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年龄”长大了,“能力”却缩小了

 

前两天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孩子上初中了,喜欢打球,每次约同学出去打球,总是和妈妈说:妈,我的运动鞋放在哪里了?...





前两天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孩子上初中了,喜欢打球,每次约同学出去打球,总是和妈妈说:妈,我的运动鞋放在哪里了?每次妈妈都很有耐心地说,等下,妈妈给你找哈。就这样妈妈找到了运动鞋,孩子穿好运动鞋出去了。从小到大都是这样,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然而,有一次妈妈出差,孩子照常需要穿运动鞋,然后给妈妈打电话,问妈妈“我的运动鞋放在哪里了?”

故事发展到这里,或许大家都会问,都上初中了,穿运动鞋还要给妈妈打电话呀!哎……这哪里是初中生呀!

初中生找运动鞋,为什么要找妈妈?其实背后隐藏着行为形成的过程:人的【行为习惯】,是被长期的【刺激-反应】而形成的,而不是通过【讲道理】而形成的,更不会因为人的年龄增长了,就【自动】形成了。

在宝贝很小的时候,父母更多的是关照,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慢慢地孩子在父母的模式化影响下,养成了一种习惯,当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塑造孩子不同习惯的养成。

一个简单的案例就会让我们明白的:一个4岁多的孩子,想找自己的玩具小汽车,然后去问妈妈。



孩子:妈妈,我的玩具小汽车放在哪里了?

回答方式一你自己找找看,你上次玩的时候放在哪里了?

这样回答,慢慢地孩子就会形成这样的行为,找不到东西要自己找,而且每次玩完的东西要记得放好,这样才能找到。就这样孩子再遇到类似的找不到的事情,就不会问妈妈了,因为孩子已经知道妈妈的答案了。就这样孩子逐渐养成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的习惯。

回答方式二小汽车找不到啦?别急,妈妈给你找找看。

如果妈妈这样回应,慢慢地孩子大脑中就会形成一种模式,找不到东西就去找妈妈。或许你会说,孩子长大了,可以自己找。是呀,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孩子是被你的长期的教育模式化长大的,他成长的过程中只是学到了找不到东西找妈妈,没有学习到自己主动找,所以哪怕是长大了,也不会意识到,只因没有那样的经历。
当大人觉得孩子长大了,有些事情能够自己做了,可是孩子并没有意识到时,先不要责怪,先想一想之前给孩子的刺激和回应是怎样的,少一些误解多一些理解,也就谈不上亲子冲突了,您觉得呢?
本文由蓝迪智慧乐园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幼教,选蓝迪!


微信号:randylo0212



    关注 蓝迪智慧乐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