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彭镇一老人60岁后连生8子,被世人奉为教主……他一生到底有哪些传奇故事?

 

年青时无一子嗣的他想不到六十岁却老来得子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八十岁竟然连生八个儿子将近九十才仙逝……他身上...





  • 年青时无一子嗣的他
    想不到六十岁却老来得子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
    直到八十岁竟然连生八个儿子
    将近九十才仙逝
    ……
    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引子

近20多年来,在双流彭镇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每至清明,隔年便有大批人潮涌至该镇,齐聚羊坪社区八组墓地前,共同祭奠一位据说是200多年前的大师。而且在祭拜人群中不乏远道而来的虔诚的浙江、福建名人雅士。



那么这墓主人到底是谁呢?



他便是清代名儒、历史上少有的被人奉为教主的学问大家、“槐轩学说”创始人、被世人尊称为“川西夫子”的刘沅刘止唐先生。

【刘沅】(1768-1855),字止唐,号清阳居士,四川双流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卒于清咸丰五年,生平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享年八十八岁,是清中叶重要的儒学大师、教育家、宗教思想家、医学思想家,其所创学术被称为槐轩之学,影响深远,被后世尊为槐轩学派(刘门教)以及川中中医火神派的开派师祖。



自幼聪慧,立志成才奔仕途

刘沅祖籍湖北麻城,其远祖在明末入蜀避乱,先定居眉山,后迁峨眉山,辗转流离。到了清代初年刘沅高祖刘坤那一代,刘家搬来双流,定居柑梓乡云栖里(今彭镇羊坪社区)。

刘沅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刘汝钦好读书,精通易学,有著作《笔记》传世,曾在清代名将岳钟琪部下专管粮草,随军队四处征战。解甲归田之后,特别注重对两个儿子刘濖(字芳皋,清嘉庆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刘沅的教育,送他们进私塾、入县学,望子成龙。

刘沅生性颖悟、好学,七岁成诵,爱书如命。年轻时候的刘沅,理想同当时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两样,一心所想,也无非是科举仕途一路。刘沅的这条道路,初期颇为顺畅。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十八岁的他便以冠军成绩成为双流县庠(xiáng)生(即通常所说的“秀才”), 三年后被选拔为贡生(状元后备人选)。
屡试不中,回乡开课侍慈母

不料在他被选为贡生后的第二年父亲突然亡故,家道开始衰落,刘沅无心仕途,便在家乡一庙子里开起了私塾,收徒教书,以收入贴补家用。这期间,刘沅继续参加乡试(省考),25岁那年得中举人,但由于念及老母年高体弱,不忍远行。

但同时,刘沅顺畅的科举之路也到此为止。乾隆五十八年、乾隆六十年、嘉庆元年三次参加会试(国考),皆名落孙山。这令从小接受父亲教诲,秉承儒家理想,一心想中进士的刘沅备感失落。此后冷静下来,内心也渐渐释然,再无心仕途,慢慢滋生了留守家乡侍奉母亲的决心。在他兄长刘濖中进士后,刘沅曾说:光宗耀祖的事,兄长已为刘家做到,那么在家为老母亲养老送终的事就由我来承担吧。于是从此留守家乡。

即使到了道光六年,年近花甲、已是清庭文职正二品资政大夫的刘沅,在接到礼部派任湖北天门县知县时,仍毅然找借口说是要在家为亡母守孝,不愿前往,不久获得批准,回乡继续隐居讲课,一直到咸丰五年(1855年)去世。
两遇奇人,修身八载终悟道

刘沅自幼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易理之学,算是刘家的家学。刘沅曾祖刘嘉珍因体弱而好读书,祖父刘汉鼎则好读《易》,曾著有《易蕴发明》一书;而他父亲刘汝钦更是精通易学,洞澈性理。刘沅关于融道入儒的思想,关于追求纯一即《大学》止至善的思想,主要渊源于此。刘沅一生成就,除了家学渊源和自己的聪敏苦学外,他一生中所遇的两个奇人也居功至伟。

嘉庆元年(1796年),刘沅之兄刘芳皋中进士出任翰林院庶吉士,刘沅随之北上,一则为兄作伴,二则游山玩水,以消解名落孙山之苦。弟兄二人途经湖北当阳县时,去游紫柏山,结识了他一生当中的第一个奇人——静一道人。两人甚是投缘,静一道人向他讲解了养身之道和儒家某些观点,临别还送他一部《道德经》。刘沅惊奇地发现道家修养理论与儒家道德似有相通之处。不管道家养生与儒家是否真的相通,至少初步接触道家养生的刘沅是这么理解的。这次巧遇,对即将而立之年的刘沅无疑起到潜移默化作用。这也是刘沅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儒家理论和道家养生学联系起来,初步窥探到了这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学术联系。这次奇遇,可以说为刘沅一生的学术奠定了重要的基调。刘沅日后留心道学,自成一说,在学术上开辟了一条“贯通儒道”的道路。



刘沅在京逗留不久即告别兄长,回到家乡双流,专心讲学侍母。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先是侄子病亡,接着自家坟地被豪邻侵占,母亲为此忧愤发病。一惊一气之下,刘沅竟也病卧床榻,忧心不已。诸事不顺,本就身体羸弱的刘沅更加疲惫,年纪轻轻就已像七老八十一样多病。

嘉庆三年,而立之年的刘沅病体稍愈,一次偶然在本地彭家场集上遇一位卖药老人,此人“形容殊异,心爱敬之,求示延年之方”。这就是野云老人。野云老人见刘沅心诚便给了他治病药方,并告诉他“人生自有长生药,返求诸身心可也”,向他阐述圣贤之言“仁者寿,大德必寿”等,嘱咐他存心养性。刘沅见老者不凡,加之求治心切和好奇心驱使,率性就拜老人为师。之后便随老人前往新津老君山修炼,在老人指导下静心服药、锻练,学会了静心养性之内功。不两年功夫刘沅病体竟完全康复!



刘沅这一学就是七、八年,身体更是越来越强壮。说也奇怪,年青时无一子嗣的他,想不到六十岁居然老来得子,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八十岁竟连生八个儿子,将近九十才仙逝。此番经历,使刘沅对道家养生的丹道思想至为信从。这也是后来在他的学术体系中道家丹道思想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根本原因。
创办槐轩,自成一派授众徒

嘉庆十八年,46岁且已有一定积蓄的刘沅决定移居成都发展。遂举家迁至南门淳化街(今锦江宾馆西门),自建房屋,开门收徒。因新宅院中有株百年老槐树,浓荫掩映,雍穆恬静,于是给宅院取名“槐轩”。从此刘沅在“槐轩”开始了坚守如一,长达四十余年的讲学、治学的道路,终成一代大儒。

对于学生他来者不拒,教学报酬不计多寡,家贫学子,无钱一样可以就学。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经史书籍之外,还教学生练“坐功”,即静心养性之功,平心存性,以强健身体。讲学四十年,门生弟子数以千计,遍布省内外,世称“槐轩学派”。刘沅也被誉为“塾师之雄”,当时学子均以“槐轩门人”自豪。其弟子中成进士中举人者百余人,明经贡士三百余人……“槐轩”因此也成了四川最负盛名的大型书院式私塾。

刘沅辞世后,有位叫林鸿年的福建籍云南官员来蜀,偶然读到刘沅的书,万分惊奇。于是便向其家人和学生请教并购买了全套书籍钻研。林退隐归乡后便开始授课讲习刘沅的理论,从而让槐轩学术远播浙、闽,被人尊称为“川西夫子”。
笔耕不辍,等身著作益后人

刘沅传经讲学、著书立说,数十年从未有过一日的懈怠,著作等身。光绪年间,其子刘梖文及门人刘芬等人集资创办守经堂,选集刘沅著作二十二种刻印成《槐轩全书》发行于世。

《槐轩全书》内容之宏富,方法之独特,论述之精深,为当世所罕见,堪称鸿篇巨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是传统文化中罕见的会通儒、释、道三家精要并具完整学术体系的珍贵文献。而刘沅可谓历代学者中以至善、纯一和天人合一等哲学范畴来阐扬儒、释、道三家本原,尤其是儒家元典精神的“大儒”。他的学说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无疑是传统文化尤其是巴蜀文化中未被开发的宝藏。
迟暮晚年,积善修身示晚辈

刘沅晚年十分热爱公益和慈善事业,特别喜好修复祠庙。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主持修葺成都武侯祠,重新审定树立祠内文臣武将塑像。现在,武侯祠内47尊蜀汉历史人物塑像中,有25尊是在刘沅的主持下重塑的,至今人们所见仍为刘沅调整后的风貌。

新津老君山老子庙,上面的所有老建筑亦均是刘沅及其后人组织人员重建,其余如都江堰、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等等无处没有刘沅及其后世子孙的修缮或重建功劳。今天成都武侯祠尚存刘沅撰书的《巍然》等碑石,杜甫草堂尚存刘沅撰书的一块七律诗碑。书法圆润遒劲,取法甚古,风采动人,此外,刘沅还重修了位于成都西郊的黄忠墓。而刘家人自刘沅开始,五代人关爱武侯祠,堪称蜀中佳话。
后记

刘老夫子一生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持之以恒、自成一派,留给后人的财富可说是无价之宝。他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篇幅所限在此不能穷其所有;其“槐轩学说”更不是三言两语所能概括,需得有心之人慢慢研习方能领悟其中要髓。

先生创立的槐轩学说博大精深,他主张通过五伦实践和养心养气以达到天人一气,恢复天理良心。槐轩之道是做人之道,是成己成人之道,是修身之道,也即是大学之道。

槐轩学说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更是双流一张光辉的历史文化名片。



来源:根据史料和网络   双流电视台薛翔综合整理




    关注 双流电视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