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味需要去表浅化,不要让地域特色反成收视壁垒

 

地域性创作的重提,是要随着时代更替,对电视剧创作系统进行的一次整理完善。...





来源 | 影视产业观察金牌舆情官

近期,一部满是老北京风味的剧《芝麻胡同》在网台同步开播,从目前的收视来看成绩可观。



图片来源:卫视小露电

这部剧从内到外都是浓浓的老北京味道。配置上,导演刘家成+刘蓓、方子哥、毕彦君,这些“京味剧”里的熟脸们悉数回归,场景布置上还原了老北京走街串巷热闹的烟火气,老北京的俚语张口就来,京味十足。



除了京味儿剧《芝麻胡同》近期开播,讲述大上海弄堂里中医那些事儿的《老中医》也在中央电视台开播。

有时代特征的影视作品悉数开播。业内人士经常强调,影视剧作品要有“时代特征”。而“地域文化”作为呈现时代特征的重要元素,绝对是重要的加分项。

国产剧的地域特色:
京味儿的嬗变和南方地域风情
 

作为国产剧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剧种,因为文化特色和作品质量等因素,京味儿剧一直非常受青睐。事实上,在京味儿剧发展的过程中,风格流向有着不小的变化。

1、京味儿的嬗变

1985年,随着《四世同堂》登上电视屏幕,拉开了80年代的京味儿剧的序幕。80年代的京味儿剧,往往是经典的京味儿文学作品改编。除了《四世同堂》,还有根据邓友梅作品改编的《那五》等等。

到了90年代,叙述的目光渐渐从宏观的文学世界转向了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的平民生活。《我爱我家》,这个90年代的北京六口之家,和他们周遭的亲朋好友、邻居同事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的横断面。



到了90年代末,各种题材遍地开花。世纪之交,印象中的老北京随着时间流逝加速下坠,有人想留住它,有人在开辟新世界。不同的新与不同的旧交织,让90年代成为了“京味儿剧”的巅峰时期。

 

在《大宅门》播出之后,几乎奠定了京味儿剧的格调,哪怕到了当下,出彩的京味儿剧都离不开浓浓的怀旧感。同样是刘家成导演的包括《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的小女人》在内,都少不了这份怀恋与期待。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副教授李东芳,在她的论文《试论当代京味儿文学的美学特征》里这样说:“在当代外省作家对北京城的建构与想象中,这种想象既是指向过去的,更是指向未来的,既是对北平化的乡土情感的眷恋,也是对某种人与人的温情、人与人的超越利害得失的交往方式的追求,更有对劫难后的某种人生哲学的大彻大悟。”

也正是因为这样,老北京那种由礼节、体面构成的“有里有面儿”的传统道德社会在当下的电视剧市场中仍然颇受青睐。

2、南方地域剧创作特点

作为与北方相对的南方特色文化,沪产电视剧更加注重人情世故和婉转细腻的心理描写。

比如《王贵与安娜》《双面胶》通过纠结的现实表达了生活的焦虑,更早一点的《孽债》《夺子战争》则把故事冲突激烈化,都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现实、民生,是沪产剧的一大特色,这个阶段的沪剧通过撕裂的社会现实,触达人们内心的痛点。

而现在的沪味剧,大多是与都市和社会生活挂钩。这或许与整个社会阶段的发展有关。由上海相关影视单位出品的剧不少,可真正体现新时代下上海都市生活的剧却不甚多。

《上海女子图鉴》多多少少还融入了上海的梧桐树作为亮点,而《欢乐颂》同样是讲述“五美”在上海的打拼,但后者的故事系统放在北京也并无违和。

《大浦东》和《外滩钟声》努力还原沪味,然而就引发的讨论度来说远不如早前的《孽债》《王贵与安娜》等剧。

沪产剧之外,江浙区域的《鸡毛飞上天》《温州一家人》把江南水乡和浙商文化融合;《血色湘西》的金戈铁马,《恰同学少年》的书生意气,湖湘地区更偏爱描写动荡时期的铁血与温情。

只关注服化道、地区偏好明显?
剧集品质更重要
一方面,虽然都是在讲故事,都是在塑造人物,可有些剧却只是打着“地域”的旗号,复制粘贴了物品,局限在了服化道上。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写尽了胡同人生的嘈杂苦乐,可它不能算作“京味儿剧”——张大民一家的故事,拍成《没事偷着乐》,放到天津照样可以发生。

事实上,当下更多的剧,用地域化的标签作为装饰,把地域文化包装成“奇观”式的故事,看上去非常“地域”,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幌子。把北京上海,换成杭州深圳,甚至不需要过多调整道具布景,只需改个台词,故事依旧成立。

另一方面,地域剧似乎有着不小的地域壁垒。这方面不乏调侃:京味儿剧跨江南,京味儿剧跨江难。

事实上,艺恩数据显示,《芝麻胡同》的受众地区,北京市以14.66%的观看人数占据首位,而综合上海、江苏、浙江等南方地区的数据,堪堪只有14.07%,与北京旗鼓相当。



不可否认,农村更爱看农村题材,北京更爱“京味儿”剧。但在当下的环境中,好剧是没有文化壁垒的。“乡村爱情系列”拍了十一季,作为东北地域剧的典型代表,拥有着从南到北非常广泛的受众。

在农村题材已经差不多销声匿迹的国产剧市场里,乡村爱情故事的屹立不倒,也算是被逐渐挤压的乡土社会和被剥夺话语权的农村题材的一次胜利。

难点:
现实主义语境下地域特色表述的突破口
在城乡人口流动的背景下,文化间的融合也在加强。其实,这种情况下,在现实主义语境的地域化表达,是更有难度的创作。

提供了不错解决思路的,远一点的《鸡毛飞上天》、近一点的《大江大河》等剧都交出了不错的解决方法:

《鸡毛飞上天》用“两个人串联、三代接力奋斗”的纵向传递,更注重个人历史在时代历史中的坐标寻找,挖掘了义乌人敢爱敢恨、敢闯敢干的精神;

《大江大河》则是平凡人的史诗,讲述了宋运辉等人是如何在剧烈的时代变革和不同价值浪潮冲击里生存、成长。



其实,既能突出地域差异、强化地域真实,又能打破地区壁垒的,恰恰是站在当下的历史节点回望。挖掘在故事和人物身上有哪些推动时代进步、值得弘扬传承的精神。

因此,地域性创作的重提,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和老生常谈,而是要随着时代更替,电视剧创作系统的一次整理完善。不浪费厚重的题材,增加地区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分量。


    关注 有点儿内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