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知识】先秦的人们用什么买东西?

 

贝币是早期中国实物货币之一,早在夏代末年,贝可能成为交换媒介。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以便于携带,其学名为“货贝”。...

点击标题下「晋江微讲堂」可快速关注


根据《卫盉铭》所载,我们可以推算出如下两种周代的物价:

1件玉璋=80朋贝=10田

1双赤琥+1对麔披+1条蔽膝=20朋贝=3田

铭文原文:隹( 唯)三年三月,既生霸壬寅,王爯旂于豊,矩白庶人取瑾璋于裘卫。才(裁)八十朋,厥贮,其舎田十田。矩或取赤虎(琥)两、两鞈(韦合)一,才(裁)廿朋。其舍田三田。裘卫乃雉(矢)告于伯邑父,荣伯,定伯,亮伯,单伯,乃令(命)参(三)有司,司徒,微邑,司马单舆,司工(空)邑人,服遝受田。燹、(走甫)、卫小子瑶逆者(诸)其卿(飨),卫用作朕文考惠孟宝盘,卫其万年永宝用。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年代记载的重要物价资料。
贝币是早期中国实物货币之一,早在夏代末年,贝可能成为交换媒介。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以便于携带,其学名为“货贝”。由于真贝的数量不够,又用仿制贝代替,有石贝、蚌制贝、骨贝、铜贝等。铜贝则是后世金属铸币的滥觞。

贝币种类不一,以齿贝最为通行。由于真贝不够,乃用仿制品,有珧贝、骨贝、石贝、铜贝等。魏源《军储篇三》:“货币者,圣人所以权衡万物之轻重,而时为之制。夫岂无法以驭之?曰:仿铸西洋之银钱,兼行古时之玉币、贝币而已”。魏源《默觚下》:“刀漆以为书,贝币以为货。”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一是蚁鼻钱,系铜质贝币,形如背面磨平的贝壳”。

除商代原始贝币流通外,中国早期社会贝币也有不同程度的使用。在交通及经济欠发达的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贝壳由商、春秋、西汉直至唐代均在使用。

“朋”是贝币的计量单位。一朋当中应当有一定数目,究竟多少,旧无定说。有一种说法是“把贝挂在人颈,两边下垂,很长的一挂,就是一朋”。王国维说:“一朋之贝,至少当有六枚,康成云:‘五贝为朋,五贝不能分为二系,盖缘古者五贝一系,二系一朋,后失其传,遂误谓五贝一朋耳’……余目验古贝,其长不过寸许,必如余说,五贝一系,二系一朋,乃成制度。”(王国维《说玨朋》)

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有许多关于赏赐贝的记述,赏赐数目最少者一朋,多者数百朋:“周公赐小臣单贝十朋”(《小臣单觯铭》)、“王赐吕……贝三十朋”(《吕方鼎铭》)、“王……赐公贝五十朋”(《效尊铭》)等等。而在诗经中也有“既见君子,赐我百朋”(《小雅•菁菁者莪》)的句子。

至于贝的形态,从出土文物状态来说大小约在长宽50px左右,凸起一面有小孔,上面涂有朱红。而西周墓出土的贝币数量远不如商墓,这说明西周用贝的普遍性,不再集中在王室贵族手中。

最常用的贝币是天然海贝。天然海贝的品种很多,有“货贝”(又名齿贝)、“拟枣贝”、“阿文绶贝”(又名大贝、虎斑贝)、“伶鼬榧螺”等,其中“货贝”比较常见,贝面上有一条长长的齿槽的称为“贝齿”或“贝唇”,贝的正面较为平整,贝的侧面稍微鼓突,人们为了便于携带方便,在货贝的背部多凿有小孔,早期孔相对小,称之为“小孔式货贝”,以后,穿孔逐渐扩大,称为“大孔式货贝”。春秋战国时期的“货贝”背部几乎磨平,称为“磨背式货贝”。

除贝币外,西周时期同时还在使用两种金属货币:一是青铜铸的铜仿贝币,一是块或饼状铜币。青铜铸贝币以“寽”计,即是后起之“锊”字。锊有多个异文,轻重亦有三说:十一铢二十五分铢之十三为一锊(《说文》),此一说;六两三分之二两为一锊(《考工记》),此二说;六两为一锊(《孔丛子》),此三说。

“铜仿贝”一般仿货贝之形,早期者与天然贝形制相近,春秋以后,南方楚国地区又铸铸造出有文字的“铜仿贝”是为有文铜贝,它的外形有的像蚂蚁爬鼻有的像鬼脸的样子,所以俗称“蚁鼻钱”或“鬼脸钱”,其面文多达10余种,但形制却比较一致,均为上广下尖的瓜子形,面有文字,背部平整,它广泛行用于南方地区。



“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公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货币形态之一,除楚铜贝以外,春秋战国时北方地区的金属贝还有“金贝”、“银贝”、“鎏金铜贝”等。



“仿铜贝”的出现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把我国货币发展历程大大地推向前进了,并以其大小、重量、价值比较统一,而且能够大量地就地铸造等其它“货贝”和“仿贝”无法相比的优势进入了流通领域。

(来源:《经济日报》)



    关注 晋江微讲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