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莫言的一次酒局

 

莫言喜欢的酒局是什么样子的?请看图和真相...



文 | 华山论剑
前些日子回家,看到妹妹送来了一本《莫言研究》。翻了一遍才知道,家乡成立了“莫言研究会”,妹妹原来还是理事,并且创办了《莫言研究》期刊,里面收录了妹妹一篇研究《檀香刑》的文章。我忽然明白了在多年前,妹妹为什么如获至宝的把我和莫言的一张合影拿走了。

那时我刚毕业没几年,在研究室工作。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到办公室不久,比我年龄稍大的刑庭李玉明副庭长过来问我,中午有无安排。那时候我还住单身楼呢,没多少局。他便神秘兮兮地说,中午莫言到他家吃饭,让我邀上研究室的几个年轻同事一块去陪陪。

李玉明文化程度不高,但对有文化的人比较尊重,和我关系也不错。可能他认为,研究室的人天天和文字打交道,和莫言应该是有共同语言的,其实公文和文学根本是两码事。在我们县城,如果邀请客人到自己家里吃饭,那说明双方私交不一般。当然这里面还有个前提,就是主人的厨艺也必须能拿上桌去。这个风俗,莫言在他的一篇小说里专门介绍过。李玉明在社会上处事非常精明,和莫言是什么关系我没多问,但我知道他是法院男同事中为数不多的烧菜很好的人之一。

中午快下班的时候,我招呼上同事们来到了旁边的法院宿舍。莫言还没到,不大的客厅里摆上了圆桌,瓜子、水果等一应俱全。几位女同事要下厨帮忙,李玉明不让,叫我们专心陪好莫言。

正说笑间,有人敲门。李玉明向我们使个眼色,大家顿时肃静,他走过去将门轻轻打开,只见一个胖胖的男人站在门口:头比较大,嘴唇比较厚,面带微笑,眼眯着,身材非常魁梧,标准的山东大汉。“这就是莫言老师”,李玉明一边让进来,一边把我们也一一做了介绍。

大家次第坐下。因为李玉明还要做菜,让我坐了主陪,莫言自然是客了,我们室酒量还行的女文书高磊坐了副陪,其他人等分两边。

主陪这个活是不好干的,并且社会上传说莫言的酒量很是了得。当时随着电影《红高梁》的热播,莫言名气更大,而我对莫言的作品尽管了解的不少,但真正细读的却又不多,因为不太习惯他的行文风格。倒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他连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高密之光》、《高密之星》、《高密之梦》三个长篇报告文学,在我们宿舍引起过轰动。但我很佩服他,一个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人,写出了在当今中国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说明了他的勤奋和天赋。

于是,在杯筹交错中,开始了与莫言的喝酒与漫谈,话题自然离不开他的作品与他周围的人和事。我们了解到,莫言对家乡的感情非常深厚。他写长篇小说都是在家乡写的,因为只有在故乡的土地上才能给他灵感,一般是每天一个短篇字数的速度。他小说中的人和事都能在故乡的传说中找到影子,但已经被他发挥的洋洋洒洒。他对我提到的那三篇报告文学流露出一丝难言之隐,我也明白其中的背景,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在县城的平房有关方面是给予了支持的。

莫言非常平易近人,象一个邻家大哥,可以说是有问必答,他也反过来问了好多社会上的故事。年轻的女同事们问了几个非常有趣也看起来比较幼稚的问题,他也微笑着一一解释。他说非常喜欢这样的酒局,大家随意而轻松,应该是真心话。

莫言的酒量果然名不虚传。几个男同事轮流上阵,我们都有酒意了,最终也没有将他“依法办停”,只是面色微红而已。后来李玉明拿出相机,大家一起照了一张合影,又每人单独和莫言来了张,算是结束。

后来也见过几次莫言,因为他住的平房离法院宿舍也就几百米远。但有时是在人多的局上,有时是在大街上,他一个人戴顶草帽,骑个自行车,大街小巷地转悠,可能在寻找创作的灵感吧,倒再没有如那次亲近。

——于2007年12月

(本文作者华山论剑与莫言的合影 )
责编:五月薇语

本公号致力于打造原创频道,欢迎赐稿!投稿邮箱scy157@sina.com;图片投稿邮箱843754809@qq.com。

更多精彩原创,敬请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上上微览“


    关注 上上微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