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评】黄梅戏消失的成份有多大?

 

看了人民网4月29日的《黄梅戏,走在窄窄的田埂上》的新闻后,心理隐隐作痛,思绪涌动。...



看了人民网4月29日的《黄梅戏,走在窄窄的田埂上》的新闻后,心理隐隐作痛,思绪涌动。新闻介绍:目前的黄梅戏主要在安徽、浙江、广东、福建农村演出。戏台一般都搭建在简陋的工地旁和路边。许多老百姓都爱看,基本上锣鼓一响,脚板就痒,看黄梅戏成了这些农村人的重要精神寄托。新闻称:现在黄梅戏的维持相当艰难,一是学唱黄梅戏的人越来越少,二是能唱的人由于工资太少、待遇太差,演出环境跟不上而纷纷逃离,青黄不接的现象很严重。有关专业人士称:如此下去,不知黄梅戏还能走多久?在旧社会,看一场戏那是权贵们的专利,老百姓要看一次那就相当于过年。黄梅戏作为全国地方戏种的杰出代表,曾持续火爆、流行了近千年。它以唱腔淳朴流畅、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质朴、真实、细致地演绎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是百姓特别喜欢的文化载体,《天山配》等剧目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传奇。而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走到今天却奄奄一息,度日如年,痛苦的挣扎。它的命运令人堪忧,多少年后它会悄然失色,会退出历史舞台吗?在当今文化市场中,有着灿烂文化、悠久历史的中国,出现了一种种怪异现象:日本人、韩国人研究孔小文化比我们认真、耐心、细致,美国的大片不断输送他们的理念,冲击我们的视觉,日本的卡通把众多的少年儿童拴入,韩剧让老大爷老太婆目不转睛。而我们却在乐此不疲地去模仿别人背影,去追崇别人已厌倦或丢弃的东西,从而失去我们自身的经典、自身的传奇,自身的独特产品。京剧、相声、黄梅戏的淡化和退化就是很好的例证。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文化顶层设计者,文化市场运作者的高度反省、深度警觉吗?一味地浮躁、肤浅拿来主义,只会让我们失去已有的文化生命力和竞争力。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强大而极具内涵和影响力,我们缺少的就是挖掘和创新及拓展,我们要毅然挤掉现在的各种文化泡沫,去掉陈旧低端的“库存”,补上我们理念上和决策上的短板,把文化作为一种伟大事业而不是一味追求功利的跳板,这才是中国文化的真正出路。文化是强国富民的软实力,如果连黄梅戏都守不住,让它消失在人海的话,这不仅是文化的倒退,也是千古遗憾,更是国人的一大悲哀。

转载:头条号 / 张家界在线


    关注 戏曲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