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造谣90后不肯吃苦?

 

不要轻易地给年轻人贴上「不能吃苦」的标签。...

作者丨就就
来源丨精进的就就(ID:jiujiu-up)


“年轻人就该多吃苦,吃苦才有出路!”

你有没有曾经在长辈,口中听过这句话?很多人都说现在的 90 后太骄纵了,一点苦都吃不得。

其实,我们不是不愿意吃苦,而是不愿意吃,没有意义的苦。
前阵子,人民日报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大学生毕业后半,年内离职率 33%,主要有以下 10 个辞职理由:

①工资低:钱包没满,头先秃了;

②看不到未来:工作太枯燥,重复性工作,学不到东西;

③完不成KPI;

④经常加班;

⑤人际关系:和同事相处不来;

⑥累了想歇歇;

⑦公司环境不好;

⑧路上太挤:被早高峰地铁劝退;

⑨换个城市;

⑩午餐难吃。

重复性工作,累了想歇歇,午餐难吃...当代年轻人的辞职理由,五花八门,同时也给社会留下了「频繁跳槽」、「不能吃苦」的标签。

随后,中国青年报进行,了一次采访,调查结果显示,九成职场人士指出周围入职,未满三年跳槽的年轻人多。其中,面对职场中的不如意,69.9% 的受访职场人士认为职场新人要懂得克服困难,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这个说法引起了职场,人士的激烈讨论,很多年轻人留言表达抗议:

怎么克服?工资不好公司不好,还要忍着吗?

都什么年代了,还“年轻人不要注重薪资,我们来谈谈理想”。

不是个别现象就要反思,下社会问题了,这代人的生活压力真的大。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吃不了苦吗?
青年作家卢思浩,他出版的 《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时间的答案》等书籍,鼓舞了很多正在,拼搏中的年轻人。

这样的一位 90 后畅销书作家,曾经也吃了不少苦。

卢思浩出第一本书的时候,对出版不了解,以为出书是需要,自己给钱的,就把所有的零花钱和,打工的钱( 3 ~ 4 万左右)都给了对方。当时,他的父母不支持他写作,甚至断了他的经济来源。

后来卢思浩发现那个出版社是,个空壳公司,书也只印出了一两千本,说句不好听的,实话就是被骗了。

那个冬天,他住过地铁站,留宿过麦当劳,出版社跑路,梦想破灭,家人不理解,身无分文。

卢思浩后来回忆说,成年人要对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然后要学会承担代价。年轻的时候想要的,都要去争取,能不能实现,就看老天给不给机会,但你不能不去努力。



还有看哭无数人的 90 后独腿搬运工黎鸣。

只有一条腿的他,要将截肢的右腿先卡,在单拐里,才能和正常人一样扛起 50 斤的水泥一步步向前。

这样一天下来,黎鸣能赚 60 到 80 块,一个月工资只有 2000 多元,腿上还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夏天时(夏天时),出汗皮肤还会泡软掉皮。

但黎鸣说,一路上也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在自己还没有,能力报答别人,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经历去激励他人。



更有 90 后硬核美女学霸康瑜,放弃人民大学的保研名额,放弃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放弃所谓稳定的生活、光明的前途…选择到云南保山支教。

大山的生活很艰苦,条件不好,不能适应气候,每次家访都要翻山越岭走,二三十公里,腿上常年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没有假期,收入很少。

但她在那里一待就是 4 年,她说,她希望可以改变大众,对大山孩子的认知,也希望孩子们可以通过,诗歌去歌颂爱,去记录情感,去表达思想,即使成不了太阳,也要始终向着光。



我身边像卢思浩、黎鸣、康瑜这样的 90 后年轻人太多了。

他们有的出来创业,不受家里人支持,往前一步可能是康庄大道,但退后一步一定是,羊肠小径,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步都走的尤为艰苦。

还有千万人和你一样,住在离公司很远的地方,每天六点起来,赶早高峰地铁,因为租金便宜。还会在凌晨 2 点的办公室厕所哭成狗,哭完之后,继续回到办公桌硬着头皮把,厚厚的报告写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能吃苦」这个结论就像魔咒,一样罩在 90 后头上,有的人甚至戏称「 90 后是垮掉的一代」。

在我看来,90 后,不仅吃得了苦,而且能吃苦的程度,远超你的想象。
过去我们父辈吃苦的方式,大多是物质上的、肉体上的吃苦,只要拼不死,就往死里拼,他们也靠着那股拼儿给,我们良好的生活条件打下了基础。

但在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整个社会都在进步,到我们这一代,已经不需要再吃父辈,时候的苦了。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我们不是不愿意吃苦,而是不愿意吃,没有意义的苦。

我有个学弟小林,去年毕业后进了一家外资,的世界 500 强企业做采购工作,这家公司的发展前景很好,而且离她家很近,上下班都有班车接送,早饭午饭和宵夜都不用钱,到手工资 4000多。

除了工资低了一些,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份「神仙」工作。

但是,在今年过年的时候,小林的姑妈却劝他离职。

“她觉得我一个男生天天,就在家这边,不出去打拼,没有一点上进心。我两个表哥都搬出去住了,现在月薪过万,对比之下,觉得我吃不了苦,就想着在家啃老。

我问他:“你表哥是做什么工作的?”

“表哥是技校毕业的,原来在一家装修,公司的工厂上班,帮人做套装门,再送上门去安装。接的单多,提成就高。”

小林顿了一下,继续说:“他们确实吃了很多苦,在工厂两班制,一天工作 12 小时,日夜颠倒,做学徒的时候就像机器人一样单调,地重复一个动作。

但是这种苦我不想吃,这对我的个人提升,根本没有帮助。

在我看来,小林的表哥吃的苦,更多的是体力劳动上的「苦」,未来发展的局限性很大,四年以后,他们可能收获的是做「套装门」技能的精湛,不会再有更大的提升。

但对于小林来说,他才刚刚毕业,吃的苦更多的是,脑力劳动上的「苦」,随着他在这家 500 强企业累积的经验,越来越多,他的未来会「更值钱」,月薪过万只是迟早的事情。

如果表哥们吃的苦才是,父辈眼中的「吃苦」,那么人生中很多,没必要的苦,根本不值得吃。

什么是吃得了苦?难道主动找苦吃,才算能吃苦?

吃苦是一种能力,但不是一件必须品。

真正的吃苦,要能起到提升自我的作用,能换取更大的价值。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各自的机遇和方向,以前是物质上的温饱冷暖,现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充实富足。

都说 90 后是温室里长大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可真正有多少人懂得 90 后呢?

为了工作,90 后可以做到什么地步?

可以每天只睡 5 个小时,加班到两三点,直接睡在公司;

可以连续三个月周末不,休息,把项目做到尽善尽美;

可以去 KTV 也背着电脑随时待命,遇上突发热点,放下话筒就可以立刻写稿;

可以高强度连轴转,3 天跑四个城市,去培训班学习新知识,去谈商务合作。

......

这是我自己的经历,也是我身边很多朋友,的经历,我们不是不能吃苦,相反地,我认为我们这一代吃苦的能力根本,不亚于上一代。

我公司现在的主力军都是 95 后,我是这个办公室最老,的存在,曾经也有人说,95 后是普遍喝牛奶长大的,那群人,娇生惯养,吃不了什么苦。

但跟他们共事两年了,我发现,他们比那一代人都拼。只要是他们认为对的东西,有意义的工作,他们一定会拼了命做好。

有人说,90 后、95 后不愿意加班,会因为经常加班而辞职。其实我们不是不愿意加班,而是不愿意加「无意义的班」,肯无条件加班真的不代表,就是能吃苦。

父辈的年代是,劳力生产的年代,他们会更关注「生产效率」。他们付出体力劳动,在车间、在流水线生产,只要提高效率,投入时间,就多劳多得,能为企业和社会带来价值。

我们现在是科技知识生产,的年代,我们会更加关注「工作有效性」。我们在做脑力劳动,我们在想方向、做方案。只是投入时间,并不会产生价值,反而知识浪费时间。只有做「对的事情」才会为社会带来价值。

回到文章的开头,调查说 90 后因为经常加班而离职。表面上是因为我们,不能吃苦,不愿意花费时间。但实际上,是因为无意义的加班太多,而且并没有让我们的,个人价值得到实现,这难道不是在浪费青春?

你说 90 后怕吃苦?

我说 90 后敢想、敢做,我们敢与世界抗争,我们希望做正确的事情。

我们 90 后,不怕吃苦,只是更「明智」了,我们不吃没有意义的苦。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不要轻易地给年轻人贴上「不能吃苦」的标签。

最后点个「在看」,请再给我们一点耐心,我们一定会给你惊喜。



    关注 三茅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