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弄他?!

 

遇到事情只知道“退缩”,你为什么不弄他?...



李晨,西安人,军事学博士,上海大学老师。著有《人情练达的学问》。

致力于情感、处世、心理的研究与训练,让学生成为情感与处世高手!成就事业、快乐生活!

微信公众号:上大李晨(sdlc2011)。

关注后回复“目录”可看到所有文章目录与代码。回复文章前面的3位数字代码可看到全文。

在微博上看到一则鸡汤文挺搞笑,就加个评论分享了。

有图有真相



鸡汤文

这则鸡汤文的内容是:

如果有人伤害了你,可以怨恨,但不要太久。如果有人辜负了你,可以愤怒,但不要记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你怨恨仇人,他却不会因这怨恨而改变命运,反倒可能过的更愉快。可是对你呢?仇恨是对一个人深深的记忆,不要让自己的心坐牢。有时候,彻底忘记才是最好的“报复”,而成长是最好的忘记。

感觉好搞笑。怎么都有人伤害你了,你不赶紧弄他,还怎么连怨恨都不能长久了?!这不是在练“九阴真经”吗?可人家九阴真经的“自己残害自己”,是为了练出绝世武功后打败天下。而这个鸡汤文真是到了更高境界,“自己残害自己”后,接着“残害自己”!这种鸡汤文真是“九阴损经”!

评论

于是就写了个评论:

鸡汤的最大坏处,就是瓦解人的意志,为胆小懦弱找到一个最“舒服”的借口,为逃避找到一个最合理的理论依据。有人伤害、辜负了你,为什么不弄他?!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是一个人应该有的两个侧面。

微博有字数限制。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鸡汤之所以流行。一是刺激性强。直戳人的弱点,比如很多人都有的“怕事”。二是重在所谓“感悟”,而无需做任何实质性的行为动作。这样既有仿佛悟出了什么的获得感与心理兴奋,又有丝毫不需付诸实际行动的便利。三是在戳人的弱点的基础上,又提供了一种精神鸦片,就是“为胆小懦弱找到一个最舒服的借口,为逃避找到一个最合理的理论依据”。这样把不合理,甚至不利于人的社会生存的思维观念、行为习惯、情感心理合理化,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针对这则鸡汤文里的事件。如果有人伤害你,通俗地讲,那当然要弄他了。如果有人辜负了你,那说明你一定有心理、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缺陷,否则会即时“止损”而到不了“辜负”这个地步。因此要“吃一堑长一智”,反思自己的思维行为,吸取经验教训,以后杜绝这种事。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这句话是极其荒谬的。世界是变化的,人是变化的,所以所谓命运是社会环境变化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状态。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适应社会环境,干预社会环境,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这种表述把命运静态化了、宿命化了。反问这句话就可以发现其荒谬:

“那你有什么样的命运呢?”“你知道你的命运吗?”“你就不想有更好的命运吗?”

应该是“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的命运。”

这则鸡汤文后面的语句除了刺激性外,没有什么逻辑与论证,基本上是呓语。

比如“有时候,彻底忘记才是最好的‘报复’”。那这个“有时候”到底是什么时候?有什么限定条件?怎么判断这个时候是不是到了?等等。跟鸡汤文是没理可讲的。

学生的回复

没想到有同学在后面做了这样的回复。



文字整理如下:

学生:老师这话是说给兔子听的,而狮子要有能弄却不弄的忍性。

上大李晨:为什么呢?狮子想被饿死?

学生:哈哈不是,如果狮子被搞总狠狠咬回去,当时确实爽到了,但是冷静下来想想做事要刚柔并济更能服人,换句话说咬也要看准时机。当然搞是要搞哈,注意方法,最重要是必要时学会忍耐。

上大李晨:为什么会想到“狠狠地咬回去”?而不是其他的N多的“弄”法?

学生:因为太老实了啊,不习惯坏。老实人不被欺负到一定程度想不到弄人,而一弄起来又把握不好度,方法也有限。我也是练得太少了,并且太多不必要的敏感,一遇到事心理上就紧张,碍手碍脚,要改要改。(老师问得忒有启发了)

这位同学可能上过我的课,能适应这种逼迫启发式的发问。可是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太老实”呢?这种现象在学生中还比较普遍。如果没有这样的启发,一直“太老实”下去,不仅生活与工作会多很多被动,而且人生体验会比较差,进而进一步影响他将来的孩子的心理与性格养成。

成因分析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家庭教育;二是自我局限。
家庭影响
前二天看到一个视频,挺有意思。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5后,家长在他们小时候正是压力巨大的时候,面临着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四项社会改革带来的“四座大山”。要应对买房,工厂倒闭工人下岗的危机,教育费用快速上升,公费医疗取消与医疗价格快速上涨,在这种巨大压力下,心理与思维都会收缩。难以对孩子提供“进攻性”的意识培养,而更倾向于灌输“太老实”的人生理念。

如果像视频里这样,小鸡从小就看到妈妈可以战胜强大的鹰,或者妈妈从小就示范战胜鹰的品质与技能,那孩子就可以从小树立与强大的鹰斗争的意识品质。

现在情况依然这样。前段时间在超市排队结账。前面一个小孩子跳来跳去,碰到了一个顾客的购物篮,她妈妈马上就指责孩子。其实这个篮子放的也确实不是地方,很碍事。正常的教育不是指责孩子,而是一方面告诉孩子在跑跳的时候注意地下的障碍物,二是指责乱放篮子的人。而一味指责孩子,会对孩子的心理与思维形成很强的束缚,将来可能就“太老实”了。
自我局限
上了大学,本来应该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状态,但是现在的学生却普遍存在退缩、怕事的心理。害怕冲突、害怕挑战、害怕竞争。比如现在普遍存在的“宿舍冲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而在80年代上映的一部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5位同学都是“直来直去”,通过“不打不相识”建立起了很好的友谊与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同学关系。而现在,很少听到类似于“不打不相识”这样的交往之道,更多的是忍让与退缩。

另外,出于这种恐惧,很多学生会对上课时教的一些竞争中的方法、理念、手段,产生抵触、反感、排斥。这就很不利于将来的生活与工作了。

解决的方法,是从“发现别人”入手,尤其是发现别人的弱点,以逐步恢复人本能的进攻性。我们这二个学期都组织了“发现别人”的心理成长活动,效果很好。

这是刚收到的二位同学的微信,从中可以看出这种积极改变。



这是女生,已经知道主动和老师接触,给老师帮忙,要活儿干了。这个路数将来是有大好处的。很好!



这是男生。虽然和我交流还需要最后说几句“虚话”、“废话”来调节心理,但是已经有明显的转变了,有用手段的意识与一些简单技巧了,也很好。

系统解决

从这几年的经验看,系统的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看《人情练达的学问》,这就是针对现在这些问题写的,调心理、教思路、练手段、促行动,打个扎实的底子。二是看一些抗日题材、反特题材的老电影。这也是上课经常选用的素材,效果很好。琢磨游击队怎么打败强大的敌人,地下工作者怎么与强大的敌人周旋,怎么把普通民众组织成一支强有力的战斗队。学习怎么发现蛛丝马迹,怎么抓住对方心理,怎么攻破对方心理防线,怎么取得对方信任,怎么保护自己。走一条“艺高人胆大”的成长道路。
更多内容参看


    关注 上大李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