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鱼丨关于跑步,关于马拉松

 

不管你跑不跑马拉松,你都应该谨慎评估自己的能力,保持系统训练。...



3月的海陵岛马拉松后,好多朋友都问我为何选择一年只跑一场马拉松赛事。其实,我也没有过多的想法,只是想留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和家庭上,毕竟马拉松不是跑步的全部,而跑步也只是花掉生活的一小部分时间。充其量,跑步,只是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汹涌而至的马拉松越野大潮对比,这看起来显得很冷静,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

就在昨晚,雷电交加的晚上,我还在折腾着要不要出去跑跑,也许这是相当危险的想法,尽管我最终选择不出去跑跑。很多跑马拉松的人都觉得自己很理智,但事实上,回过头来看看,或许我们并不理智,甚至我们在盲目地挖空自己的身体。

说实在的,自2014年珠海马拉松后,每个马拉松赛事,我都会关注一下赛事的伤亡人数,就像我初中时读历史时,会比较关注一场战役留下来的伤亡情况。这曾让我有段时间相当苦恼,但这也是作为跑者所必须面对的。在公开的媒体数据显示,在2015年多达134场的马拉松赛事中,有5人猝死,成为中国式马拉松粗放式发展—“一座城市,一个马拉松”口号的一个阴影。而最近的四月,伦敦马拉松赛上,再发猝死。猝死,让马拉松成为高危运动。如何引导跑者参加赛事,应该成为赛事组织方必须考虑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抽签这种丑陋的方法。

两年前,当我某天跑完半程马拉松时,便开始向往着马拉松,这仅仅花了我一个礼拜的时间去准备,尽管我跑步已经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其中有半年的时间,一个月里一个半马,一个全马,看来十分疯狂。这就是我刚接触马拉松时的癫狂状态,完全陷入。盲目冲配速,冲跑量,只有向前,而不懂得思考。

如果放到现在,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觉得我不会那么白痴。人是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长进的。尽管我现在仍然保持每个月至少一个20公里以上距离的拉练,但是我准备得比以前更多。我的月跑量由半年前的200多公里回降到现在的150公里左右。我不知道这这个跑量是否合适,也没有人告诉我,只是这样跑下来,半年过后,我感觉比较舒服。除了跑休外,每天花1个小时去跑步,也成为了我跑步的常态。平时还打打篮球,骑骑单车什么的,也不至于全部都是跑步那么枯燥。

并非每次都大跑量的训练都是积极的,因为你没有运动员的基础,也没有教练员专门为你设计的训练计划及营养餐,甚至你可能都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

一个马拉松的轨迹长度是42公里,一个半马21公里,长期的跑者跟踪发现,一周3跑,或者一周4跑是很合适的。一个高端的业余马拉松选手,一个周训练量大致为60-90公里(伴有交叉训练),而一般跑者的训练量则是在20-50公里。换算下来,业余跑者的每次训练量最好是在5-14公里(目标不同而言),配速控制在5分半到7分每公里。如果超过这个跑量和配速,那么你要考虑下,你是想着要参加职业赛事,或者朝着更高的目标出发,积极做好相对应的系统训练,否则有可能纯粹是在损害自己的身体,大量的事例证明,大多数的髂胫束综合症或者跑步膝因此而生。

我们都清楚,高强度的跑步训练,极大几率会导致心脏的生理和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如果不循序渐进,盲目的大跑量训练,不择手段地提高配速,有可能会断送你的跑步生涯。甚至把小命也丢了。参加比赛,临时抱佛脚,突然增加跑量,都是极度危险的行为。

我时常问自己,到底跑步是为了什么。如果说跑步是当年治愈我懦弱的方法,那今天我跑马拉松又是为了什么?竞争?逞强?又或者是超越自我?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也许跑马拉松是为了找个理由给自己放纵一下躯体。


今年4月的外伶仃海岛跑以及淇澳跑,让我重新认识跑步。合着一群朋友,在远离尘埃的地方,洗肺一般,我们边跑边乐,欢声笑语。2个多小时下来,竟然也没发觉有多少的疲惫。除了熟悉的环境以及一帮好友外,我把这归功于心态。毕竟赛事氛围和日常跑是两种不同的层次,赛事往往让人激动万分,欲罢不能,甚至让你的竞争意识飙升,这往往是很危险的。回过头看看那些不幸的人,很多都是倒在终点线前不远的地方,也许正是由于受到鼓励,一刺激,便发力冲刺,最后导致意外。虽说意外的风险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跑步不仅仅只有马拉松,还有更多。当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我觉得我开始变得淡然。跑得快,不一定让你感觉轻松,跑得慢,也并非就一定让你感觉自在。找到合适的配速,合适的跑量,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让你轻松地开始跑步。也许,我想表达的是,跑步,我们应该以一种“全无”的心态去跑,就能轻松。

也许你有个目标,HK100或者波士顿,甚至是领奖台,你会为之而努力,这是好事。这本身没有太多的问题,就在于过程。就我接触到的跑友,起码过一半是没有系统训练的,也没有经过专业的教练员指导,甚至连相关的书籍也不怎么看。有的只是想方设法急速提升配速,盲目冲跑量,就为了在马拉松赛事中不被关门,不被上收容车,而从来不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为何要报名赛事,为何要把自己丢弃于风险之中;也有的不注意日常饮食,看似“取得”成功,但也有人因此而落得伤病无数。良药苦口,我也曾提醒很多我在乎的跑友,但似乎他们也都胸有成竹。爱情让人盲目,马拉松让人“麻木”。也许我还没有太多的说服力。


有时候,我会比较赞赏那些2人或者4人的团队赛事。一般报名后,都能保持一起训练,能在奔跑的过程中彼此有交流,当然也能降低很多意外风险。当然,团队的组合,会自然而然地评估你的能力所在,是否适合团队。我也会比较鼓励列队跑,合适的配速,相互照应下,会让人跑得更加轻松。

很多有智慧的人都认为,中国人赶潮流是盲目的,马拉松越野大潮亦是如此。曾经,也有跑友要求我组织跑群内的马拉松赛事,我断然拒绝。不说我有无这个能力或者精力去组织这个赛事,赛事本身的风险无法估计。哪怕是4月的外伶仃岛约跑,我也是思虑二三,最后给朋友们都买了保险,尽管只是12公里的路线,尽管他们的跑量都足以支持完成一个半程马拉松。到现在,我在约跑朋友的时候,也都会给出意见,约束路线长度,视能力而为。

我们该怎么跑步?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同。如果非得给你个答案,你可以尝试回想下当初迈开双腿跑开的第一次,那即是初心。虽然我很厌烦初心这两字,但我又不得不提到这两个字。十年如一日,如果每天能保持初心般的奔跑,放弃高配速,放弃高跑量,那么在追求轻松的道路上,我们可以收获更多。

但愿,我们能看得更多,更远,跑步,不只是马拉松。跑得更轻松,才是我们的目标。

写后语:时隔一年,我再一次写《关于跑步,关于马拉松》第二章。今时今日我索求的跑步轻松就如同当时追求的跑步进步一样,同样有意义。


    关注 Solo丨Marathon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