回顾老西宁,盘点西宁水井巷30年间的沧桑变化!

 

从“水眼头”到水井巷翻开西宁城历史,许多老一辈的人可能不会忘记,旧西宁城内都是土巷,条条街巷都有水沟,俗称阳...





  从“水眼头”到水井巷

翻开西宁城历史,许多老一辈的人可能不会忘记,旧西宁城内都是土巷,条条街巷都有水沟,俗称阳沟,每日流水潺潺。那时,在今水井巷南端的城墙下(原西宁市歌剧团东北护坡处)有一个洞眼,人们叫他“水眼头”,从南山寺跟的水渠中引水进入城内,流经大街小巷,供人们浇地灌园,洒街压尘。上世纪五十年代,“水眼头”这块地方被政府正式命名为“水井巷”。

(西宁老街区照片)
五十年代后期,随着西门城楼和城墙拆除,与水井巷北口相接的西大街被拓建成宽敞的水泥马路,不久后,巷北口的东北角修建了西宁饭店,1962年,水井巷小学正式成立。1963年,巷口零星出现了一些经营小摊点,同时也有一些票证“倒爷”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一个小型市场。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20年间,这一带低矮的民房和菜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学校、机关、住宅区、生产企业和国营蔬菜商店、国营粮店……逐渐地,水井巷以其崭新的姿容展现在世人面前,形成了一个混合型街市。

  改革开放催生水井巷市场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进了水井巷。

  1979年,工商部门决定在西门体育馆附近实施市场开放试点工作。出人意料的是,试点实施不到一周时间,食品、小吃、小百货、服装、布料、旧货等行业便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特别是卖小吃的摊点,多达300余户。当时西门口地区车水马龙,人流、车流急需加以疏导,为此,市区有关部门经过研究后,决定将试点市场移到水井巷内。

  1979年7月中旬,有关部门在水井巷内设置了120多个固定摊点。 1980年1月,加上原有的经营户,这里的经营户达到410户,从业人员有500多人。

  1981年后,在加强市场管理的同时,政府根据当时的财力对水井巷市场进行了简单的建设,设置防晒交易棚235间、活动售货棚59个、水泥售货台44个。

另外,市场内还铺设了水泥地坪,设置了消毒箱、果皮箱,解决了市场内的夜间照明问题,增设了公平秤、公平尺、行情牌、宣传栏、意见箱等。当时,这里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种工业及土特产品上市,成为西宁市最大的集贸市场。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率先起步的水井巷市场为西宁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成为西宁乃至全省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只“领头雁”。1982年,《人民日报》和省内多家媒体对水井巷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报道。

1第一次改造:让市场迅速崛起



 1984年之后,水井巷市场进一步向大型、多功能、门店化方向发展。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名目繁多的民族及地方传统小吃,也出售国营及集体企业的工业品和一些紧俏商品,经营户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繁荣。

市场的繁荣,不但吸引了各地客商来此贸易,而且慕名而来的境内外观光者也络绎不绝。

1984年8月24日,美、日、英、德、加、捷、西班牙等国多家媒体的驻京记者来西宁参观时,专门对水井巷市场进行了采访报道,这些国外媒体的记者们对市场内的烤羊肉、面筋、酿皮、甜醅等地方风味小吃极感兴趣。

 1986年1月份,香港《文汇报》以《西北高原的小香港》为题报道了水井巷市场。

1986年8月,青海省举办横向经济联系恳谈会和商品交易会期间,外省代表在参观后,对水井巷市场大家赞扬……

如果说,当初开办水井巷市场只是一种步履谨慎的尝试,那么此时,经过数年的发展,水井巷市场已经成为高原古城一颗璀璨的明珠。

名气大了,人流量大了,街道就显得相对狭窄。

 1984年,虽然有关部门曾将其定为步行市场,禁止车辆通行,但市场内人员往来仍然拥挤。再加上摊位杂陈、层次混乱、设施简陋,每当刮大风时尘土飞扬,下雨时满街泥泞;地下排水管道时常被堵塞,发出阵阵刺鼻的臭味。

1982年12月,在城中区首届政协会议上,水井巷市场改造工程被作为重点提案列入议事日程,引起了城中区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后,在省市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提出了“总体规划、分期建设、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指导方针,经有关部门的积极筹备,于1989年11月启动了改造工程。经过这次改造后,水井巷市场迅速崛起,市场人流量日平均七八万人次,星期日则高达11万人次之多;上市品种多达1650多种;日成交额13.8万元,比改造前增长22%以上。

2第二次改造:打造出西北一流市场



经过一期改造后,水井巷市场在建筑结构和布局上有了新的特色,经营面积增大,市场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市场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但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1998年7月,按照市政府“退市进场、还路于民”的要求,城中区又投资880万元,再次改造水井巷市场。此次改造后,市场档次在西北同类市场中属一流,并与新建设的南市场、小商品批发城形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市场。近年来,水井巷市场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内不断增加新的经营项目,过去在西宁市场上不多见的洋水果、活海鲜等在市场内一年四季有售,同时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日益繁荣,市场内藏饰品销售也红火起来。

从1998年的第二次改造到今年又过去了近10个年头。在这近10年中,西宁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水井巷市场却容颜未改,与西门口地区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产生了极大的反差。不仅如此,市场档次已经明显落后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且消防通道不畅已成为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改造又势在必行。



3第三次改造:人们期待着……



水井巷市场的第三次改造受到了全市市民的关注,更牵动着市场内众多经营户的心。现在的市场内摊位拥挤、火灾隐患大,再加上民主街道路窄、路面坑坑洼洼,亟需要改造。对市场改造一事,商户也是一半欢喜一半忧,喜的是这里防火隐患大、设施陈旧等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忧的是市场改造了,这些经营户将会得到怎样的安置?人们都有一定的购物习惯,新市场建好后布局是否符合人们的购物习惯,市场能否比现在更有人气?

群众关心的,就是政府关注的。据了解,近几年政府部门已拿出了多个改造方案。目前仍然在对方案进行完善,他们希望改造能为市场带来更大的繁荣,让经营者们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水井巷广场一个时代的启幕
众所周知,水井巷广场位于西宁市核心区域,紧邻水井巷、青海省政府、西宁市政府驻地,扼守城市黄金要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宁乃至青海中心区域。同时,项目除了城市核心,更是青藏高原的旅游集散中心,水井巷作为青海知名旅游特产市场,每年客流人数高达3000万之多,加上 50万人次的日均客流量带来的巨大商机以及周边便利之极的配套设施,必将成为西宁城市新地标,西宁商业新名片。
来源:爱西宁社区
视讯青海 ∣一个有风格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 视讯青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