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投入时间,普通人也能走很远

 

普通人在一个事情上坚持10年,也能做到90分。...



前两天在抽屉看到一段感慨,“年过四十,最大的收获是越发知道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人,这是心得而不是以前纸面上的文字。但最大的修为是要接受和尊重别人的平庸,最大的感受是能不和平庸的人共事就绝对不要共事。”

看得我心口一紧,一股好强的劲头涌上来,不,我才不要到四十岁时发现自己是个平庸的人。对于在20岁就觉得时间不够的我,到了26岁这个年纪,关于时间的感慨也是很多。

两年前看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写得很好。一是因为李笑来的思路非常清晰,讲得道理和方法很有说服力;二是因为从书里能看出,他几年来每天积淀下来的成果。于是看完后我推荐给了周围的朋友,理由是越早醒悟越好。

他说,我在26岁那年突然发现时间变得很紧迫了,我要好好利用时间了。当时看的时候心里想,不打紧,我才24岁,还来得及。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书里的句子我还像昨天才看过一样,两年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前几年有本很热销的书,叫《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作者马尔科姆在提出一个10000小时法则,成功至少需要10000个小时的投入。

甲壳虫乐队走红之前,在酒吧演出过10000个小时。比尔·盖茨创立微软之前,编程超过10000个小时。画家毕加索、音乐家莫扎特、篮球运动员乔丹,都有超过10000小时的训练。

我也看过这本书。看的时候也是感觉比较激励人。但看完就丢一旁了,噢,知道了,10000小时定理,可以拿来跟人吹牛了。然后就抛在了脑后。

直到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一个女孩子的故事,她具体做了什么我忘了。印象深刻的是,她之所以开始立即行动,就是因为看了这本书之后触动很大。于是她给立刻自己定了3个这辈子最想完成的目标。决定在每个目标上都投入10000个小时。然后她开始给自己制订计划,并执行。

看到这时真的感到很汗颜,我看完那本书大半年了。有短暂地想过给自己制订计划,按照作者的说法尝试一下。如果作者说的真的有用,那我这辈子至少不会碌碌无为。但转头还是败给了自己的行动力,以及不坚定的心志。

所以,你可以看到,从知道一个知识,到真正将它执行到生活中的距离,有多远。有的人还在继续做键盘侠、嘴炮,有的人已经开始行动了。

如果选定一件事,每天不停重复,坚持练习10000个小时,你就能成为这个行业最顶尖的人。听上去特别容易的规则,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能成为那个顶尖的人呢?大多数人都有向善的心,听说这个定理后的第一反应都感到振奋,未来充满了希望。否则这本书不会被捧得这么高。

但是这种振奋感很快就被迷茫代替了。要么是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事情去坚持10000个小时,自己想要的东西太多。要么就是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么是不相信自己能这么容易就成功。要么就是懒。

一万小时定理的前提是,你选定一个方向,然后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如果只投入3分钟,什么也做不出来。

有个朋友,热爱很多东西,什么都想尝试,可又什么都浅尝辄止。恍恍惚惚到了30岁,猛然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一个能用来吃饭的看家本领。这种感觉确实会让人很慌。朋友说,每次想到这个问题,就像百爪挠心一般,过去的时间又回不去了,然后以后的路又不知道从何下手。

倒推回来的结论是,现在就该收心,专注于一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不断练习下去了。虽然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人要多去试错,什么都要去尝试。但时间是个很残酷的事实。我们的青春不是鸡汤文写的那样,可以无限试错,可以随意挥霍,到三十再收拾好自己重新开始。

二十几岁,这个精力最旺盛、最热血的几年,很快就晃荡过去了。如果没有定好方向,没有打好基础,很多事情会变得格外艰难。毕竟三十岁不是另一个二十岁的开始。

如果不断投入时间,一个普通人也可以走很远。前两天看冯唐在节目里说,普通人在一个事情上坚持10年,也能做到90分。在这个反正能量反鸡汤的社会里,很多人对这样激励的话嗤之以鼻,其实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你选择不相信,就是选择拒绝了很多可能。


    关注 恒力微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