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豌豆老师在绘本中游学(下)

 

绘生活、绘阅读、绘表达,一路因绘本更美好。...

绘本游学第二程:让我们深深地滋养你

在用绘本来“告诉”的过程中,我发现一篇绘本往往可以有多元目标,延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以《小蓝和小黄》为例,可开发如语文智能:学习动词、学习描述人物的情绪变化、学习描述事件过程;数学逻辑智能:比对小蓝、小黄等人物的颜色、形状、大小,推断缘起;空间视觉智能:描述颜色的变化、初步理解颜色的混合与变化;人际智能:学习交往、学习表达;自然智能:关注自然界的颜色、变化等。在不同年段、不同学科的,都能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设计。
当绘本进入课堂、成为教材,绘本的选择、目标的指向完全由执教者决定。但何时何地引入?选何主题和目标?通过何手段和方法?于是,我们步入了绘本游学的第二程——选用绘本来丰富教材,强化阅读体验、习得阅读策略。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为例,根据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我补充了绘本《我爸爸》《我妈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虽是同一内容主题,可因绘本表达方式的不一,目标指向也不尽相同。在《我爱妈妈》中,学生通过角色互换、链接生活等策略理解绘本,而在《我爸爸》中,学生看文字预测画面,在画面中提取贯穿绘本的表达方式,从而破解绘本受人欢迎的密码,模拟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创作自己温暖幽默的绘本《我爸爸》。





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时,我们通过绘本深入了解“地里的秘密”,阅读《拔萝卜》和《蚯蚓的日记》;在教学《小河与青草》时,我们品味“友谊甜如蜜”系列——《我把没有送给你》《我有友情要出租》《雪孩子》《雪人》。在对友情的欣赏中,获得一种哲思,彼此欣赏,尊重生命。

继大卫•香农的作品之后,我先后研究过宫西达也系列,芭贝•柯尔系列,安东尼•布朗系列,并对绘本里的主题进行梳理,做过“绘本里的狼先生”“绘本里的小老鼠”,以及绘本里的熊、兔、马等主题的研究。

在这样的主题绘本研究中,孩子的受益很明显,他们能很快提炼出画家独特的风格,并能模仿绘本的图文进行创作延伸。我也因此累积了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同动物形象的解读和分析。

这学期,我们一起研究了宫西达也绘本系列,从他的“温情恐龙“开始,再到绘本里大狼形象的研究。看一年级孩子的作品,他们笔下画出的山峰、恐龙,已经初具宫西达也先生的风格,质朴的拙趣美和温情的故事溢于他们的笔端。


咱们的执行群主章晓老师是会教美术的语文老师,我是英语教师里的逃兵。没想到,英文上的浅薄积累,居然也能服务于我的绘本教学研究,让我能进行另一种主题绘本——同一作品不同译作的研究。

《我们要去捉狗熊》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则绘本,但绘本里的文字却难以从正常视角向孩子诠释。于是,我找来英文原著进行解读,发现一些中英文无法完全直译的单词,然后,对这则绘本进行重新翻译。先是改掉了几个拟声词,改着改着便上了瘾,于是删去其中的一些页面,把它改成诗歌来进行教学。
除了喜欢比较绘本的原著和译作,我还对同一绘本的不同译作进行比较研究。如《亲爱的小鱼》,有人把猫和小鱼解读成宽容的母亲、远游的孩子;有人解读成痴情的女儿、薄情的男子。当我知道漪然老师和余治莹老师都翻译了这本书时,我又进行了比对研究,发现词语的细微变化,能反映主人公不一样的心情。

在做比对研究的过程中,我留意到外国的月亮又圆又大,国内的月亮却光亮有限。我多么渴望能有本土的绘本,能让我骄傲地传播啊。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开始了对中国原创绘本的网罗之旅。这就是我的主题绘本研究之——中国原创绘本的研究。
我阅读了一系列的原创绘本,期冀通过对大量以“中国”命名的原创绘本的研究,探寻它们内在的中国元素,通过对原创绘本的读写绘,在学生心里留下一幅幅“可记忆的中国”。

这些冠以“中国”之名的绘本如何解读?借鉴凯迪克奖项和凯特•格林纳威奖的评选标准,我从艺术风格、格式、图文整合、视觉印象等方面去细细端详,发现有许绘本难称精品。当然,也不乏文图紧密型的作品,如保冬妮的“最美中国”系列,作家先创作绘本中的文字内容,然后选择最能诠释自己作品风格的画家进行创作,期间进行多次反复地磨合、修改、碰撞,最后,绘画与文字风格统一,和谐互动,互为增强。还有就是如熊亮先生为代表的图文并行型,他们集作家与画家之命于一身,同国外许多著名的作家一样,自编自画,用画笔表达自己对中国记忆的理解,图文自然统一。但如熊亮的儿童文学作家,实在是凤毛麟角,作品也屈指可数。

这些原创绘本里,哪些是我们可以让孩子得以滋养的“中国元素”?

在熊亮先生的笔下,中国元素是对“吾家吾国”、“吾文吾字”的体味、怀想,中国元素是对“吾国吾民”、“吾乡吾土”的眷念、回眸。

在“中国记忆”系列绘本里,节日的气氛洋溢在每个细节里,人景相融,传说与习俗相融,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一幅温情四溢的画卷,中国元素就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光大。
中国元素可能是壮丽的山河,可能是悠久的历史,可能还是璀璨的文化,还可能是神话传说,是风俗人情,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气息。
其实,中国元素就是我们对传统、对脚下土地的情结,是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根深蒂固的童年记忆和镌刻在骨子里的童年情趣。

在《纸马》一书中,茫茫的雪景、灰蒙蒙的天空、苍茫的夜色全用黑白灰色的水墨画演绎,与那匹鲜红色的剪纸马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样的绘本里,颜色也成了表达的语言。
中国绘本如何教?我想,主要还是要利用绘本的形象平台,享受可视的中国元素。享受一种平和的安详,一种生活的状态。利用画面和文字,让学生走进书本,用心感受,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在他们的脑海烙下一个“可记忆的中国”。

在阅读中国主题绘本时,要选准适合学生的阅读点。因为一本书的阅读点不止一个,对于不同年龄段的阅读对象来说,选好适合的阅读点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小鱼的春天》一书,低年级的学生只需了解清明的习俗、江南的春色,而高年级读这篇绘本,则可以感悟浓浓的亲情和深厚的中国文化。选择好适合学情的阅读点,才能让绘本在合适的年段做合适的事情,让浪漫主义的中国绘本气息留在孩子的心田。

在教学中国主题绘本时,我们还要留意绘本背后的人性的光辉。所有的中国绘本故事,几乎都发生在亲情弥漫的家庭里,几乎都有“爱”这个阅读点,在讲述、启发、思考的课堂上,要选准时机,巧妙升华。但切忌把这样的人生哲学生硬地告诉学生,因为他们可能读不懂,却能通过鲜明的故事感受到。《团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很好地抓住了孩子情感的触发点,让不同的孩子都和绘本中的中国元素产生共鸣。在解读绘本、备课上课的时刻,不仅是学生,我们也会反观自己,内心愧疚;自我反省,感念亲情。
当绘本进入课堂、成为教材,绘本的选择、目标的指向完全由执教者决定。但何时何地引入?选何主题和目标?通过何手段和方法?于是,我们借助课表和教材编排体系,建设我们的“绘本童年”课程,这是我在绘本游学中的第二程,让主题绘本滋养孩子的身心。
绘本游学第三程:让绘本悄悄地引领你

在绘本中游学时,我发现,绘本里的图文极具特点。这里的图和看图写话的图有本质的不同,前者往往是多幅组合,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涉及的人物更为丰富,情节更为复杂。这些或丰富或有趣的画面,紧密串联,螺旋上升,这样的结构,靠单幅或单组图画无法呈现。

许多绘本的文字精炼,“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例如,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中,“来了一只……,拿了一个苹果”和“要是我也有……”反复出现,这些看似简单、其实内涵丰富的句子就可用来作为孩子的创作资源。如何将一句话扩展成一段话?我带着学生想象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一幅画就变成了一段动画,一句话就变成了一段文字。

许多绘本语言富有节奏感,适合学生积累和模仿。例《我们一起捉狗熊》中,活泼有趣的情节,丰富的拟声词,波尔卡舞曲的韵律,两个完全相悖的故事,使得它像一首回环诗,顺时针行进,逆时针后退。这样的绘本,既可以模拟句式让学生想象、创作:他们还会经过哪些地方,听到哪些声音?也可以让他们只看图画,尝试给面面配上文字。

在绘本中游学,孩子会不由自主地说起自己的生活,例《一颗超级顽固的牙》,讲的就是换牙期的孩子都会遇到的烦恼;《憋不住,憋不住,真的憋不住了》讲的就是尿急时的尴尬。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写进故事,绘本成了他们回望生活、创意表达的载体。
这是英男一路遭遇的各种奇异的厕所:
邓然小朋友选择了这幅图进行想象创作:





为什么邓然在写这幅图时,能将“冲洗烘干”的过程写得如此细腻?那是因为孩子的生活中已经有了卫洗丽,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表达。

在用绘本引领孩子表达时,我们还有其他一些主题:
以《妈妈的礼物》为例,提醒孩子们注意花店老板前后的表情变化;


在这则绘本里,我们提醒孩子们注意花店老板前后的表情变化,教给孩子们观察的秘诀:
以《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提醒孩子们留意第一幅图提供的重要信息:
绘本激发了孩子习作的情感,绽放了孩子写作的童真,这正是我们在绘作文耕耘中的收获:真正使儿童说童真的话,写童趣的事,抒童心的情。

在绘本中游学,就像穿行在一个奇趣的世界,随处可见绮丽的风景。我们的眼睛可以变成照相机,定格某个动作;可以成为放大镜,细微地观察某段场景。我们在绘本中学习生活常识,丰富阅读体验,尝试创意表达。

绘生活、绘阅读、绘表达,一路因绘本更美好。

作文聊天吧,下期精彩不容错过。



编辑:小明


    关注 创意写作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