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知识】它的英文名叫“china”,价比黄金

 

它的英文名叫“china”,价比黄金...

点击标题下「晋江微讲堂」可快速关注


千年瓷都景德镇
今天的景德镇是一个旅游胜地。与大多数历史名城不同,它的故事并未被漫长时光中的无数次灾难和动荡所湮没,今天的它依然保有旺盛的生命力,依然吸引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如今,瓷器已不仅仅是景德镇的地方特产,也是它的标志,是它的文化底蕴。

“瓷都”是世人给它的桂冠。早在东汉时期,这个地方已经出现制瓷者的踪迹。那时的景德镇还叫做“昌南”,出产的陶瓷制品沿着丝绸之路、随着张骞的马队被带到了西方,于是西方人开始管这种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叫“china”——昌南的谐音,很久以后,盛产这种工艺品的国家就成了“China”。

宋真宗景德年间,它被冠以皇帝的年号,开官窑,雇工匠,成为全国产瓷的中心。


变化中的色彩


景德镇瓷器在世事的流逝与变迁中始终走在“时尚”的前沿。风尚总是在变化,而景德镇瓷器,就是风尚的引领者。

宋代,景德镇以“青白釉”闻名于世。南方产青瓷,北方产白瓷,而景德镇的青白釉融合了两者的长处,白中透青,柔和润泽,从而赢得了“影青”之名。诗人说:“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讲的就是景德青白瓷。

元代,景德镇创造出青花瓷、釉黑红瓷和卵白釉瓷。制作青花瓷所必需的“回青”来自西域,色彩艳丽,不易褪色,青花瓷素雅美观,深受人们喜爱。釉黑红是釉下呈红色花纹的瓷器,烧制难度大,成品红白相间,典雅俏丽。卵白釉瓷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故称卵白。

景德镇的瓷器工艺长盛不衰,一是因为当地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二是因为制瓷工匠富于“拿来”精神,擅长学习、模仿,最后博采众家之长而创制新品。北宋晚期天青、月白釉风行,景德镇窑便吸收了这一风尚,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朱红、粉红等色,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还从定窑学来了刻花技术,最后发明了自由描绘的技法,取代了之前的雕刻摹印法。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瓷窑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明前期单色釉盛行,白瓷细腻如脂、温馨如玉,其中尤以甜白瓷为最,其土质细腻,胎骨薄如蛋壳,釉色纯白,晶莹光亮,能映出手纹。除了白瓷以外,红釉有鲜红和宝石红,色彩华美深沉,黄釉、翠青釉明快柔嫩,孔雀蓝、孔雀绿釉鲜艳夺目……

除了单色瓷,景德镇的彩瓷也颇负盛名。彩瓷中又以青花和五彩为最。青花瓷白底蓝花,色调单纯明快,早期色泽沉厚浓艳而带有黑色结晶斑,后逐渐趋向明快雅致而匀净。花纹也很丰富。有写实派的,繁缛细致,描绘兽类如龙虎、麒麟、仙鹤,植物如莲花、桃、石榴、葡萄,人物如仕女、儿童、仙道等皆栩栩如生;有写意派的,山水人物疏简凝练,简单而富神韵,历史故事用笔细劲,宛若明代版画,缠枝宝相等图案近似锦缎。五彩瓷则红、绿、黄、紫多色交织,色彩对比鲜明,绚烂多彩,玲珑绚丽,代表着瓷器的另一种风格。


远销海外


景德镇在明代中期已发展为一座繁华城镇,据说当时:“万杵之声殷地,火花炸天,夜令人不能眠。”人口众多、商业活动繁忙、市井交错、物类荟萃,几乎赶上通都大邑的规模。

明代后期,景德镇瓷器行销国内外,国内,北到燕云,南到交趾,东到沿海,西到巴蜀,无所不至。国外,东亚有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有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和文郎等地。据记载,1602年至164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到东南亚的中国瓷器,总数达420万件以上;17世纪后期,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往欧洲的瓷器,仅巴达维亚每年就有300万件;18世纪后期,仅1780年一年,英国向中国订购瓷器80万件,许多地方还出现了专门经销中国瓷器的商店,如伦敦就至少有52家。


工人的血汗
历朝历代,陶瓷行业都被划分为官窑和民窑两种:官窑具有徭役性质,工匠没有工钱,是出于义务为国家服务。宋代景德镇建立了御器场,专门管瓷窑的的工匠。

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出现官搭民烧的制度,雇用经纪的管理形式开始出现。明代后期有分派烧造、定给民窑包做包烧和散搭民窑烧三种形式,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具有强制性。浮梁县境内的所有民窑都有义务承担制瓷的工作,而且,如果出现不合格品,制作者是要受惩罚的。另外,尽管那时朝廷已经开始发给工匠“工值”,但估值远比官窑自己烧造的估值要低,实则只支付了食费和少量原料费。

美丽的景德镇瓷器,就来自于这些无名工匠日日夜夜辛苦的工作。它产自泥土,最终却价比黄金。

(来源:《经济日报》)



    关注 晋江微讲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