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Q】如何选择心理咨询的流派/取向?

 


这个问题,对心理咨询了解较多的当事人会经常问,刚开始学习的咨询师也经常问,先说前一种。

在开始咨询前,准备得比较细致充分的当事人,会注意到“心理咨询”这个领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出于对人类心理的认识角度不同,而发展出了许多种不同的治疗流派/取向。

比如动力学/精神分析取向、认知-行为取向、格式塔、人本、家庭治疗、催眠、艺术治疗……其中有些历史悠久体系完整,有些则并不追求完整的理论建构、只是聚焦于某种治疗技术/方法。
它们之中,还有许多流派本身就有众多分支,就拿我的“本门武功”心理动力学举例,还有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等等等等的门派分支……

这下完蛋了!这么多风格、治疗方法迥异的流派,哪一个才适合我?我该怎么选择??

假如想了解清楚这些流派的差异和特点,简直是件皓首穷经的事——尤其是本来就是圈外人,就算一个个查资料,获得的信息没有直接经验,还是一样得抓瞎。

而如果想根据自身特点、喜好来选择,是否可行?
举两个例子:
依赖倾向明显的人,很容易对催眠治疗产生亲近感,但是催眠这种方法本身,显然是在强化“依赖”和“服从”的心理动力,那么催眠治疗真的就一定适合、或不适合吗?——Who knows?
一个非常理性、情感隔离的人,似乎思维方式更符合认知-行为治疗的氛围,但他们真的一定能乖乖地配合治疗师的带领、而不会习惯性地质疑一切?或者反过来,接受动力学治疗,大量地接触情感,究竟会激起他们更多的防御、还是渐渐融化内心的坚冰?——仍然是不可预知……

顺便插几句关于咨询师的从业取向选择,我自己的切身体会:
第一次在听课时被老师问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的样子——抓耳挠腮汗如雨下搜肠刮肚张口结舌,愣是听不懂什么叫“感受”!——那时的我,就是理智化到这种程度……
那时,我对精神分析这种捕风捉影死无对证的思想体系,完全是嗤之以鼻的态度——Turns out,我居然在这条路上走了十几年。看着自己的整个内心系统,从当年的紧缩僵硬,一步步地“变”成如今的模样……

我也不知道,以我当初的理性程度,会更适合学“机能主义”的行为学派吗?或者倾向于“控制”的催眠治疗?还是那样的一个人,必然会被擅长颠覆框架的精神分析所吸引?又或是表面上的理性,只是为了防御内在那“另一个自己”的外壳而已?……

上面说的意思是——以我个人举例,经历了这么多年的个人体验、督导和从业过程,仍然无法断言,“我”是什么样的?“我”更适合哪种流派?——那么又怎么指望还没有走上自我探索道路的人,在咨询开始前就准确判断出,自己适合哪种咨询风格?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选择“咨询取向”这个点上陷入了焦虑和混乱,可能是因为忘了一件事——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你想获得更好的咨询效果。

而不同治疗方法对咨询效果的影响,早已有统计研究得出过结论——不同的取向,治疗效果没有差异。

换句话说:没有哪一种门派的“武功”强过其它门派,但是每一个门派,都有清风明月、都有尹志平赵志敬、都有风清扬任我行。

每一种心理咨询流派的理念和操作大不相同,但本质的过程其实都一样——咨询师带领、陪伴当事人进行自我探索,差别只在切入点——比如认知治疗从思维切入、行为治疗从行为切入、动力学从情绪切入、催眠从躯体感受切入等等……

沿用前文提到的“依赖倾向”的当事人举例,简单说明不同流派、不同水平的治疗师大致的差别:

一个真正有能力的催眠师,一样能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唤醒一个依赖型当事人内心的自主愿望——利用“依赖”这个症状带来的服从性,为治疗服务;
反之治疗师没有能力承载、驾驭当事人的依赖,就会使当事人最需要成长的自主性,在治疗师的“主宰”下,被继续封存和剥夺……

一个真正有能力的动力学治疗师,也一样接得住当事人的“依赖”,在一次次“温和地坚持”中,完成去理想化的过程,帮助当事人学会接受现实、发展独立自主;
反之在咨询师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当事人的“依赖”会操纵整个咨询,使得咨询师或者不断后退没有立足之地、或者被侵占得难以忍受而破坏咨询关系……

写太长了其它流派的例子就不列举了。

每个当事人对不同咨询取向的易感性当然会有差异,但就如前文所说,这种差异一来很难在咨询开始前区分,二来,很难说表面上匹配的相性,就一定是适合、甚至最优的,三来,因为没有“重来一次”的可能,所以所谓“合适的”这种判断,根本无法成立。
因此现实点说,与其花时间纠结少林还是武当,不如还是多了解咨询师本人的修为深浅更好操作——这个题目之前有写过:怎样选择咨询师?(哇哈公众号终于可以加超链接啦!直接戳这几个蓝色粗体字就能跳转了。)


    关注 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吴涵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