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九成的人都被这种皮肤烦恼困扰过,有啥好招?听听皮肤科医生的!

 

根据中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的发病率为8.1%,它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有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




     根据中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的发病率为8.1%,它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有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所幸的是,随着皮肤基础以及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治疗痤疮的手段也愈加规范化。

9月6日,“关注痤疮,医‘理’同行”理肤泉首届痤疮高峰论坛在上海市召开,多名皮肤科权威专家及专注于痤疮疾病研究学者围绕痤疮研究新发现、临床诊疗新进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赋能皮肤科诊疗等话题,展开了精彩分享和热烈讨论。


痤疮治疗指南更新有哪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皮肤科主任 鞠强教授
01


指南迭代突出新进展

2008年,我国第一个痤疮治疗指南发表,2014年推出修订版。在过去的5年,已成为我国痤疮规范化诊疗的重要依据。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医药技术的发展,痤疮治疗指南还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2018年8月,根据使用者反馈、国内外痤疮研究进展及专家经验,专家组再启动痤疮治疗指南的修订工作。于2019年9月正式发布的2019修订版指南,除中文版外,还同时发布英文版,便于国际交流。

新版指南更新整合及完善各章节近年进展,适当增加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和数据,进一步体现中国特色;增加特殊人群用药部分,突出女性备孕、怀孕和哺乳期用药,以及儿童用药相关内容;增加痤疮后遗症如瘢痕、遗留红斑及色素沉着的处理。此外,还增加了患者教育与健康管理部分相关内容。

指南前言部分首次引用了中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但也强调了痤疮是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会发生的常见皮肤病。

遗传因素在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大量分泌的主要诱发因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与之相关。而炎症反应贯穿了疾病的全过程。新版指南增加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及胰岛素等其他激素在痤疮中的作用,以及痤疮后遗症发生的风险因素。
02
更好地规范痤疮治疗

临床医师对痤疮治疗的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个别方法甚至对患者造成损害。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痤疮治疗指南给各级临床医师提供诊疗指导、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外用药物治疗是痤疮治疗的基础,轻度及轻中度痤疮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中重度及重度痤疮在系统治疗的同时辅以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治疗药物包括外用维A酸类药物、过氧化苯甲酰(BPO)等,外用壬二酸、氨苯砜等也在指南中予以推荐。本版指南首次增加了外用三代维A酸扎罗汀治疗有效性的推荐,并且增加了外用维A酸药物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包括具体使用方法,以及可能有不良反应和耐受性的发生。

规范抗菌药物治疗痤疮十分重要,不仅要保证疗效,更要关注耐药性的产生,防止滥用。

口服抗生素首选药物仍是四环素类,其次是大环内酯类。虽然本次指南将四环素类药物年龄限制为与说明书一致(从16岁调整到8岁),但临床上对年龄较小的患者仍建议慎用四环素类药物。尽管国际痤疮指南建议抗生素的疗程为12~16周,本版指南建议口服抗生素不应超过8周,最大程度避免耐药性及过多不良反应的发生。

指南中首次增加了特殊人群儿童痤疮以及妊娠或哺乳期痤疮的指导建议。一般来说,对发生于8岁以前的儿童痤疮应仔细寻找诱发因素;青春早期痤疮可以适当选择外用药物治疗。而系统用抗生素尽量选择大环内酯类。妊娠或哺乳期痤疮应以外用药物为主,但需要注意的是外用维A酸类药物应避免。
03
治疗的“延续”也同样重要

指南中首次对痤疮后首次对痤疮后遗红斑、后遗色素沉着及瘢痕等后遗症的处理给予建议。后遗红斑可以选择强脉冲光、脉冲染料激光等物理方法进行治疗。

痤疮后色素沉着首选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熊果苷或外用化学剥脱,其次选用激光等物理治疗。

此外,指南还建议痤疮治疗中应将健康教育、科学护肤及定期随访贯穿于治疗始终。在患者教育方面,强调了控制饮食尤其是高糖和油腻食物,控制体重,作息及其他生活方式对痤疮的重要性;科学护肤对痤疮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不同的皮肤类型和部位选择不同的护肤用品,但应避免引起化妆品痤疮的发生,同时注意患者的皮肤屏障修复。最后,强调痤疮是一种慢性疾病,定期随访应贯穿于治疗始终。


人工智能为痤疮治疗带来更多可能
 
中日友
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 
崔勇教授
01


人工智能为皮肤科医生“添翼”

皮肤病学在临床医学体系是独立的二级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整个学科都是基于皮损的客观特征建立而成,而且往往是视觉特征。所以基于影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皮肤科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据统计,每年皮肤科门诊患者量最高达2.4亿人次,但我国皮肤科医生不足3万人。在诊疗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可协助皮肤科医生更高效地获得临床评估和决策。

基层、社区医院可能面对更大量的皮肤病患者,但由于这部分医疗机构的医生可能没有获得过专业的皮肤科培训和能力的认证,从而对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缺乏认识和基本的诊断能力。而对某些皮肤科疾病而言,漏诊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面对这种情况,人工智能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它可有效地作为基层医生或者全科医生诊疗能力的补充,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诊断,甚至可能更方便地获得上级医院或专家的会诊指导。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人工智能未来无法代替医生,也不应代替医生。医生依旧是与患者沟通并作出诊断的主体,人工智能是作为辅助决策的工具,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获得更佳的治疗方案。临床医生也应以更积极的心态接受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客观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未来医疗场景中应用的巨大潜力,以及为医生带来的便利。

例如面对同样的患者,人工智能可帮助医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全面的意思诊断目录,医生可根据这些目录进行鉴别和排除,有助于更高效地获得更准确的判断。
02
数据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人工智能的基础是数据库,通过对各类信息的收集和整合,我们才能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数据库的建立显得尤为关键,它可为将来更高级的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数据支持,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也可为将来机器的深度学习提供材料。

以痤疮为例,2019年启动的中国人群寻常痤疮皮肤影像库,规划在中国人群皮肤影像资源库(CSID)中设立痤疮新病种专库,涵盖我国不同地区人群,以及年龄、性别、病情分级等痤疮的多个流行病学维度。计划分期实施,最终达到3000组多维度痤疮皮肤影像(9000张)的收集,并进行面向痤疮人工智能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原始数据的质量是数据库信息准确性的关键,如放任低质量、不规范甚至错误的数据或图像纳入,会对后续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结果造成很大偏倚。例如,在此次收集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临床照片问题较多,如痤疮分级标准掌握不严格,图像过曝或曝光不足,拍摄角度不规范,患者拍摄位置不标准、图像清晰度欠佳等问题。

这提示我们在下一阶段要对各单位皮肤影像设备、场地、能力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标准化图像采集,制定更加详细的采集标准、流程规范,并开展业务培训。并且,定期对已采集图像进行质控,及时剔除不合格图像,提出整改意见,全面提升收集图像的质量。

下一步,我们计划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开展科研合作与协同,推进Ⅲ期数据收集工作,组建痤疮人工智能研发团队。聚焦面向专业医务工作者的产品研发与面向患者的产品优化,形成痤疮人工智能系列应用,并在全国痤疮合作组框架内开展临床研究项目,做好本项目的学术支撑平台建设工作。


认清痤疮丙酸杆菌这位“痘痘”元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项蕾红教授


在痤疮的发病过程中,痤疮丙酸杆菌几乎贯穿全过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其认知的提高,或将为我们了解痤疮或者研发治疗新方法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01
既是旁观者也是搅局者

痤疮丙酸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是人体表面皮肤的正常菌群,主要寄居在皮肤毛囊和皮脂腺内,其大量繁殖是诱发痤疮的因素之一。

常见的痤疮丙酸杆菌可分为5种类型。其中,B3型75%见于重度痤疮,43%见于中度痤疮。它能产生更多丙酸及丁酸,具有更高的脂肪酶活动,刺激细胞增殖及炎症反应,具有很强的促炎作用,使疾病加重。

痤疮丙酸杆菌在整个痤疮发病过程中,既是一个伴发因素,也是始动因子,更是加重因素。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痤疮丙酸杆菌是一个条件致病菌,在选择抗生素治疗时剂量非常关键,并不需要将它尽数杀灭,只需抑制其异常增殖即可。
02
参与“痘痘”形成的多个阶段

痤疮丙酸杆菌可以促进脂肪酶和氧自由基的产生,同时它还可促进Toll样受体表达,使炎症反应上调,进而放大炎症反应。

痤疮丙酸杆菌并不只是参与了炎症过程,其实在痤疮的更初期——粉刺形成之时,就已开始参与其中,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异常角化。在痤疮治疗的过程中,在早期使用促进角质形成细胞正常角化的物质,如维A酸、视黄醇、视黄醛、水杨酸、辛酰水杨酸等等,可防止粉刺的形成。在预防粉刺、痤疮的过程当中,含有这类成分的医学护肤品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痤疮丙酸杆菌对于皮脂分泌也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它可直接参与脂质的合成,还可通过氧化鲨烯刺激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炎症。例如,在很多医学护肤品中会巧妙地添加一些如亚油酸、亚麻酸一类的不饱和脂肪酸,通过改变皮肤表面脂质成分的比例,来对痤疮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03
研究为痤疮治疗带来新思路

另外,痤疮丙酸杆菌跟金属蛋白酶的相互关系也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这一机制与痘坑,即痤疮瘢痕痕的形成相关。痤疮丙酸杆菌在促进Toll样受体表达后,炎症介质增加,金属蛋白酶活性上调,不仅放大了炎症反应,而且会对胶原造成破坏,引起痤疮疤痕。

而对预防疤痕来说,及早、正确的治疗尤为关键,虽然也有光电治疗等手段加以弥补,但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相对更为困难。在炎症早期时,可通过维A酸类药物,如视黄醇、视黄醛等下调金属蛋白酶活性,减少胶原蛋白破坏,进而减少疤痕形成。

痤疮丙酸杆菌还参与了炎症小体通路,通过刺激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诱导单核细胞中IL-1β的大量分泌。在体研究发现,毛囊旁真皮局部接触痤疮丙酸杆菌和巨噬细胞引起IL-1β的大量释放,进而加剧炎症。

这些研究提示,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中的概念必须扩展;针对IL-1β和NLRP3炎症小体的靶向分子可能成为治疗寻常痤疮的新方法。

整理:胡彬

编辑制作:夏海波

审核:方彤


    关注 健康报医生频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