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行改革,资本追逐的新风口

 

民间资本进入农商行,解决了原信用社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提高了抗风险能力,也得到了较为丰厚的回报。一些经营较好的...





民间资本进入农商行,解决了原信用社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提高了抗风险能力,也得到了较为丰厚的回报。一些经营较好的农商行,资本回报率甚至达到了20%以上。从长远的发展看,农商银行较长时期仍将处在改革的风口,时时吸引投资者的眼球。



根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6年3月末,全国农村商业银行数量达到1000家,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安徽和湖北等7个省(市)已全面完成农商银行组建工作。

据银监会的数据,农商银行数量占农合机构的44.4%,据此数据推算,全国应该还有1252家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等待改制。

1000多家农信社(农合行)向农村商业银行的变革,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红利。由信用社变身农商银行,不仅意味着资本的补充、不良的化解和广阔的市场,更主要的是股权结构的优化和公司治理体系的完善,这些改革都将带来直接的红利。

虽然尚未改制的农信社与早前改制的农信社比起来吸引力有所下降,但其具有完整的业务体系和忠诚度较高的客户群,这是新建银行没法比拟的。吸引新的资本进入农商行,对老股东和新资本是一种双赢。里面的人想改制,不仅可以换上银行的招牌,拓宽市场,更主要是改善财务指标,享受改革的溢价。外面的人想进来,通过资本的进入,可以拥有成熟的市场,可以对接既有的客户,更重要的是有一支持续经营的银行管理团队。

2015年末,全国农商农信的资产总额已经达25万亿之多,是当之无愧的“宇宙银行”,但分散的小法人银行体制,限定了农商银行的经营方向。农商银行的最大特点是县域为基础,这就决定了农商银行的优势集中在县域。

县域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县域。对中国来说,目前70%的人口在县域,90%的国土面积在县域,农村金融的发展潜力巨大。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消费能力释放,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潜力在农村。而且,农村的生产要素市场化,土地、林产、房屋等资产流动起来,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般的金融市场。这就是农商银行的主战场。



农商行最大的优势是客户群。过去,农村信用社有一个形象的宣传。在中国的农村,有人的地方就有农村信用社。但凡农村,几乎没有不与农信社、农商行打交道的人,富人存款,穷人领低保,企业结算,打工仔汇款,扶贫、助学贷款等,农民已经与农信社、农商银行结成了天然的客户关系,这种关系,其他的银行没法比。

县级独立法人是农商银行的另一优势,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农商银行最接地气,市场反应快、决策机制灵活。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正在成为金融业的蓝海,各种资本都涌向农村,希望能在快速增长的农村金融市场分得一杯羹,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农商银行仍保有主场作战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农村的落后,主要原因是缺少资本,发展资金匮乏,根子上在于缺钱。对抱怨资产荒、缺少投资渠道的人来说,农商银行可能是最大的风口。

农商银行也一直得到投资者的垂青,截至2016年3月末,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改制和增资扩股引进民间资本4604亿元,民间资本占总股本比例达到83%。据统计,2003年以来,通过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累计处置不良资产和弥补亏损挂账2756亿元,成功处置了160家历史遗留的高风险机构。目前,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3%,拨备覆盖率185.5%,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分别达到1.1%、13.8%。

民间资本进入农商行,解决了原信用社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投资者的进入,化解了包袱,推动了发展,提高了抗风险能力,也得到了较为丰厚的回报。一些经营较好的农商行,资本回报率甚至达到了20%以上。

从长远的发展看,农商银行较长时期仍将处在改革的风口,仍将时时吸引投资者的眼球。

忧虑尚存

不过,农信社改革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也带来了忧虑。有的省份,为了扩充资本金,正在鼓动员工贷款入股,承诺分红覆盖贷款利息;有的地方,为了财务数据达标,正在粉饰不良,大干快上。最新的消息是某省联社正为某农商银行董事长的人选与该行董事会打得不可开交,已经耗时四个多月仍然悬而未决。记得去年,某省联社避开董事会干预农商行人事安排,搞农商行高管大调岗最后也是因为饱受质疑而不了了之。

绕过董事会决定董事长和高管人员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莫大讽刺,在公司治理架构中,董事会重要性不言而喻。董事会不能行使法定的权利,出资人的利益就没有保障。掌握不了人事任免、薪酬分配等关键职权的董事会只会是一个“花瓶”。

重庆农商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4家农商银行通过境内上市发行审核,6家农商银行准备挂牌新三板。对一些投资者来说,农商银行在资本市场的突破,将为他们迎来丰厚的投资回报,但对更多的人来说,他们投资农商银行,不仅仅是为了分红上市,他们更为看重的是投资的梦想和自己的权益。对轰轰烈烈的农信社改制而言,他们不仅是充实资本的资金提供者,更是一个局内的“投资人”。

这,才是农商银行持续发展的风口。

观点

农商行应当如何优化自身的改革发展?

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商业银行初步形成了权责清晰、运转协调、有效制衡、行为规范的“三会一层”公司治理框架。立足新体制的后发优势、人缘地缘网点的传统优势、地方政府支持的政策优势,形成了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题,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农商行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制度、政策、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致使部分农村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农村融资特别是农村基层融资问题仍较为突出。

因此,如何有效发挥农商银行在农村金融体制中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为此还需要:

进一步深化农商行改革。对农商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来加强激励和约束,提高以高风险获得高收益的积极性,增强对风险较大的农村信贷市场提供信贷能力。继续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机制,增强实力。进一步扩大微贷业务规模,支持农商行开展微贷业务、提供全方位的农村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

积极发挥转型发展优势。一是充分利用根植于“三农”经济,贴近中、小、微型企业,贴近社区的比较优势,积极推进“阳光信贷”、“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三大工程,面向“三农”提高贷款投放量,面向农户扩大贷款覆盖面,面向中小企业提高贷款辐射面,切实满足“三农”、中小企业、城乡居民的信贷需求。二是充分发挥中小银行决策半径短、行动迅速的优势,推行目视管理,通过定任务、定措施、定时间,序时推进,加强督导,提高各项工作执行力。

进一步丰富营销产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提供便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建立小额农户贷款、商业性大型贷款和政策性公共产品资金供给等全方位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满足农村金融的多样化需求。一是“盯住同业、盯住市场”,采取模仿创新途径加快产品研发速度,在产品设计、业务流程、准入条件等方面下功夫,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延伸现有产品和服务线,逐步形成公司、社区、小企业、贸易金融业务有机衔接的产品体系,涵盖信贷、理财、储蓄、银行卡、外汇结算等多项业务,打造产品套餐,发展“草根金融”,即不注重抵押和担保,注重现金流,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微贷技术和产品。

大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一是按照“专业风险有分工、全面风险有统管”的要求,落实各类风险的“归口与联动”管理。二是建立合规建设长效机制,完善财务管理、信贷管理等各项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三是加强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做好五级分类、不良资产清收等工作,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关注 山东农信创新研发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