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写文章,优雅又有料,顺便当软广

 

文循意出。...



前言:本文和《天地蜩双翼,万物马一毛》一同食用更配哦。链接在此:一馬文化

 
一马这个小小学堂草创至今已半年有余,这个小小的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天地蜩双翼,万物马一毛》,也是临危受命,用了一个多小时写出来的急就章。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曾经受到过鼓励和赞扬;也听过不少批评和指正;就连我们内部也曾经对未来的发展感到彳亍彷徨过。所以现在是时候写一篇文章,一方面用作自勉,以不忘初心,一方面向我们的读者讲一讲怎么样构思行文,写一篇既文艺,又实在的东西出来。

当初收到周老师的邀约,要写一篇文字,讲讲我们这个学堂的事情。算是昭告天下——我们开张啦。那这篇文章,要写的全面概括,又不能泛泛而谈;要写的文采斐然,又不能浮华不实。笔者实在是没有写过多少文字,所以这么高的要求其实是比较没底气的。

这篇文章,应该怎么构思呢?“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所以文章应该针对读者的疑问给出答复,而不是自顾自的夸夸其谈。我假想别人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这三个:
为什么叫一马文化呢?
你们家和其他的教学机构有什么区别吗?
你们家主要业务有哪些呢?
这三个问题,也就是“你是什么”,“为什么选择你”,和“你们怎么样”这三个哲学问题了。

首先,一马文化,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最开始大家商议了几个名字,但是有点太过文气了,像是不问世事的隐士高人的雅居,而不像是从事服务和教育行业的地方的名字——我们不是出世的高人,而是入世的小子,所以觉得不太合适。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把自己摆在文人,艺术家,或者是老师的位子上——即便自己在这个领域潜心廿载,小有所成,也不应该沾沾自喜、志得意满,学习之路,道阻且长,还是保持锐意进取的心态比较谦卑的自持为妙。我们愿意努力去让学员们有良好的体验,也希望能通过积累和学习来提升整个学堂的氛围。如果这点都做不到,那即使我自己作为消费者也很难会选择这么一家小小的学堂的。

当初起一马文化这个名字,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篇好文章,不同的人可以读到不同的人生体验;一个好名字,不同的人也能体会到不同的内涵

马,是一个比较积极进取的意象,比较容易让普罗大众记住,一马两个字也读来上口,虽然作为学堂的名字有点怪,但是也不乏是一个不错的吸睛点。

而如果有对老庄的道家思想感兴趣的朋友,就会知道“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句话了。既然万物不过一马,那么一马也即万物。这是我们想让朋友们理解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们是想籍着书画的教学拓展开去,讲对艺术的鉴赏,对美的追求,甚至于去讲怎么学习,如何生活的。我们希望一马文化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生态——学员们以我们为纽带,志同道合,互有融通,相互交流在各个领域的心得体会专长等等,教学相长,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第三层面上的含义,是针对在上海的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友人的。我们也会有潜在的外国朋友成为学员的可能,所以让学堂的外文名字听起来有意思有感觉也是蛮重要的一件事。在这里我们的英文名Immanent  和日文名いま(今,ima)都大致上表达了和我们中文名相近的意思:immanent 本来是指“内蕴的,固有的,神性的、无所不在的”,和“万物一马”的深层含义比较契合,而いま是指“现在的,当下的”,和马所表现的进取的形象也很接近,音译和意译都比较贴合本来的意思,于是我们就决定用这个名字。

关于我们的主旨,其实就在“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句话里。有人说开篇讲主旨显得泛泛而谈,不切实际。这句话,我是不认同的。主旨,或者说初心,目的,就像人的灵魂一样;名不正则言不顺,心不明则易迷失,存念虑则难自持那我们的初心,到底是啥呢?

提到教和学,很多人会脑海中会跳出这么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好的老师不应该仅仅是把答案或者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句话说的不错,但是我觉得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自己尚且都是学生,或者说每个人一生都是作为学生在学习,那么又如何能说我所掌握的学习知识的道路和方法就是正确的呢?在哥白尼之前的科学权威都不会觉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个错误的论断,那如果按照当时的人所认为的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教学,对于哥白尼这样的发现真理的人来说反而是一种阻碍;再者,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适用相同的学习方法的,功夫熊猫里阿宝最初遵从正统的功夫训练却备受挫折,而用兴趣激励的方法阿宝就进步神速。

那老师应该怎么教学呢?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毕加索也说过:“我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像儿童一样画画”。可见初始的蒙昧的状态是非常宝贵的,也就是老子所谓的赤诚之道。

虽然学生都如一张白纸,但是每个人天赋秉性性格不同。有的人生性活泼好动,那就博闻之强识之,使其自己寻觅诸般道理间的内在联系,举一反三的去探索;有的人生性坚毅内敛,那就勤学之笃行之,使其自己追求事物至高深处的内蕴哲理,专心致志的去钻研。

性格沉静的人往往限于拘泥, 思绪活络的人大多浮光掠影。有的人虚心执着但不善变通,那老师跟他交流就大可以畅所欲言,给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待他虚心接受必能好好消化再得出自己的见解,获得长足的进步,而不能碍于脸面点到为止——他只会听得如坠五里雾里,一无所得;有的人自尊心强不甘人下,那老师跟他交流就不能总是左右他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见解——这会削弱他的颜面,使得他觉得自己的努力无足轻重,从而打击他的积极性——而是只要给出建设性的意见,鼓励他自己去发现和改善不足的部分。譬如“这个地方还如何如何不够好,你要不要再修改一下?”

顺应每个人的天赋秉性,引领他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再用这样的方法去指导他自己的学习,探索未知的世界,这是我们的本意。作为师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开拓学生的眼界,帮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高更远,仅此而已。

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钩沉“鱼渔之辩”,同样用“鱼”来打比方,将未知的世界比作是“北冥”,将所求的珍宝比作是“鲲鹏”,将老师对于学生的引导比作是“饱食而遨游,泛然若不系之舟”的“逍遥游”,讲的要来的有趣生动一点,也援引道家经典,比较有文艺气息。

写完了创立这个小小学堂的缘起和初心,那么就得说说实在点的东西了。我想这也是学员最关心的问题:我们交了钱,到底能学到些啥,学到的东西和在其他家学的东西一样吗?这一段文字,如果仅仅是列举我们的课程和内容介绍,未免枯燥无味,味同嚼蜡,很容易写成报菜名的样式: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

那么要引人入胜,别出机杼,修辞和文采就显得至关重要。陆机说过“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我觉得要陈述事情,描绘事物,最好能用赋来写这一段文字。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发其椟藏,排比经纬,驰骋往复,铺陈终始,这样可以显得齐整和磅礴一点。但是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内容先行,言之有物。如果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无异于买椟还珠了。

笔者水平有限,写不出骈四俪六的华章藻蔚来,但是我希望尽可能的写的出彩,所用的字词都是有源可溯、有典可据,而不是凭空捏造、生搬硬套的。这些字句我希望写出来不会让人觉得晦涩,但是也值得推敲;读起来不觉得拗口,但是也值得玩味。

于是就有了这么几句:

在一马文化,您可以携总角豆蔻,发沉覆,启新蒙。洗涂糊,开褊迫。 使明德以正身,令静心可开智。

在一马文化,您可以邀三五好友,品香茗,调素琴,弄文墨,阅金经。去外物之浮华,得灵台之撄宁。

在一马文化,您可以会众位同好,览古今,增见闻,守静笃,照朴初。 有奇文共欣赏,存疑义相与析。

在一马文化,您可以与冠者童子,赏春花,鉴秋月,同郊游,共徜徉。感气和与景明,喜畅叙而咏归。

在一马文化,您可以会贤达翘楚,闻妙语,沐春风,骋高谈,泽时雨。  随鸾凤而飞腾,伴贤良能高品。

在一马文化……

这里的每一句,都是在说我们学堂的功能功用,或者说是业务范围,并不是堆砌辞藻的矫揉造作。下面我就稍微解释一下每一句的意思,以阐明我当初是如何构思、如何下笔瞎侃的。

第一句,说的是面向儿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您可以带孩子来此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他们学会端正身心以明白事理,使他们学会凝神静思以启发心智。

儿童的教学方面,我们要做的是夯实小孩儿的基础,磨练小孩儿的心性。现在的孩子们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庞杂繁多,但是自己不具备分辨是非去芜存菁的能力;又因为网络上的答案或是信息来得太容易了,所以他们需要思考的时候往往会畏缩而不是面对,需要努力的时候往往会放弃而不是坚持。他们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的小孩都要聪明和机灵,但是却显得更加浮躁和慵懒。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帮助孩子们改掉这些浮躁的习惯,培养踏实的品质。书法在古代既是书家墨客静养身心的修行,也是文人骚客逸兴骋怀的工具。习练书法,要求静心凝神,心正方能笔正。永字八法,结体成章,都是对心性的磨砺,对气质的培养。

而传世的墨宝,譬如《兰亭序》或是《赤壁赋》,无一不是文学中的精品之作。通过习练书法,孩子能够初步领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娱情,也会懂得“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孙过庭,《书谱》)的道理。

句中用典出处如下:

总角是指7~11岁的少年,豆蔻,指的是13岁左右的少女。

发覆,语出《庄子·田子方》:“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发覆启蒙见之于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物理幽玄,人知浅眇。安得一切智人出兴于世,作大归依,为我启蒙发覆耶!”

宋· 叶适《送刘德修》诗也有这样的诗句:“发覆洗涂糊,召和开褊迫。”

明德,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正身,见于《荀子·法行》:“君子正身以俟。”

第二句,讲的是我们的小小学堂所兼具的茶室和访友的功能:您可以带三五个朋友过来喝喝茶,看看书,弹弹琴,练练字,致中极和,神怡务闲,这样可以洗去上班的疲累和生活的辛劳,享受内心那难得的宁静和安逸。

句中用典出处如下:

调素琴,阅金经”出自刘禹锡·《陋室铭》。

浮华,语出贾岛 《寓兴》诗:“浮华岂我事,日月徒蹉跎。”

撄宁,指接触外物而不为所动,保持心神宁静。《庄子·大宗师》里有:“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

第三句,说的是面对成人的教学:您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品味赏鉴从古至今的书画珍品,系统全面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来弥补自己曾经缺失的部分,以此增广自己的见闻,收获新的认识。有新鲜有趣的内容大家一起学习,有意见相左的地方大家共同探讨。

来此的成年人学员大多都有各自的专长和见识,他们小时候往往有对书法或者绘画的涉猎,长大了以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坚持下去。大家多是有点基础,抱有兴趣,不忘初心,热爱学习的一帮人。一方面,学员们都慎于思考,懂得取舍,不盲信盲从,很多人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在成长的历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思考方式和审美意趣,很多学员的想法和见识是非常值得和大家分享与学习的;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小时候启蒙未必受到过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或者长大后总是自己摸索前行,盲人摸象,难睹真容,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囿于权威,混淆视听,从而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会有些偏差和喜好,有的时候审美偏于流俗,或是带有偏见,而不自知。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不能是灌输或者强加概念,而要做到有理有据,善于表达,和而不同,达成共识;也不能把自己端的高高的,放在老师的位置,而要把自己当作末学后进,和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对于我们自己不甚明了的地方,不搪塞糊弄,而是和学员们一起讨论,各取所长;对于学员们理解上有偏差的地方,阐幽发微,加深交流,使得大家学有所得,教学相长。

句中用典出处如下:

览古今,语出自《宋书·律历志下》:“臣(祖冲之)少锐愚尚,专攻数术,搜练古今,博采沉奥, 唐篇夏典,莫不揆量,周正汉朔,咸加该验。”

广见闻,语出自《老残游记》第十回:“我们从小读诗,题目里就有《箜篌引》,却不知道是这个样子。请先生弹两声,以广见闻。”

静笃是指清静无欲的意思。《老子》有:“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復。”朴初,意思是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老子》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陶渊明·《移居两首》(其一)里有这样的诗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第四句,说的是我们的小学堂也会举办一些诸如郊游或是赏鉴会、画展之类的活动:我们可以带着大朋友小朋友,莺飞草长时去春游,金桂飘香时去赏月,感受清风拂面、景色明丽,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引吭高歌呢?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道理放之四海也一直适用。 带领学员们去博物馆观摩真迹,由老师指出赏鉴的关窍;或是去春光烂漫处实地写生,由老师点拨造化的玄机。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这样的情景,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句中用典出处如下:

《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句,冠者童子咏归出于此。

春花秋月”语出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五句,说的是学堂会开展讲座性质的活动:我们会邀请各界翘楚来分享一些经验和观点,感受与心灵的交流,与知识的碰撞,听一席话,如沐春风。正如鸟儿愿意聚集在凤凰的身边,我们与贤达的交流也能提升自身的素养。

句中用典出处如下:

翘楚,语出自《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灵心,语出自宋·杨无咎 《卜算子》词:“谁识灵心一点通,手捻空无语。”

纳兰性德 《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中有:“又如日坐春风,令人神愉。”

高谈指的是高明的谈吐。南朝·梁·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高谈属时胜,寡闻终自恧。”

泽雨,语出自南朝 梁简文帝 《上大法颂表》:“泽雨无偏,心田受润。”

单田芳老师的《隋唐演义》中有“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的句子。

第六句,用了省略号,是想说明我们有无限的可能性。这是对自己的期许和鞭策。

至此,全文毕。

我行文的时候先是在脑海中构思了文章的大体段落,每个段落都要讲的大概主题,务使言之有物,文词通顺,结构完整,保证平实是第一要务;再找出有趣味的点,然后或援引,或阐发,或钩沉,或比喻,或类比,或设问,墨运翰藻,龙雕凤咀;最后再删减并合,以类相从,去芜存菁,会文切理。经此三步,文稿初成。

说一些题外话,回首思量,我们现在做的教学内容,是远远达不到文中提到的“标准”的,这是一件说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的事,我们也在不断的努力和总结。

我们的教学大体上还是按照传统的课程的安排,但是我们的老师也在不断的改善教学的体验和丰富教学的内容

之前几次书法课上甲骨文和金文的知识拓展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我们也带领过学员撰写春联,领略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和风情;即使是墙上悬挂的乐峰老师的作品,亦或是“悟空生智慧,行者出真知”的对联,也是潜移默化中对学员的艺术鉴赏力的熏陶;包括上一期的马蒂斯的“舞蹈”的赏析,也是尝试从一个可以说得清、道的明的角度去欣赏艺术品,而不是仅仅用模棱两可的“感受”、“气息”等字眼敷衍过去;上过周老师的空手道课的学员们也都体会到,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传身教,对于德行和品性的引导,是不同于一般的老师的。

在近期,史老师的篆刻课也会很快开展印文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艺术品的赏鉴课程;待到一期课程的后期,我们还会带学员去参观上海诸多的艺术品展览,为他们讲解作品的妙处。

这一切,都旨在格物致知,“一马万物”,开拓学员的眼界,陶冶个人的情操。

自勉。


    关注 一馬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