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的张扬:由韩愈看唐代儒学的复兴

 

儒学在唐代复兴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即是“古文运动”,它是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继陈子昂、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而起,身体力行推动的散文复古运动。...

前 言

2016年5月3日,彭永捷教授主讲的“儒学思想发展史”第七讲在敬德书院按时开课。本次讲座以“唐代儒学”为主题,将韩愈、柳宗元、李翱等人的思想,一一呈现给了现场学员。今天我们推荐三位学员课后的学习感悟,与诸位读者分享。
彭永捷,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副院长
人学的张扬:由韩愈看唐代儒学的复兴






倡导发起古文运动

儒学在唐代复兴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即是“古文运动”,它是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继陈子昂、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而起,身体力行推动的散文复古运动,在文风上提倡古朴反对奢靡,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师古且创新,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强调作家的思想修养,主张文章要反映现实,干预现实,不平则鸣。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韩愈的古文理论以“文以明道”为基点,对于如何运用古文来传道教化百姓,提出了有益的意见,表现出了中唐文人对日渐衰微的儒家之道在文学领域重振的愿望。

《师说》可以看作是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文章是针对当时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当时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并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确立儒学复古的思想体系
在佛、道兴盛的背景下,韩愈在《原道》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他对儒道的理解:“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为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文章以上古以来社会历史的发展为证,表彰了圣人及其开创的儒道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功绩,论证了儒家社会伦理学说的历史合理性,并以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为对比,批评了佛老二家置天下国家于不顾的心性修养论的自私和悖理,揭示了它们对社会生产生活和纲常伦理的破坏作用,提出了“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的具体措施。并从国计民生的角度指责佛老破坏了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唐代的僧道不纳赋税,不服徭役),这种基于现实功利的批判无疑是有力的。



架构起人性理论的框架

韩愈在中唐三教会融的大趋势面前提倡以三代周孔的儒学道统为尊,在不经意间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激情与生命力的人学凸显出来,并加以创意性的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他的《原性》中。韩愈在《原性》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性之品有三”:上品性善,生来具有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中品五德有所欠缺,性可善可恶;下品五德都不具备,性恶。

这是韩愈关于人性的纲领性表述。他将“性”与“情”予以了区别,也就是说,将内在的人性和客观外在社会这两种情况予以了区别,提出人的自然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原性》承认人可以有适当的情欲,反对佛教的灭情见性主张,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

他的这条理论,为此后的宋明理学家建构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大体系(以《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为核心)提供了便利。

从韩愈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儒学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必须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长盛不衰。所以中唐以后,许多儒士们重新审视儒学的现状,不断更新儒学理论,使儒学又出现了复兴的迹象。
公众号ID:hdjdsy

敬德书院依托海淀丰厚自然人文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干部教师传统文化研修、课题研究与学术研讨等活动,设有“研修、学术、读经、会讲”四类课程。


    关注 海淀敬德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