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心,怎么养?

 

中医有“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的说法,那么夏季为什么要养心呢?...



中医有“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的说法,
那么夏季为什么要养心呢?
夏季养心,是有说法的。
夏季为什么要养心?
心属火
   
夏天天气炎热,昼长夜短,气候干燥,根据中医的说法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
因此,夏季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但中医所说的“心”并非仅仅指“心脏”,而是包括心脏在内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
血汗同源
夏季的出汗量远远大于其他季节。

中医养生之道认为汗液为津液所化,血液唾液同出一源,所以有“血汗同源”之说,而血液为心所主,故又有“汗为心之液”之言。
夏至与心气相通,夏季多汗则易使心气涣散,因而中医有“春养肝、夏调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生学说。
夏季气温过高情绪易起伏
在夏季,气温过高本来就容易使人精神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起伏,加上高温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病人很可能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
即便是健康人,也可能出现情绪暴躁等现象,所以养心也是防止情绪起伏,甚至预防疾病发生的好办法。
“心通于夏气”
人的心脏与夏季相应,心脏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在心主血脉,气血旺盛,运行畅达;汗液排泄增加;阳气充,浮于外,功能活动亦加强,精力充沛。
因此为更好地从夏季饮食养生,必须把握时令与脏腑的关系,有目的地补充心脏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新陈代谢提高加重心脏负担
现代医学也发现,当气温超过33℃时,人体新陈代谢会显着提高,从而加重心脏的工作量。

同时,天热,汗腺开张散热,汗出过多,血容量降低,黏稠度加大,心脏泵血时会更加吃力。
夏季,心脏很劳累,本身的营养供应又相对较差,一不小心就容易出毛病。因此,夏季养生重养心。
那么夏季该如何养心呢?


“静养”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即人的精神活动由心来主管。

而心对应“夏”,炎炎夏日人也比较容易烦躁、发怒,脾气不好,因此夏季养生要重视“静养”,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大喜大怒。
“静养小贴士”

1


---做一些相对平和的运动

太极拳、散步、慢跑、绘画、钓鱼、书法等这些运动都可以修养身心。


但在运动时也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适当补充水分。
2
---适当出汗

夏季出汗可以降低体温,还可以排除身体的垃圾和毒素,但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会损害心阳,影响心脏功能。

夏季不出汗,体内湿热散发不出去,会影响其它的内脏器官,引起脾胃疾病和中暑。
所以夏季既不能呆在空调间中不出汗,又不宜在高温环境中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3
---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能保证心神宁静。

夏季应早睡早起,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同时适当午睡补充睡眠不足,预防冠心病、心梗等心脏疾病的发生。
同时,也要学会睡“子午觉”,就是子时(23时)之前入眠,午时(11时~13时)再补午觉。


“食养”
夏季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以多吃蔬果、粗粮、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
受高温高湿所困,夏季人体脾胃功能减弱,应少食多餐,减少肠胃负担。多吃一些去火的蔬菜和水果,如冬瓜、苦瓜、西瓜、梨、红小豆、绿豆等,少食肥甘厚腻之物,清淡饮食。
“食养小贴士”

1


---少吃蛋黄
一个普通大小的蛋黄约含胆固醇200毫克。有的人胆固醇较高的话,一周最多只能吃两个蛋黄。
2
---每天一块巧克力
巧克力中含有十分丰富的类黄酮物质。它是很强的抗氧化剂,可以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伤,同时还能促进血管舒张、降低炎症反应、增加血小板活性、防止形成血栓。
3
---可适当多食用鱼类
鱼类比大多数肉类所含的脂肪和饱和脂肪酸都低,特别是海鱼,其ω-3脂肪酸含量较高,能增加血液中“好”的胆固醇,协助清除“坏”的胆固醇。

海鱼最好清蒸,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其中的营养素不受破坏。
4
---多吃些黄豆及豆制品
豆制品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体内脂肪及胆固醇代谢,保持心血管通畅。
5
---多吃些黑芝麻
黑芝麻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对维持血管壁的弹性作用巨大。

黑芝麻含有丰富的α-亚麻酸,也能起到降低血压、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6
---多食用些燕麦
燕麦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和B族维生素,可以防止动脉硬化的粥样斑块形成。

同时,燕麦中含有大量的水溶性纤维素,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因此,经常食用燕麦,可以平衡膳食、均衡营养,预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
7
---多吃些菠菜和胡萝卜
菠菜中富含叶酸。有研究表明,服用叶酸可以降低25%罹患心脏病的风险。而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保持血管畅通从而防止中风。

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会阻碍钙的吸收,食用前最好用水焯一下。胡萝卜需用油炒,才能使胡萝卜素真正被人体吸收。


    关注 有益养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