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惨爸爸“余欢水”患癌大哭:成年人的崩溃,从一张确诊通知书开始

 

盒妈来了...

盒  妈  来  了



2020/4/14 Thur.

焦点 | 育儿 | 片刻 | WeLive | 好物



只有认识了死,才能更好地活。


最近看了一个电视剧,让我对一个非常沉重话题,有了新的思考。

电视剧的名字叫《我是余欢水》,沉重的话题是,面对生死,我们该怎么做?

在电视剧中,余欢水是一个有点窝囊,的人,在家,他被老婆数落:
在外,又要遭受邻居的奚落:
就是这样一个“窝囊废”,在被确诊出癌症的时候,他的人生、他为人处事的方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无惧生死:
他开始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
他开始一点点地“转运”,最后,他也被认定为误诊,没有癌症,还能多活几十年。

但是这几天对他的改变,却确确实实地发生了,他的人生,因为一次“向死而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我们总是为生活拼命,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了一家人能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为了...

可是,如果,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物质生活的时候,我们不在了,怎么办?

我们这一代,在生死这方面的,教育是很贫瘠的,书本、家人给我们的生死教育,甚至不一定有电影、电视剧中教给我们的多。
所以我们拼命,我们表面上“无惧生死”,可真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即使你能忍受生活给你,的重重打击,一张确诊通知书,就能让人原形毕露。

如果有一天,孩子问你“妈妈你会不会死?”的时候,你有想过怎么,给孩子解释吗?
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家关于生死的教育吧。

我家对生死的教育是,非常避讳的,避讳到虽然我还,不记事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但是在我的印象里,我只去过一次,陵园祭拜爷爷,而那一次,我坐公交车应该,还不用买票。

后面每一年,都是爸爸和几个,长辈一起去,以至于我小时候对爷爷的,概念非常模糊。

有一个午后,在奶奶家吃完饭,和奶奶聊天,我突然问奶奶:“爷爷去哪了?”

奶奶顿了一会,告诉我:“爷爷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
后来慢慢长大,家人慢慢老去,很多长辈陆续去世,但家人们一直对“让你们这一代面对死亡”这件事很避讳,即使那时候我已经成年,即使那时候我什么都懂。
直到今年年初,1月26日,伴随我基本整个,青春的球星科比,因为意外去世了。

当我在学生时代,一次次想要放弃的时候,他的故事都在,激励着我前进。

可以说,他是我的精神支柱,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得知他去世的消息的那天,我把我自己困在房间里,一遍遍地看着他,的比赛集锦,看着他的演讲,看着他退役后得奖的,动画电影,回味着他的“曼巴精神”。

就在这个时候,女儿打开房门,瞪着大眼睛问我怎么了。

我精神恍惚地,把当年奶奶跟我说的话,重复了一遍:“一个我很喜欢的叔叔,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女儿懵懂地看着我,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在我怀里赖了一会,缠着我陪她玩了一会,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上个月底,家里有一位特别重要的亲人,离开了人世,是我父亲的堂哥,比我父亲大了24岁,在我们一家人的心中都,非常重要。

心脏骤停,没有经过任何手术,也没有经过任何治疗。

从小到大,怹对我的影响也很多,教会了我乐观,教会了我节制,是一个对我们整个,家族非常重要的长辈。

那个礼拜天,当父亲得知去世,的消息的时候,直接给我打了电话,我们一起去了家里。

当我们在家里,看到已经僵硬的,身体的时候,我的心里还在期盼奇迹,希望突然听到一声咳嗽,又嘻嘻哈哈地开始生活。

但是直到换上寿衣、送上灵车,都没有任何奇迹。

回家后,我又一次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女儿过来,看着我,问我怎么了。

我跟她说:“大爷爷走了,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了。
“是和那个叔叔去的,一个地方吗?”

我愣了一下,心里想着应该不是吧,东方人和(东方人和)西方人死后去的,地方应该不一样吧,但是我鬼使神差地告诉她:“应该会碰上吧。”

“那他们还能回来吗?”

不会了,因为那里只有去的路,没有回来的路。

然后,我决定告诉她什么叫去世。
“大爷爷和叔叔去,了很远的地方,就是去世了。”

“一个人去世了,就是以后再也见不到了。”

“那爸爸妈妈会去世吗?”

“会啊,爸爸妈妈也会去世的。”

“我不要爸爸妈妈去世,我想一直见到你们。”

“那爸爸妈妈每天锻炼身体,身体健康了,就不容易去世了。”

“宝儿也要一起锻炼身体。”
小孩子真的有魔力,本来很沉重的话题,让她三言两语就化解成,了全家家人一起锻炼身体的决心。

现在她才两岁,可能和她讲生死,还是有点早了,所以我也没有很纠结,这个问题,至少她现在知道了什么叫“去世”,知道了“去世就再也见不到了”。

死亡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她因为一句话就弄,明白什么叫死亡,只希望以后再面对这些,事的时候,我们能不再避讳“去世”、“死亡”这些词,让孩子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生活。

反观我们自身,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了一家人的物质生活能够,更加富庶,有多少人,在玩了命的给家人拼生活。

可是试想一下,如果今后孩子的生活中,享受最好的教育,生活富庶,可是孩子的生活却没有,你了,那孩子是真的幸福吗?

关于生死的教育,不仅要教会孩子认识死亡,更要教会我们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家人一起享受生活。

不要像余欢水一样,“死了一次”之后,才做出改变,才珍惜自己。

当一个人认识了死,才能更加珍惜现在,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对了,本周五晚8点,修养一周的盒妈会,正式复出,在直播间和大家见面,和大家聊聊育儿,介绍好物,晚上8点记得来看!


    关注 盒妈来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