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厦大学子的最高荣誉奖项是什么吗?

 

你知道厦大学子最高荣誉奖项是什么吗?...



毕业季悄悄地来了,又有一批优秀的学子即将踏出厦大的校门,奔赴各个岗位。但是他们曾经的付出,用汗水镌刻的成绩,都将凝聚成厦大的记忆,永久留在校园里。

◇  ◇  ◇
在每年的校庆大会上,只给一位同学授予“嘉庚奖章”,该奖章成为了厦大学子最高荣誉奖项。





今年95周年校庆之际,被授予最高奖项的这位同学,则是来自经济学院的2012级博士生李江龙。


 李江龙,“90后”博士
2015 年,发表了5篇学术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1 篇
被SCI 收录2 篇,被SSCI 收录2 篇
就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在《金融研究》和《经济研究》等文科最优刊物上发表了文章
2014年和2015年度连续两年以经济学院科研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国家奖学金”


多了一份努力,一份坚持,才让他取得了这份荣誉。他说做科研,也有韵律节奏,就像一位舞者,什么音,踩什么点,有缓有急,有张有弛,“就会有类似随着音乐舞蹈的感觉,轻盈畅快。”
   有梦,不轻言弃


很少人知道,这位年纪不大却在自己学术领域颇有成就的博士生并非科班出身,也曾经历过忐忑、挫折。

李江龙本科就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专业。大三时,对经济学的兴趣让他萌生了跨专业考研的想法。他用三天的时间浏览了基本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材,然后简单作了一个自我评估,觉得自己“有把握用一年的时间达到要求”,于是决定考研,用重新出发去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

和许多经常熬夜的“拼命三郎”不同,李江龙更注重的是整体规划和长久坚持。他根据考试时间倒推,结合自身情况,把考研复习划分为一定的阶段,明确每一阶段的任务,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每天除了睡觉时间,他把自己的一天分成上午、下午和晚上各四个小时,其中的有效学习时间大约10小时。他从不主张熬夜,更愿意在有限的时间集中精力高效学习。考研越到最后,越是感受到前进的不易,即使如此,他依然坚持每两个星期给自己放半天假,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前进。这种每天计划、专注学习的习惯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中。

研究生阶段,李江龙进入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进行深造,师从林伯强教授。跨专业的不适应并没有让他迷失方向,相反,他认真上好每一门经济学相关的课程,弥补本科没有接受系统经济学训练的遗憾,而原先打下的数学基础让他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他开启了别样人生,立足当下、全力而为,精彩于是随之而来。
   求新,发现自我
2015年,李江龙和导师林伯强联合署名文章“环境治理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转变——基于煤炭和二氧化碳峰值的分析”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这本被学界誉为我国最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以发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著称,体现的是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

中国的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大多数工业国家相比低,但由于中国的人口众多,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何时达到峰值,峰值是多少,一直是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以及科技发展等等不确定因素使得这一问题难上加难。

在导师林伯强的带领下,李江龙紧紧抓住这个能源与经济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以详实的数据为依托,利用接轨国际的分析工具,在一次次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中,从能源生产、能源消费等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预测,在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研究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自始至终,李江龙都把科研当成寻宝的过程,虽然过程中难免出现疲惫、烦躁,但是探索发现数字、现象之下所隐藏的一些规律、巧合,从而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因及其作用方式,让他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从问题解决中获得的成就感,是探索不止的动力源泉。而紧扣国家需求、发展前沿的研究课题,让研究因为‘接地气’,而更加有‘底气’。”

在一次关于中国历年发电煤耗等系列数据整理中,李江龙发现中国发电机组在火电技术、新旧程度等方面都优于美国发电机组的前提下,发电效率却比美国没有明显优势。这个基于典型事实的悖论的发现让他疑惑不解,也让他有了刨根究底的冲动,就像是一颗创新的种子,等待着浇灌,他渴望找寻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和作用机制。

为解决问题困境而提出新思路、不懈破解并勇攀高峰的执着,让李江龙的科研之路越走越宽。不同的课题、不同的研究,不变的是他对夯实基础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总是抓紧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阅读大量中外文献,经年累月的积累,使他能够快速判断出专业领域新的视角,并对自己领域相关论文的专业分量已经能够较好地把握。他说,科研的路上也没有捷径,既要有勇于尝试的创新意识,也要有认准目标百折不挠的韧劲。
   感恩,学知不足
在前进道路上,李江龙最感恩的还是导师林伯强。这位改革开放后早期的公派留学生,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厦门大学。在他的努力下,厦门大学建立起一支力量较为雄厚、梯队合理的能源经济学教学科研队伍,也有了大陆首个能源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点。

从2010年师从林伯强老师攻读硕士学位,之后选择硕博连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六年来,林老师无论是在选题、论文还是生活、处事方面都对李江龙耐心指导。林老师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也感染和激励着李江龙。

在李江龙看来,做科研找准方向很关键。对于能源经济学的研究,哪些是国家层面真正需要关注的,世界的前沿进展又是怎样,都非常重要。找对方向,就成功了一半。导师的广阔视野和专业素养让他少走了许多弯路。而林老师对能源环境领域的见解总是独到而有前瞻性,有些甚至与主流不大一样的看法,却往往在事后被证明是对的,这让李江龙十分佩服。

林老师的言传身教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李江龙。在李江龙眼里,林老师治学严谨、认真细致,一心为着学生着想。“林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研究进展都一清二楚、了然于胸。”遇到困难时,李江龙会与老师反复讨论,寻求各种可能解决该问题的办法,正是林老师的耐心教导和严格要求让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突破、不断成长。

如今,博士四年级的李江龙即将毕业,也将开始人生的新的旅途。他觉得科研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他希望自己能像导师一样,在今后工作学习中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用创新的勇气和坚持的韧劲,在科研的舞台上,舞出人生的灵动与睿智。

厦门大学

来源:厦门大学报
文:赖炜芳
责任编辑:毛珮瑶


    关注 厦门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