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撕书”,我们还能如何纪念高考?

 

又是一年高考时,各地高三学生再度上演“撕书大战”。“全民狂欢式”的“撕书”是某种另类的祈愿?是“奋力一战”的表达?抑或是重压下歇斯底里的情绪释放?...





又是一年高考时,各地高三学生再度上演“撕书大战”。“全民狂欢式”的“撕书”是某种另类的祈愿?是“奋力一战”的表达?抑或是重压下歇斯底里的情绪释放?

撕书!喊楼!伴着高声叫喊,疯狂的纸屑瞬间倾泻而下,飘飘洒洒似鹅毛大雪,飞了一地。每年高考季,高三学生“撕书”的新闻就会不断进入公众视野,“撕书”仿佛演变成为一场肆无忌惮的毕业礼。

这不,近日有媒体报道,福建厦门市某实验中学的高三学生,在教学楼前将废旧试卷和书页挥然洒下,并高喊“高考加油”。而校方对此并未表态,似乎有默许的意思。

其实,在很多学校,高考前“撕书”俨然已成为一种传统。而校园内也一时间变成纸片的海洋!这是一幅怎样的“壮景”啊!

对此,网友们的看法也是不一。不少人直呼这种发泄太“过瘾”了;也有网友感叹“做卫生的阿姨好惨烈”;还有网友调侃地说,把重要的复习资料都撕了,万一复读肿么办(恶魔脸)?

为压力而撕?

学生与书本相伴多年,承载着青春和学习的印记,为什么要一撕了之?

有分析认为,学生撕书,表面上看是拿书泄愤,其实是在宣泄蓄积已久的心理压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撕书行为是对压力的释放,似乎是对考试这个高压事件的一次“告别仪式”。

高压下,学生们用撕书来减压,这合适吗?其实很多学校对此多持宽容态度,认为撕书减压,不妨淡然处之。通常情况下,在撕书释放焦虑与压力之后,学生也多能在校方的规劝下恢复平静。
但“撕书”也撕出过不和谐的声音。此前有报道称,陕西某中学高三学生在最后一天上课的时候,上演了一场“集体撕书”,老师为了制止学生的疯狂行为,结果竟遭到学生的殴打,满身是血,“三根拖把棍都被打断成好几截”。

这就不是情绪释放那么简单了,而是对尊师重道的挑战和漠视。但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学校过度重视应试、升学指标,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学生才会“恃考而骄”。

一位有十余年高中校长经历的教育业内人士,甚至用“病态”来形容“撕书”,直言病态的不是学生,而是背后的教育。“这就相当于作用与反作用,压迫越紧,反弹越大。”以安徽六安毛坦厂高中为例,每天16小时的学习,一间教室100多人,“你说这种压迫之下怎么能喘得过气来?”



这就像最近有媒体报道,一名高三女孩因为听到“烤红薯”中的“烤”与“考”同音字,竟然全身抽搐,不省人事。谈“考”而色变,可想而知学生的压力有多大。

撕书不如赠书

事实上,“撕书文化”多年来之所以盛行,除了应试压力的问题,新一代“特立独行”的年轻人,极度渴求走出被安排设计的人生,希望摆脱被禁锢的模式化生活,获得人生的独立与自由,也是撕书现象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只是,青春的张扬与躁动,离出界与越位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以撕书发泄憋成了“堰塞湖”似的压力,可以理解。但其实,撕书既让书得不到循环使用,又产生了垃圾,对环境造成了不小的污染。

如何处理求学生涯中的书本和学习资料?有人说,丢弃了书本,就好像丢掉了自己关于高中生活的回忆,保存总比撕了好,捐了总比卖了好。
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是否可行?其实,在一些欧美国家,学校教材循环使用已经相当成熟。在美国中小学中,教科书是属于学校的财产,随着课桌椅一起编号。学生从学校借教材,上课期间有规律地换座位,但教材放在座位上不挪位置。

德国中小学长期实行免费教育,教科书通常由国家出资、学校统一购买后免费发放给学生使用,然后在学期结束时将所有教科书清点回收,并在新学期开始时发给低年级的学生使用。

在澳大利亚的中学里,教科书则同桌椅板凳一样,是学校的公有财产。新入学的学生拿着老师给的书目和自己的借书卡,到学校的图书馆借阅图书,期末归还,再由下一届同学接着借阅。
在香港,为增加课本重新使用的机会,教育局严格执行课本“五年不改版”政策,同时通过定期访校、每年向学校发出通函和举办研讨会,鼓励学校与家长教师会、校友会及环保机构合作,采用不同形式的教科书循环再用计划,例如捐赠或买卖二手书、购买参考书和故事书让学生借用等,鼓励学生循环使用教科书。

而这些措施,在香港现已初见成效。根据2009向537间(约占全港48%)学校作出的问卷调查显示,当中约27%小学及55%中学有举办旧书捐赠或买卖活动。
▲香港学校与家教会合办捐赠旧书计划。


目前,在中国的部分大学以及中小学校园,也刮起了一股“绿色离校”风。2012年,“绿色中国2011环保成就奖”获得者陈文森,发起的“绿色离校·绿色感恩”项目,就希望毕业生在离校时通过参与绿色回收,把不用的东西捐助到有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至今,全国已有数10万学子加入了这项公益项目,累计回收书籍31万余册,学习电子其他产品2万余件等。
▲第五届“绿色离
· 绿色感恩”启动仪式


毕竟,撕书撕的是课本,是对教科书、对知识的不尊重,甚至因此引发一连串暴力事件,就更让人痛心了。

总的来说,撕书不是一个值得宣扬的行为,但背后的问题却也不能全怪在学生身上。试想一下,当你觉得一本书有趣时,会舍得撕它吗?当你感到一本书有价值时,你会舍得撕吗?当你觉得一本书代表着一段美好回忆时,你还会舍得撕吗?

面对应试压力,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减压。至少应该明白,除了撕书之外,还有更多更适合的减压方式。当压力有了正确的出口时,“撕书大战”才会逐渐消失在校园中。
本文为通说原创稿件,
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文章来源。


《通说》


责任编辑:陈芯本文作者:诚诚

--

香港中国通讯社出品


    关注 通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