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分到9.1分,7K到80W,2020的悬疑剧何以「进退」(下)?

 

剧研社,国剧鉴证实录!...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追剧不迷路


文_ 徐小怪
  编者按

2020年,无疑是悬疑剧的“大年”。

以《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开启的悬疑世界,一改以往国产电视剧复杂冗长的特点,一举打破惯有模式,为精品网剧打开了新局面。悬疑剧向阳生长,未来可期。

当然,剧情紧凑、逻辑自洽,还仅仅是悬疑剧的“1.0时代”。经过一个季度密集型的排播,悬疑剧也显露出风格杂糅、定位不准、流于表层、缺乏深思、营销单一等问题。国产悬疑剧如何更上一层楼,不仅是剧集市场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创作团队以及各个影视平台应该考虑的问题。为此,剧研社(juyanshe)推出深鲜企划「悬疑 · 生长」,探寻悬疑剧的生长脉络和痛点。本篇为制作和宣发篇。
2020年度的悬疑剧大放异彩,我们统计了豆瓣打分人数超过5000人次的19部作品,并结合曾经的采访内容,分析此类作品何以「进退」,本篇为下篇——制作与宣发篇。

根据上篇对于爆款作品的盘点,可以观察到,于制作维度,高级感与电影思维是今年悬疑剧关键词,与此同时,80后乃至85后的年轻创作者已成为剧集市场的中坚力量,甚至其中有多位是首次执导长篇剧集。

于宣发维度,剧场化运营成为了平台的新赛道,爱奇艺与优酷分别推出了“迷雾剧场”与“悬疑剧场”。两大剧场均主打12集的悬疑短剧,奈何播出效果各异。这里面,平台的排播策略非常值得探究,毕竟“吊车尾”作品会影响到整个品牌的树立。

另外,还有个别高口碑低热度的剧值得关注。假使这批剧集的宣发再上一层,那么将有助于观众看到更多优质作品,间接影响后续的创作者,助推提升国产悬疑剧的整体质量。



备注:受访的创作者包括《唐人街探案》(第一单元)的导演柯汶利、《隐秘的角落》的编剧胡坤、《沉默的真相》的导演陈奕甫及编剧刘国庆、《十日游戏》的联合出品人马李灵珊(按照时间顺序)。
年轻创作者“后来居上”
平台启动“剧场”战略
马李灵珊曾经对我们讲,在当下的影视环境中,幕后人员需要在影视剧的客观规律和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寻找平衡。显而易见,这对影视创作者来说,是很严苛的考验。

而正因如此,一批年轻的导演和编剧从中脱颖而出,他们为悬疑剧的制作赋予了新时代创作者的个性思维和行业热情。

比如,《沉默的真相》的主创团队是一对同学组合,85年的导演陈奕甫和86年的编剧刘国庆共同毕业于南加大,他们用来自“学院派”的扎实基本功;

《唐人街探案》首个单元的导演为85年的柯汶利,其为剪辑师出身,极度擅长把握节奏。而且由于本身是海外华人,他与多国的工作人员交流无障碍;

《河神》系列的导演为86年的田里,其从小喜爱听评书,并且对民俗故事特别感兴趣,对东方玄幻题材有着自己的想法。

以上85后的四人均是首次参与网剧制作。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柯汶利来自马来西亚,陈奕甫来自中国台湾,这足以侧面说明,国内的剧集市场对人才高度包容,能够吸引来自不同地区的有才之士



除此之外,选择合作毫无经验的新人,亦说明平台的眼光。看得出来,对于悬疑剧的制作与推广,平台格外看重。爱奇艺与优酷均以此类剧集为战略重点,推出了剧场模式,继内容赛道之后,开启了运营赛道。

同为主打12集的悬疑短剧,从结果导向看,爱奇艺的“迷雾剧场”远远胜出优酷的“悬疑剧场”,成功打造出了自身品牌。

其实看数据,“迷雾剧场”的剧集质量呈现两极化的结果,之所以打出品牌,得益于其“70度斜Z形”的排播策略

第一部以质量中等偏上的《十日游戏》奠定了整个剧场的基准线,第二部《隐秘的角落》大爆,直接吊足了观众对后续作品的胃口。这样即便三四部质量欠佳,观众仍未放弃,而当收官之作《沉默的真相》远远超出预期,观众便会产生一种意识:“迷雾剧场”出佳作。

毫无疑问,剧场化的运营模式让几部剧的营销相互借力,但是尽管这样,还是有一部分人认为,短剧的宣发是一大痛点。毕竟,12集的篇幅让悬疑剧的节奏更快,也更容易被观众短时间消化,鉴于VIP提前解锁大结局的功能出现,一些剧集没等到口碑完全释放,就已经播完,同时剧透满天飞。

不过针对这种情况,马李灵珊表达了不同看法,她认为,悬疑作品的看点不在于“谜底”,“我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就好比电影,一部悬疑片的口碑和结局在试映场就出来了,但它还是能放映一个月。归根结底,在于大家是否认可作品的整体品质。悬疑剧也一样,这个类型的看点不是凶手是谁,而是故事细节、单场戏的人物魅力、情感脉络等方方面面。
小众佳作出圈难,普适性或为营销关键


尽管悬疑剧的核心看点并非“谜底”,但是市场上依然有高质量却“不出圈”的作品。按照打分人数大于5000,评分高于7分的标准,截至9月,我们整理出了6部年度高口碑低热度的悬疑剧

这些剧集普遍偏于垂类,即受众有着明确的固定范围。而这点恰是一把双刃剑,正面看,只要特定观众满意,作品的分数自然会高;反面看,口碑难以扩散至其他群体。

这样看,倘若作品在营销上着重突出普世性元素,强调个性的同时,考虑观众的共性,其热度很可能再上一层

先以优酷的港剧《叹息桥》为例,或许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部剧的分数高达8.9。在豆瓣的年度剧集评分榜上,排名位列亚军,仅次于《沉默的真相》,持平于《隐秘的角落》,并且打分人数超过4万。这个数字说明作品偏于小众,但是绝非冷门范畴。



然而尽管如此,《叹息桥》却还是未能“出圈”。究其原因,一是成于港剧,同时败于港剧,作品的受众多为原TVB的用户,这批观众年龄相对偏大,网络上的活跃度较低;二是情节以情感线索为主,没有强起伏的涉案桥段,难以吸引浅度剧迷。

这样看来,倘若《叹息桥》想克服这两点,其一要在宣传上去“港味”,尽量用两地人群的共有情感联结内地观众;其二是放大戏剧化元素,先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引发大众关注。

再说两部IP改编的系列作品《河神2》和《古董局中局2》,它们均未延续前作的热度。当然,这与剧集的播放渠道有一定关联。

剧集和电影不同,其热度的衡量指标为累积的网络数据,而电影则是特定时段内的票房产出。这就使得观众在任何时间观看某部剧,都会统计在它的热度范围内,进而成为了剧集续作的基本受众。

不言而喻,一旦续作难以让这批基本受众满意,那么其热度很难超越前作。这个时候,拉动新观众就显得尤为重要,倘若在营销上加重新看点的比重,不失为一种办法。
-End-







    关注 剧研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