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为什么要我读《平凡的世界》?

 

大学的时候,一直自嘲不适合读中文系的唐僧师父曾跟我兴致勃勃地推荐过此书,那是本科四年里她头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给我安利一本小说。我一直在想这是为什么捏?...



读书有时候就像是交朋友。许多人注定与我们擦肩而过,就像四季的风迎面吹来又匆匆而去,湖面漾起层层涟漪又平静如初。有些人是用来仰望和崇拜的,他们是头顶那片璀璨而又深邃的星空,遥远却又给人力量。还有一种人,刚开始没在意,后来却又照面了,然后开始好奇,开始走近,渐渐生出很多故事来。

我与《平凡的世界》,属于第三种情形的相遇。大学的时候,一直自嘲不适合读中文系的唐僧师父(此外号与长相无关,纯属506按桌排辈)就跟我兴致勃勃地推荐过此书,那是本科四年里她头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给我安利一本小说。后来工作了,住一起的新同事谈了场短暂的异地恋,那个少年老成的理工男在本该情意绵长的电话粥里,居然冷不防地对她说:“你读过《平凡的世界》吗?一定要读一下,读了它就能了解现在的我。”听到室友讲述这一段时,心里跑过无数只草泥马,一边吐槽着老男孩的矫情,一边又觉得好奇——为什么也选中了《平凡的世界》。好奇往往是一次旅行或一场相遇的开始,我就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阅读本来并不十分热望的《平凡的世界》。

老实说,《平凡的世界》不属于上学时的我喜欢的那种类型。那时候的我,喜欢一眼望不到边的那种深邃,比如陀氏的《卡拉马左夫兄弟》,即使似懂非懂,也崇拜得要命;喜欢激烈的冲突和恣意的情感,比如席勒的《阴谋与爱情》,虽然那时还没恋过,但却认定爱情就该和艺术一样,纯粹而义无反顾;喜欢洞悉历史和时代的那种睿智,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生命和历史都在循环往复,我们却最终逃脱不了孤独。《平凡的世界》不是我偏爱的那种小说,它没有破朔迷离的叙事,没有入木三分的心理描摹,没有对幽深人性的曲折窥探。它是质朴的,一种从文字到人物到叙事结构的质朴,一种贯穿始终、弥漫在每一处角落的质朴。但在克服了最初的“偏见”和思维定式之后,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却越发觉得这种质朴既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好看又耐读的小说,也丝毫没有折损它所迸发出来的温暖人心的力量。

这不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小说,却是最接近我生命体验的作品。路遥用源于生活本身的故事架构了一个往昔的时空,如果你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果你也有兄弟姐妹,如果你也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地把头顶的那片天空变大,那么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共鸣。或许可以这么说,这本小说的力量在于精准地把握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代脉搏,通过简洁而到位的叙事,展现了从农村走出来的一代青年的真切的感受。那些五味杂陈的岁月对于曾经身处其中的人而言,恍如昨日又无限怀念;对于不曾经历过的人,太过遥远而无法碰触。这里我不想介绍小说的梗概,只想谈谈我所读懂的那些善良的瞬间和质朴的感动,那些多少也沉淀在我生命底色上的简单而真实的图案。如果同时能撩拨起一些兄弟姐妹们读此书的兴趣,那倒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阅读《平凡的世界》,最先打动我的是个体的那种自然且自觉的付出,那种对亲人无私的爱,对朋友不求回报的给予。爱和善良,从来都与贫富无关,与时代无关,它们就像清晨的那缕缕阳光,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给人温暖和希望。当孙少安因为家里贫困只能放弃读书时,他痛苦难过但也暗下决心,只要弟弟妹妹有本事,考到哪里就供到哪里,绝不让他们也因为贫穷而放弃梦想;当只能吃黑面膜的孙少平拿到润叶姐给的钱和粮票时,他把能省的都省下来,给奶奶买眼药水、给猫蛋狗蛋买吃的、给家里买粮食;当孙兰香还只是个小不点的时候,就知道帮家里干活,还给奶奶采集露水治眼睛。这个大家庭虽然很穷,但一直不缺爱。或许正是因为有爱在心间流淌,懂得责任和付出,所以孙家走出来的几个孩子虽然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但却正直、勤劳、上进,从来不会被别人看低。此处似乎可以引用中国的那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更令人欣慰的是,在路遥笔下这些鲜活的个体并没有类型化,每个人都活在情理之中,一点也不牵强。这种质朴而动人的情感不仅存在于亲人间,也存在于朋友间。少平和金波,兰香和金秀,甚至包括润叶姐对少平,相互之间的关心和懂得就像是翩翩起舞的萤火虫,闪亮却不灼人。那是一种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的美好,不复杂,不惊天动地,却让人心有所依,永远不会觉得被这个世界所抛弃。

小说里第二处打动我的是人们面对苦难时的那种韧性。这是片交织着细密的苦难的土地,孙玉厚老爹“在这土地上都快把自己的血汗洒干了,家里的光景还是像筛子一样到处是窟窿眼。”他难过,对子女满是歉意,但他从来不绝望,从不抱怨生活,依然想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让孩子们不要缺衣少食。当他发现弟弟玉亭没有像他期望的那样成才,一番心血付之东流时,他也心平气和,“这就是命运,正如辛劳一年劳务的庄稼,还没等收获却被冰雹打光了,难道能悔恨自己曾经付出的力气吗?”这种收成不好的光景,只会换来庄稼人的一身叹息,但绝对不会影响他明年的播种。因为“农民啊,他们一生的诗情都在这土地上!每一次充满希望的耕耘和播种,每一次沉甸甸的收割和收获,都给人带来多么大的满足。”正是这片充满苦难又充满希望的土地,孕育了孙玉厚父子,孕育了他们坚韧不拔的个性。当孙少平赤手空拳进城打短工时,每次结工之后他就又失业了,他会感受到生活的沉重,但他从来不过度恐慌:工作丢了可以再找,只要肯干活就能养活自己。当孙少安第一次办砖厂失败时,他意志消沉,觉得要被生活的重担压垮了,但是他内心里从来不想灰心丧气地等死。“他不能就此而甘愿沉沦!他还应该像往常那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信念,他才最终走出了生活的泥沼。孙家人身上都有着那一股子韧性,那是多少代农民身上延续下来的坚韧:即使生活一再地把他们打倒在地,他们也会挣扎着站起来,因为明年又会是新的一年,因为他们还有双手,还能劳动。

除了上述两点,书中还有一处跟我心有戚戚焉,那就是平凡的人们对更好的生活的向往,同时为之付出的脚踏实地的努力。路遥在小说中曾直抒胸臆地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变化是缓慢的,今天和昨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人的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但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普通人时刻都在为具体的生活而伤神费力。“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孙少安如此,孙少平亦是如此。孙少安是个头脑灵活的实干家,他每天都在为改善家里的破烂光景而努力,勤劳果敢又有担当,买骡子拉砖受到启发开始烧砖窑,进而贷款建砖厂。他总是在忙些具体的事物,想着让家人有更好的生活,即使遭遇失败也没有放弃。最后他成功了,不仅改善了小家的生活,还为双水村建了学校,立下了人生的纪念碑。孙少平同样在为生活而努力,但又与少安不同。小说以孙少平上高中时吃午饭的场景开篇,那时的孙少平破衣烂衫,敏感而要强,总是等同学们吃完饭才去拿属于自己的黑面膜。但正是这个小伙子,无论生活多么艰苦,条件多么恶劣,都没有摈弃读书的习惯,没有放弃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他每次的选择都跟他身上的“书生气”有关,但是做出选择之后他绝没有像个书生一样清高,他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直至小说的结束,少平也只是个普通的煤矿工人,但他身上分明有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这种存在跟世俗的成功无关,是他始终都是他自己。

《平凡的世界》建构了一个许多80后、70后甚至60后愿意称之为故乡的地方,那里没有过量的信息,没有过多的娱乐,没有过剩的物质,那里交通不发达,信息不流通,吃不好也穿不好,但是人们不焦虑、不烦躁、不矛盾,每天都只是为着眼前的生活而奋斗,痛苦和快乐都很简单,人与人之间也不复杂。身处现代文明的我们,一方面享受着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舒适、便捷的生活,一方面又对曾经生活过的乡野无限怀念,那里连着我们的童年,连着敏感倔强却又努力着的自己,连着年少时的友谊和爱情,连着那些萦绕心头的希望和脚踏实地的快乐。那是回不去的故乡,是记忆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它们依稀告诉我们一路如何走来,又该往何处去。这或许也是师傅和理工男喜爱《平凡的世界》的原因吧。

总的来说,路遥是位真诚的作家,《平凡的世界》是部给人温暖和勇气的好小说,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被那些跟自己底子里相契合的情感所打动,但是剥离开这一层,随着阅读的深入,心里却升起些许疑惑和惋惜来——两个相互缠绕的问题让我重新审视着这三大卷。一是小说里的人物缺乏成长性,基本上从开篇到结尾,人物性格都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例如孙少安,从一开始就是个勤劳、正直、果敢的人,自始至终他都是这样,他获得的成功、他遭遇的失败都只是把他的这些特点进一步彰显出来。而孙少平也一直都是那个敏感、自尊同时又爱读书的青年,他经历了生活的考验,但他的性格也没有过发展。这就带出了第二个问题,前半段在塑造这些人物时,会觉得好看,精彩,过瘾,但是人物性格成型之后,后面的叙述就显得没那么带劲了,没有新鲜的东西出来,定型的人物和串联的故事,读着读着就有点乏味了。

这或许也是我只能被它感动,而不能被它折服的原因。你猜到了开头,一定没猜到结尾。这里我要向你隆重推荐地其实是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这应该算是《平凡的世界》的前传,讲述是在城里上过学的农村青年高加林(有点像少平和少安的综合体)被当了官的二爸的手下私自安排进城工作。高加林为了能永远留在城市,为了他眼中更大的世界,抛弃旧爱巧珍,接受了城里领导的女儿亚萍递过来的橄榄枝,但最终被人检举、揭发,发配回农村工作。这个故事如果放到现在,可能就是个凤凰男最终被打回原形的大快人心的八卦,但在路遥笔下,高加林饱满而真实。当他因为巧珍的爱树立起了面对苦闷的田间劳动的信心,但为了城里更契合他心意的工作和生活又将她无情地抛弃时,当他所面对的现实跟他心里所怀的理想发生碰撞和冲突时,当他在自己的人生里起起落落,或得意,或狼狈时,他离我们那么远,但又离我们这么近。他赤裸着性格中的骄傲、怯懦、自私和最后一点尊严于我们面前,而我们又在被他所逼视。他仿佛就生活在我们的周遭,而不是在另一个时代。

《平凡的世界》或许是路遥对《人生》的进一步思考,主人公没有走弯路,情感没有受到挫折,走向外面的和留在农村的,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是比起这种结局,我更喜欢《人生》的那种折腾,那种人性角角落落里面的卑微和真实。

所以,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读《平凡的世界》,它应该会打动你,但还要记得顺带把《人生》读了;如果时间不多的话,那就直接读《人生》吧,它会让你审视自己。


    关注 思源之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