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教化 移风俗 礼乐海淀传

 

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教授于5月5日来到敬德书院,向海淀区50多位干部教师作了“礼乐文明概论”的学术讲座。此讲座是敬徳书院第三期儒学礼乐文明教育系列课程的第一次课。...

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教授于5月5日来到敬德书院,向海淀区50多位干部教师作了“礼乐文明概论”的学术讲座。此讲座是敬徳书院第三期儒学礼乐文明教育系列课程的第一次课。
礼,中华文化之心
彭林教授指出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提到:“梁任公以中国重礼治与西方重法治相对,此可谓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中国文明向何处去,首先要总结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之大旨在礼”。礼乐文明与中华文化有深刻的联系,中国历史上惯用礼制一词来指代国家制度、用“制礼作乐”来比喻建设国家。人际相处、自我修身皆需有礼,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也关乎礼乐。孔子的理想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儒家的所有理想、理念只有通过礼乐才能体现在人的身上,进而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最美妙和谐的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离开了礼乐,中华文化就成了空谈。
礼乐修身 进徳之本


彭林教授强调礼乐之于中华文化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礼乐可以使人自别于禽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可见,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而其它动物不能。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践行礼乐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人生第一要义。
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韩愈在他的《原道》中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他认为一部《春秋》,讲的无非是严夷夏之别。而夷夏之别则是一个“礼”字。
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正所谓“礼也者,理也。”(《礼记·乐记》)人离不开群体生活,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证社会的有序,需要有成套的合理的规范,在中国文化中,这就是礼。《礼记·曲礼》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道德为万事之本,仁义为群行之大,施行道德仁义,不通过礼则无由得成。
敬净静雅 礼乐之心


儒家的礼,以其庄重典雅的外在形式,表达了深刻丰富的人文内涵。贯穿其中的主要原则,我们可以用敬、静、净、雅四个字来概括。《礼记·曲礼》有云:“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在心中需要有一个大写的“敬”字,正所谓“礼者,敬而已矣”(《孝经》)。恭谦自律,礼敬他人的处事态度也正符合《周易·谦卦》的处世哲学。礼可以通过语言中的敬语与谦语、容貌礼仪中的庄重与真诚、服饰礼仪中的整洁与紧束、坐立礼仪中的侍坐与退立、揖让礼仪中的长先与幼后得到充分的体现。静与净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另外两条礼仪原则。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不仅是恭敬、专注的表现,更是君子风范的重要体现。安静整洁的环境容易让我们心情愉悦,保持自身的整洁与环境的整洁,既是自我尊重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饭前便后勤洗手,在公园、剧场等公共场合不乱丢垃圾,不随意留下刻画印记,不破坏整洁有序的环境等等。典雅也是礼仪的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日常言行上。在言行举止中,我们应当举止优雅、委婉、柔美,言语多用雅言。
礼乐文化内外兼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是人之所以为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如孝顺、勤劳、友善等;“文”是我们表达道德情感的方式方法。“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内心具有高尚品德而不能够充分表达,则未免显得粗野;善于言辞而不务进徳之本,又未免显得虚浮。内心的道德情感只有通过符合中华礼仪的恰当方式表达出来,才能真正发挥修身之功,方可实现提升国民素质之效。修身以礼,“文”、“质”皆美,是成就君子风范的不二法门。
彭教授的讲座结合当今社会失礼失范的现象,鞭辟入里,振聋发聩。对今后海淀中小学开展礼乐教育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听讲老师纷纷表示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中华礼仪,“进徳为本,诚敬致用”,在学校中传递礼乐薪火。


    关注 海淀敬德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