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获批国家社科项目,六十八岁的河大教授靠的啥

 

在同事眼里,她是名师宿儒;在学生心中,她是口碑教授。白发苍苍,却仍朝气蓬勃,她就是河南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申申。...

连续三年获批国家社科项目
六十八岁的河大教授靠的啥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获立项;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获立项;

2015年年底,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获立项。

在同事眼里,她是名师宿儒;在学生心中,她是口碑教授。

白发苍苍,却仍朝气蓬勃,她就是河南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申申。
埋头科研,
执著寻道


三月的河大园,鲜花盛开,姹紫嫣红,李申申难得地放慢脚步去看这美景。不久前,以她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顺利通过开题。
李申申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开题

驻足观赏了一会儿风景,李申申加快了步伐。项目刚刚通过开题,有大量事情需要布置,那里才是真正需要绽放的春天。

“2015年度,是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设立的第一年,全国仅设5项。在5项中标者中只有我是地方高校的。”老太太提起该项目,就眯着眼笑,像吃到糖果的孩童。

2015年7月的杭州,最高温度近40摄氏度。李申申带领她的团队在此,对课题依据已有的研究基础进行了十天封闭性论证。

封闭到什么程度?团队成员之一、李申申的在读博士生李志刚用手比划了一下:“一间小办公室,大家在里面各自查找资料,然后一起论证、研讨,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很少,近乎与世隔绝”。

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都累病了,有人发高烧,吃不下饭,不得不去医院输液打针。但李申申依然日夜忙碌,翻资料、论证、辩论,之后再翻资料、再论证,干劲十足。她说:“其实我当时也有点头疼,但忙起来就忘了。”

“李老师是个很拼的人。”她的学生、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刘金平参与了李申申2012年国家重点课题的申报。当时,为了保证课题的质量,李申申在赴北京准备进行现场答辩的列车上,一直与课题组成员模拟答辩,直至凌晨三点才确定最终的版本。而第二天早晨六点,李申申又步行赶到了两公里外的答辩会场。

很多人都说她是厚积薄发,李申申却说:“我申报课题申报了一辈子,下了多大功夫我自己知道。”

教师的天职
永远是面向学生


去年儿童节,李申申老师收到了一个厚厚的牛皮信封,里面装着五颜六色的卡片。“真喜欢您的课,哲学也可以这么有趣”、“感动您给我们补课那么晚”、“祝您像孩子般快乐无忧”....这是她曾经教过的2013级本科生写给她的儿童节贺卡,此时离她教这班学生已经过去一年了。



李老师小心翼翼地从牛皮信封里拿出贺卡,如数家珍地展示着,不时回忆着这些学生的状况。“我完全没想到他们还记得我。”

教过的每届学生,都发自内心地尊重她。有的说,李老师“是用灵魂在给我们讲授”;有的说,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生命活力的注入和人格的升华”;还有的说,李老师“对我们的影响会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将永远成为我记忆诗集中的不朽的篇章”……

2008年的圣诞节前夕,她像往常一样进入教室给硕士研究生上课。刚进教室,学生献上了一束鲜花,全班同学共同起立。班长说:“让我们给李老师集体鞠一躬,感谢李老师一个学期来对我们的精心授课和辛勤付出。”李老师赶忙还了一躬,并连声说:“这真让我承受不起了,谢谢大家!”

在李志刚的书架上,至今仍放着一张来自遥远的俄罗斯的明信片。对李志刚而言,这张明信片是李申申赴俄罗斯访学期间寄给他的。“老师时刻想着我,一直在关心着我。”

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主任王立记得,读硕士时,李老师一点点教给他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帮他逐渐树立信心。考博期间,临近春节,食堂已停止供饭,李申申经常招呼王立去自己家吃饭。最终,王立以当年所报考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她是我一辈子的老师,在她面前我永远是学生。”

在李申申眼里,教师的天职永远是面向学生的。为了学生,无论怎么付出都是应该的。

我这一辈子
就活一个精神头好


刚恢复高考那会儿,李申申是一名中学教师。为了迎接高考,她一边教学,一边复习功课。就这样,她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河南大学。从此以后,扎根在河大,一干就是几十年。



从讲师到教授,李申申几乎每天都在熬夜:给学生修改论文,给学生发送邮件,修改课题。头一天熬夜,第二天一早去上课,这种节奏很多年轻人都难承受,李申申却轻描淡写地说:“习惯了,习惯晚睡。”

李申申致力于中外教育史比较的教学和研究。“我这一辈子就活一个精神头好,一辈子就干这个事了。”2003年,年近花甲的她申请并获批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只身前往圣彼得堡访学。

尽管学过俄语,但为了更适应国外生活,提高在工作效率,李申申专程去北京语言大学培训了半年俄语。活到老,学到老,正是这种不服老的劲头,让李申申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国家项目。

李申申老师腿脚不太方便,是年轻时一心扑在教学、科研上落下的病根。每次课前,学生们会自发地在教学楼下等她,帮她拿着东西一起上楼。

学生们知道她不服输的性格,每次她上到某一层楼道拐角处休息时,大家都停下来,等她休息会儿再走。在读研究生王永波很佩服她:“老师是那么有精神头的一个人,从来不服老。”

为了保持教学中的激情和昂奋的精神,她经常一站两节课,学生们给她搬凳子她也不坐。她总是摆摆手说:“这没什么,一上课我把所有的事情都忘了。”

并行不悖
朴素的生活和
社会担当精神




旧呢子上衣,磨毛的牛仔裤,一双穿了多年的皮鞋,是李申申的“标准搭配”。她追求生活质量,但“质量要在精神层面”。对学术的钻研和精神层面的提高,才是她看中的。
李申申有一个常年不离身的黑色手提包,手提包边角已经磨破,手提处的塑料这么多年来一直咯手,她垫层软纸继续用。

不少人劝她换一个好一点的包,最起码,不能咯手吧?她却说,“换它干嘛?这不是还能用吗?”

她是团队里的“定海神针”,也是学生信任的老师。有时,她也会和学生探讨人生和青春。她建议学生们静下心来,读一些历史、哲学等不是特别高深但又有哲理性的书。读过后,更要独立思考,“面对现实中功利化、世俗化的潮流,要有自身的定力,恪守本真,避免过于功利,过于世俗。”

她勉励学生,除了生存追求之外,更要有一种社会担当精神,一种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她常向学生们提起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学子提升人生境界。

而这,也正是她的毕生追求。




    关注 河南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