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任晋渝:小满田塍寻草药

 

小满田塍寻草药文|任晋渝乡间农人经常采药养家,不过极少专事。多是在田间地头休憩片刻,看见了,顺手得来。其中又...






小满田塍寻草药

文|任晋渝

乡间农人经常采药养家,不过极少专事。多是在田间地头休憩片刻,看见了,顺手得来。其中又多是甘草。甘草药典里有个诨名儿:国老。“药中称国老,我懒岂能医。”一付牛哄哄。让人猛不丁狂想那个舞台上唱大花脸的大奸臣曹操,打算用铜雀台关起来的大乔小乔,她们的老爹乔国老。不过,吾乡却只晓得个“甜根苗”,并不晓得药典上这套套。

我是极喜甜根苗的,这事物乡间田头随意可见,茎叶极类槐。幸好槐系木本,甜根苗是草本。也幸好槐自身有股子浓重的羶气。是以,乡人,少有搞错的。无主的东西,扛把小铲即可任意去挖。抑或拿手掏,只要你能掏得深。一般极难穷根究底,幸运的,遇着横长且浅的,揪着头往起一拽,松土机似的,拽出去老长。不过,难得老根。老根多向下,没个肯费老牛劲掏个齐人深的埋人洞挖它。顶多掏过腰,截断了事。真正能挖起数米长老根的,是专事采药的,抑或挖土填院的。

乡间许多人家,新圈院落、起房、筑墙,都少不得到田里取土。一挖一个大坑,是我们这些惫懒的小东西最愿意去的地方。可以打游击战,任土垃坷飞。这土垃坷多湿松,砸头上,往往粉粉碎,不伤脑筋。若干硬的,就坏菜了,必然血窟窿,回头让爹妈赶得鸡飞狗跳,拽着耳朵给人家去赔理。还可以捡财,甜根苗、地黄、远志……多的是。这甜根苗,那真叫个大老粗,拇指儿宽,直挺挺,若加个头儿,就是个龙头拐杖,十几米,二十几米,都常见。回头递爹妈,在阳台上晾干,截节,过锅炒一下,每日里拈几节,扔罐头瓶里,沏满白开水,一会儿,便黄澄澄一泡。兴冲冲拎学校,任老毒的太阳再狠命儿晒,都不惧。咕咚咕咚灌下肚,什么上火、感冒全扯淡。若捡的甜根苗多,还可心盘起来,捆扎成一堆,也得晒干。送收药的地方,换个零花,吃冰棍,喝烧酒。任意,那才叫个惬意。

地黄也不错。我其实叫不来它名,最近才知道。乡人也多半叫不来,问起来,顶多叫个草。叶片肉肉的,牛羊最爱嚼。开紫红的“唢呐”,好几朵,高高举着,一付信天游。且远远望去,就它惹眼,纯粹的出头鸟。想不看见也不行。那些爱采喇叭花、大蓟的,自然少不了也顺手采个它。花心里有股子甜气,我喜欢撕开舔里边的蕊,也是淡甜。傻子才吃,倒不是吃过。而是明白个理,不是什么都能进嘴。尤其是鲜艳的事物。那毒起来,才叫个要命。因为许多花蘑菇,拿回去,都让老娘丢出来,还不能丢院里,丢猪圈,得直接丢茅坑。生怕鸡刨,猪啃。其实,这些畜生才不肯,聪明着呢,见了早躲远。赶紧着让洗手,说道个没完。

不过,真正的农人,还是晓得地黄值钱,刨根就底,收罗起来,待收药材的来了,丢给。

有一种“狗戏戏”,听名儿好像“戏狗”,让人错觉类似斗牛般的把戏。其实是一种浆果,形儿更像珠坠儿,一颗颗密串一起,仿佛血滴子。好长在人家房后阴背凉,植株不高,木本。也是没个敢吃的。老早就有人警告,能毒死头驴。往后到银川,才晓得遍地都是,也有个诨名儿,叫做“枸杞”。滋阴补血,看来,乡间的名儿是这名的化音。而且,很好吃的样子。当然,是不是同一种,没人考究过。这东西,也是有人收的。好像连根带叶都有用,通吃。我自己更喜欢将浆果拈在指间,一个个挤破,像西红杮碎了。然后回去,挨母亲一顿胖揍——衣服也沾染了,得洗。

然后呢是蒿。也就是艾。老杜说,“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原是此中人。”不用问,这厮绝对焚过艾。乡间焚艾,有两个妙用。一个是消灭蚊蚋。小满后,这些吸血鬼总是不请自来,乘夜偷香。还自鸣得意,好赋个风雅,弹个鸟琴。乡农无奈,施个法,将地头的蒿草拿来辫了,至黄昏便熏,一晃工夫,这些恶客,只能是销声匿迹了。二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由赤脚医指教。我女人生儿,就熏过。用的是艾条,非辫艾。撅起个屁股,熏脚,治小孩坐胎。熏三天,生烦。丢一边,再不熏。到时间,自己转过来了,自然生养。有年,我丈人肚痛,自个儿拿艾条熏。一会儿过来,问咋样。答,没注意,把肚皮烫了。也是再也不熏。

这艾蒿,乡里多的是。随便儿挖,没人肯搜罗来卖钱,估摸着,忒多,价贱吧。

据说南方人吃这个,端午时候吃。本地人不吃,喂牲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倒是有用。

远志这个草,很怪。开碎蓝的花,有点儿玉洁冰清的模样,老是胸脯挺得高高的。可是剥了它的籽,放纸上,学狼呜呜叫,又瑟瑟发抖地不敢奔走。这草在乡间不叫远志,叫小鸡草。以往,我错认是荠,其实真不一样。

还有一种节节草。我最喜欢。可以一节一节拔下来,然后一节一节插回去。像鞭,类似门神尉迟恭的看门武器。这草忒逗,让药祖宗李明珍称为贼。这草,我并不知道是药。其实就是麻黄。

小满,许多事物都有了情态。许多乡间都有了知音。但许多人也离开了故乡,就算是没离开的,没了土地,没了土地上的记忆,一切情态也就化为了泡影。


    关注 山西国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