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这样讲中国可能更多是心理原因

 

今天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感觉这篇文章的主题很有现实意义,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出现压抑心理与消极认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天看到各大媒体都在转这样一篇文章:《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可以看到这篇文章)。记得去年在参加一个就业与大学教育方面的座谈会时,就有一些用人单位反映过类似问题,说是有些高校老师在课堂上负面灌输过多,不能理性客观全面的认识社会与社会问题,而给学生的精神面貌与工作态度带来消极影响。

因此感觉这篇文章的主题很有现实意义,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出现压抑心理与消极认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用微信转发了,学生对这个议题也很敏感,这是几位同学的回复。







这篇文章反映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堂教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社会末端--课堂与老师--的体现。之所以说是社会问题,因为涉及到这些老师是如何生成的?这些观念是怎么产生的?是如何进入高校的?等等问题。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也不可能用单一的方法,更不可能靠呼吁来改变,而要靠社会的发展来实现。比如这篇文章里说的问题,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从这次传播的密度看,首次成为一个社会热议的问题。其机制,可能是在GDP难以实现以往高增长的现实背景下,中国社会或必然或被迫的进入“新常态”,而“新常态”的建立就必须清除以往那些可以促进GDP高速增长但却不是常态的,或为了保持GDP高速增长而必须承受的成本的事物。其后,由于对单纯追求GDP或经济增长的理念的摒弃,而使整个社会追求钱、突出钱、用钱来衡量人的价值与人生幸福的价值标准发生变化,而使整个社会与人的压力下降,而使作为社会系统末端的人的一种的教师的压力也随之下降,而不再需要借助工作机会通过“抱怨”来宣泄压力,这个问题就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系统、自动性的调整、改变这样的老师与教学方式。

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根源在课堂外。这样的“呼吁”,起到的只是一个揭开问题的作用,同时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让这些老师更加逆反。因此现实的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既要深入这些老师的现实世界,了解其生活、工作、婚姻家庭、父母子女、经济收入与负担、娱乐休闲、人际交往等状况;又要进入这些老师的精神世界,了解其心理、思维、情感、文化、观念、喜好、性格等状态。二是要了解这些老师所处的社会环境,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特质是什么。然后把人与社会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与这些老师接触的不多,但是类似的学生接触的较多,而且我自己的学生里就有。但是通过融入一个有上百学生组成的相互友爱、关心、支持帮助的大家庭,解决了心理的问题,训练了一些为人处世的本事,有了大量的与异性同学的交往,看了大量的书、电影、展览、音乐会,更重要的是恢复了人本能的攻击性与享乐性后,这种现象就基本绝迹了,转而成为如微信回复中体现的思想与精神状态。这可能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些老师的问题与中国现实的相关性并不大(其实由于他们的经历,对中国的现实并不了解,如果真了解就不会有这样的表现了)。而是一种由于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心理与情感问题的体现。

爱国,是一种强烈的情怀,不仅能从日益强大的国家的发展中汲取人生智慧,训练思维与品质;更能从中得到巨大的精神动能,让人有精神、有朝气、有干劲、有情感,相应的,人生体验与人生质量,也更快乐、更坚实、更富裕。


    关注 上大李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