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世界的希望(繁体)

 

不管我們面臨何種挑戰,總有一樣東西可以激勵人心,並激勵我們不斷向前:它的名字叫做希望。希望是一種無形的力...



不管我們面臨何種挑戰,總有一樣東西可以激勵人心,並激勵我們不斷向前:它的名字叫做希望。希望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可以戰勝生活中所有的挑戰,只為得到更美好的明天。它讓我們的生活有了方向,因為我們知道新的一天即將來臨。即使我們處在生活中的最低谷,我們仍然有最好的盼望。它似乎超越了現在和將來。它使我們在現今所處的黑暗中仍擁有信念、信心、希望和盼望,讓我們相信明天的陽光會更加耀眼奪目。

撒母耳.斯邁爾斯是這樣說的:“希望如同太陽,當我們向它奔跑的時候,它使我們擺脫重擔下的陰影,將其拋在身後。"羅馬政治家普林尼曾說過:“希望是支撐全世界的支柱。”他說的沒錯。沒有希望,這個世界將面臨大災難;沒有希望,社會的根基就會動搖;沒有希望,我們就會生活在無聲的絕望之中。

現今社會似乎處於希望嚴重短缺狀態。世界亟需希望,每年的景況也是每況愈下。1999年美國國際調查資料顯示:被調查者中有85%的美國人對未來抱有希望。十年之後,也就是到2009年12月,對本人未來抱有希望的資料降至69%,而對世界未來抱有希望的只有51%。到2013年,據統計只有40%的人對於我們的星球懷有希望。儘管這些調查只是局限於美國,但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同樣也會有類似的調查結果。


當希望消失時

其實不難理解我們社會為什麼會失去希望。在2003年至2012年間,平均每年會發生338起毀滅性的特大自然災害。這造成了數百萬人無家可歸,數千萬人死亡。像龍捲風,旋風,地震,颶風和海嘯這些災難已經嚴重影響到全球經濟,損失成本高達一千五百六十七億美元。在伊拉克、阿富汗和敘利亞境內的戰爭也造成了無數的傷亡,迫使數以百萬計的難民不得不逃離戰區。這些流離失所的人們拼命地想要抵達歐洲。然而,可悲的是,有太多的男人,婦人和孩子在抵達他們日思夜想的目的地前就失去了生命。

無情的恐怖襲擊事件使世界各地人心惶惶。在中東、非洲、歐洲、亞洲和美洲的恐怖襲擊已經讓人們形成一種焦慮感和不安感,尤其是在面對如此令人難以想像的殘忍的行為之下。而讓事情變得更加不確定的是,世界經濟正懸於一線。許多經濟學家預言經濟災難即將到來。俄羅斯哲學家兼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的不錯,他說:“生活沒有希望就等於沒有了生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意思很簡單,當一個人失去了希望,生活的樂趣就會像夕陽一樣消失了。重拾希望

在這個似乎失控了的世界,我們如何才能重新找到希望呢?在這樣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裡,我們怎樣才能重獲希望呢?是否有什麼事情是確定的,可以讓我們把希望寄託於此呢?

數百萬人通過個人的尋求和研讀上帝的話語找到了希望、確據和平安。他們發現有一位上帝愛他們超過他們所想,堅固他們的信心,讓他們能有堅定的信念面對今天的困難和明天的審判。祂是使人有盼望的上帝。

在絕望中,詩人大衛曾向上帝呼求:“主耶和華阿,你是我所盼望的,從我年幼你是我所倚靠的。”(詩71:5)。從大衛而出的盼望就是我們現今全人類的盼望。這盼望出自一種確實的信念,即相信在天上有一位上帝,大大遠勝過自己的一切問題、困苦和挑戰。倘若我們不認識這位看顧我們的上帝,這位體貼我們的憂傷、醫治我們的痛苦,並終有一日會勝過一切黑暗權勢,開創新天新地的上帝,我們就會在獨自面臨生活的挑戰中失去希望。

喬治.蕭伯納對所有宗教信仰都抱有極大的懷疑態度。他一生絕大部分時間裡都把基督教看作是一種無用的精神支柱。他可能是以一名自由思想家和自由主義哲學家而為眾人所知。在他最後的幾篇論述中,有一篇這樣寫到:“我所堅定相信的科學破產了。那本應可以建立和平千禧的科學意念,怎料卻直接導致了歐洲的自我毀滅。我曾經相信過。我以他們的名義幫助摧毀了無數殿宇裡有著千年教條之信徒的信仰。現在他們看著我,見證著一個失去信仰的無神論者所遭遇的巨大悲劇。”

可悲的是,喬治.蕭伯納失去的不僅僅是他的信仰,更是他的希望。他感覺不到上帝的存在,他不知道自己並非宇宙中的一粒塵埃,而是上帝照他自己的形像所造的人,是蒙上帝所愛的,時時刻刻蒙上帝看顧和保守的人。正是因為感受到上帝的同在,感受到他無條件的大愛和不變的看顧和保守,讓我們的心中充滿希望。


聖經:給人帶來盼望的書

聖經是一本充滿盼望的書。聖經中的故事講述的是像你我這樣的人。有時,他們靠上帝剛強壯膽,可以戰勝一切苦難。有時,他們又會軟弱無助,遭受失敗的痛苦。但無論在何種境況之下上帝都與他們同在,帶給他們希望,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面對明天。

聖經中“盼望”一詞出現不下125次。使徒保羅在面對各種環境和挑戰時,就用了超過40次。他被鞭打,被石頭打,遭遇海難,被下在監裡,然而他仍舊充滿盼望。他寫信給羅馬的朋友,說:“但願使人有盼望的上帝,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15:13)當我們把希望寄託在上帝的身上,寄託在這位勝過我們所面臨的一切苦難的上帝身上,那麼你的心就會充滿“信心的喜樂和平安”。相信有一位上帝,祂愛我們遠超過我們的所想,我們心中就會充滿希望。上帝會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問題。一項有趣的實驗

許多年前,實驗研究者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為的是要看看希望在那些處於苦難中的人能發揮多大的功效。他們準備了兩組實驗鼠,把它們分別放到兩個獨立的魚缸中。研究員將一組實驗鼠放置不管,發現一個小時之內,這些實驗鼠全都淹死了。另一組實驗鼠被放入同樣的水缸之中,但是有一點不同。研究員每隔一段時間就把它們從水裡提出來,然後又把它們放回到水缸中去,這樣情況就會很明了。第二組實驗鼠一直在游泳,它們常被從水裡提出來又放回到水中去。就這樣,它們堅持了24個多小時。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並非因為研究員給了它們休息的時間,而是因為它們突然間就有了希望。那些小動物相信只要他們再堅持久一點,就會有人下來救它們。

如果希望在這些不會思考的齧齒動物身上就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那麼它對於我們的生活將會產生多麼大的影響力啊?*我們無需為活下來而在絕望的海洋中拼命掙扎。當我們快要沉下去的時候,耶穌就在我們中間。使徒彼得發現耶穌可以將他從湍急的河流中救拔出來。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門徒駛著小船行在加利利海上,他們驚奇地看到耶穌在海面上行走。而當耶穌邀請彼得走出小船,到祂那裡的時候,使徒彼得感到更加驚奇。剛開始一切都很順利。後來風浪甚大,讓彼得對耶穌的信心搖動了,他身體立刻就開始下沉,要沉入到河水中去了,於是他大聲呼求:“主啊,救我”(太14:30)耶穌毫不猶豫的向他伸出了手,救他脫離絕望的景況。

在基督裡就有盼望。我們會發現無論我們遭遇何種苦難,我們都能在基督裡找到希望。一首古老的讚美詩這樣寫道:“我正需要主,主在身旁……我真最需要主。”(《讚美詩》296、《頌贊詩歌》554)再次屬於祂

創造我們並看顧我們的耶穌基督,已將我們的生命贖回。我們再次屬於祂。當祂所創造的人類在伊甸園中違背了祂的心意,祂用愛為人提供了贖罪的方法。為亞當的後裔留下了希望。耶穌是“被殺的羔羊”(啟13:8)。天國的救贖計畫在全宇宙迴響。上帝獨生的兒子——耶穌基督離開天堂,來到悖逆的世界,向全宇宙彰顯上帝的愛,成全上帝的公義。

亞當失敗的地方,耶穌成功了。祂的生與死都彰顯了上帝的慈愛。祂成全了律法,並勝過撒但最邪惡的試探。祂的生與死都是完美的,祂是我們應當效法的榜樣。儘管“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上帝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乃是永生。”(羅6:23)祂的恩典、寬容、憐憫從祂無盡的大愛中流淌出來。葛培理這樣說:“上帝的憐憫和慈愛給予我希望——不僅對我而言,也是對全世界而言。”就像一首讚美詩中寫道:“我心所望別無根基,惟主寶血並主公義。”(《讚美詩》288,另在《頌讚詩歌》586的歌詞是“我罪極重刑罰難逃,故靠主血和主功勞")

在基督裡有盼望:盼望我們罪得赦免;盼望我們克服一切的引誘試探;盼望我們戰勝一切的困難和挑戰,盼望明天會越來越好。一位大受歡迎的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將人生的道理總結成下面這句話:“我們一直懷有希望、信心和信念,我們相信在超乎我們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的背後,將會有一個更好的生活,一個更好的世界。 超越明天的希望

聖經不斷地向我們指出將有一個更美好的明天。聖經也承諾有一天耶穌會復臨。邪惡將被摧毀。公義將會永存。不再有罪惡、疾病和痛苦。疾病、災難和死亡終會勝過。邪惡、戰爭和擔憂終將消失。使徒保羅將這一榮美的事稱作“有福的盼望”(提2:13)。他這樣描述:“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上帝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裡死了的人必先復活。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帖前4:16,17)

這是怎樣的一種盼望!耶穌基督會復臨。死亡不再是終結;耶穌才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所愛的,相信耶穌並為主而活的那些肢體將會從死裡復活,與主面對面。不久的將來,各個時代人類的希望都會得以實現。耶穌會復臨,而我們這些仍舊活著,且經歷上帝的奇妙和榮美的人將會被接到空中與主相遇。我們會與祂一同行在空中,去往宇宙中最美的地方,與祂一起活在永恆。

這份盼望並非是為吸引人的空談,也不是幻夢一場。它是建立在上帝不更改的話語和基督永恆的承諾之上的。耶穌與祂憂愁的門徒分享永恆的真理;“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上帝,也當信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那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14:1-3)

我們不必擔心未來。我們不要讓恐懼煩擾我們的心,奪走我們的快樂。基督創造了我們,基督拯救了我們,基督看顧我們,基督保守我們,基督必復臨,帶我們歸回天家。那才是我們所當盼望的。

*取自Today in the Word, May 1990, p.34馬可.芬尼於2010年退休,時任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全球總會副會長,此前曾做了近40年的傳道人、佈道家和媒體事工領袖。現在他是《復臨信徒評論》和《復臨信徒世界》雜誌的特約編輯,同時也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會長助理。


    关注 复临信徒世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