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古城历史文脉 弘扬闽南建筑文化

 

泉州市政协组织开展“助推古城文化复兴”专题调研活动,陈永宏先生的这篇调研报告很有针对性的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提出了不少可操作性的建议,颇具参考价值。本文经陈瑞典先生润色,于本公众号首次发表。...



【编辑絮语】近日,泉州市政协组织开展“助推古城文化复兴”专题调研活动,这篇文章很有针对性的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提出了不少可操作性的建议,文章从闽南建筑文化的特征入手,深入剖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的专业建议,颇具参考价值。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其传统建筑承继了由晋朝士族衣冠南渡所带来的皇室威仪和贵族气派,同时又糅合海派的动感变化和洋风的繁饰点染,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遗存尤其丰富和瑰丽多姿,传承与弘扬闽南建筑文化,对助推古城文化复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闽南建筑文化基本特征

闽南建筑以红色为主的浓烈色调,以“红砖、白石”为代表的地方建材,以“拼砖、石雕、出砖入石” 等为特色的传统工艺,以“坡屋面、骑楼、燕尾脊”等为标志的建筑方式,极具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博大精深的建筑内涵主要表现在:



泉州地区闽南建筑细部
一是从建筑功能看,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等主要特色是红砖白石双坡曲, 出砖入石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式, 土楼木楼还有中西合璧。

泉州市区钟楼
二是从建筑布局看,有四合院布局,主要特点是工整严谨的中轴对称;有几间张几落大厝的布局手法,闽南古大厝中的“三张起”和“五开张”,建筑用房主次分明;有中西合璧的“洋楼式”、“番仔楼”,吸收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中的装饰艺术特点,又保留有泉州传统民居官式大厝的特色,堪称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与中国域外建筑艺术合璧的杰作。


泉港区后龙镇割山村南洋街番仔楼
三是从建筑技艺看:闽南传统建筑不但在大的形体让人赏心悦目,在细节上也是精雕细琢。 “出砖入石”是对闽南建筑丰富的墙面表现形式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呈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燕尾脊”是屋顶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形成美丽的燕尾状,据考证,我国古代有敬天的思想,屋脊上的“燕尾”代表一种通天的灵物;再加上砖雕、木雕、石雕、泥雕、彩绘等镶嵌其间的民间艺术表现手法,更加丰富了其建筑的表现形式。


泉港区涂岭古街龙济宫
二、闽南建筑文化现状分析

当前,闽南建筑文化虽然得到一定的保护与传承,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城市总体规划意识还不强,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城市建筑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基础设不配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泉州市区中山街泮宫线缆外露,影响美观
二是传统建筑保护意识还不强,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市区后城古街、浔埔民俗村等一批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遭到破坏;丰泽石头街,这条千年古街是“海丝”的历史遗存,见证了古刺桐港的兴衰,也因项目开发,如今成为一片废墟。


农村古建筑与裸房并存,缺乏整体规划
三是延续闽南建筑意识还不强,闽南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若干应用不足体现古城保护和环湾建设成效,地方文化的主体性更加淡漠,使历史建筑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古城范围个别缺少闽南建筑元素的新建建筑对古城风貌造成影响,特别是新城区快速扩张的房地产项目“千城一面”,更是缺乏地方特色和对闽南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住千百年来积淀的建筑文化,延续优秀文化血脉,考验着这个城市建设者的智慧和文化素养。


城市规划设计千城一面,无地域特色
四是闽南建筑文化人才培养意识还不强,闽南建筑文化知识面广,传统工艺操作繁琐,但技工报酬偏低,人才流失严重,加上政府扶持力度还不够,造成这些人才对其研究不深入、不彻底,使得一些传统技艺逐渐流失,无法更好的创新与传承闽南建筑文化。三、创新与传承闽南建筑文化对策建议

如何做好对闽南建筑的传承与创新,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城市发展与规划设计相关制度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由权威部门出台《中心城市规划基础设计指南》,为城市规划与设计制定明确的标准:

一是强化城市特色,确保要有高质量的步行环境,以步行优先权为设计主要出发点。


永春县城桃溪畔
二是街道空间布局有必要支持更多形式的室外城市生活,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都市休闲活动、休憩、观景的机会。


泉州源和1916文创产业园
三是执行较高的空间环境设计标准,且建筑室内与室外要有一定过渡,加强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协调关系。

四是建立规划设计方案公示制度,广泛征集大众修改意见,使规划设计更符合实际和社会大众的要求,城市中的街道、广场、建筑物等要素总体的功能,具有更高的艺术效果,而使公共空间环境更加优化,使城市整体秩序井然。


泉州市区中山街
(二)做好城市发展对闽南建筑文化的传承

1、注重在营造地标性建筑形象上创新闽南文化。古城东西塔和大坪山郑成功塑像均为深受群众喜爱、代表泉州形象历久弥新的城标。在新区建设中,将闽南元素应用于天际线的营造,如东海片区“四朵花瓣”的建设、亲水平台的打造,使之更好地符合时代要求,形成泉州精神的标志性建筑,在造型、色彩、技术、材质和功能合理的结合,让城市形象更加闻名于世界。如悉尼歌剧院、比萨斜塔等著名建筑物为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泉州市台商区亚艺园红房子
2、注重在城市设计中传承闽南建筑文化。城市设计作为推动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的真实挑战,是推动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今延续发展闽南建筑文化的重要力量。

聘请国内外高水平设计团队,分城市总体、区段、地块3个层次开展不同深度的城市设计;分老城、新城、老城与新城协调区3种类型开展不同方法的城市设计,重点落实城市中心区、历史街区、主要水系滨水地带和重要城市节点的城市设计和建筑方案评审,追求建筑与大自然和谐,注重山和水作为设计灵感的重要来源,使环境空间绿化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也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营造和诣共生的环境气息。


泉州市见龙亭小区(詹秋冰 摄)


3、注重在建筑单体设计中体现闽南文化元素。设计师对闽南建筑的传统照壁、坡屋顶举折、燕尾脊、景墙等处理手法进行提炼,抽象化并加以运用,辅以现代轻钢、木格栅、玻璃等材料,使作品既能反映现代建筑简约的艺术风格,又能充分体现闽南建筑的特点。


泉州地区现代建筑与闽南元素的结合
建筑立面色彩以白色为主色调,适当点缀闽南红色烟炙砖,素雅中带点质朴,营造出“清、静、素、雅”的传统艺术氛围。例如古城东街、涂门街、新门街、北门街和城南片区等老街区的成功改造以及梨园剧院、南音艺苑、泉州音乐厅、闽台缘博物馆和泉州东湖公园、西湖公园等一大批具有闽南建筑特色的项目建设正是伴随着我市经济腾飞持续迅猛发展的重要时期。


泉州市区新门街街景
4、注重在闽南园林景观营造上衬托城市建筑特色。生态环境中的自然形体及景观要素是表现城市特色的主要因素。


泉州地区传统民居庭院景观
建议组织编制城市园林绿化专项规划,用地方特色植物素材,如刺桐、榕树、白玉兰等乔木,米兰、九里香等灌木,安排多层次的绿色地被;在公园、广场、步行街等休闲场所,采用绿化、喷泉、铺地、路灯等环境景观小品点缀其间;运用桂花、玉兰等香花体现季相变化,建立起适宜步行的环境空间,使城市生活环境更加多姿多彩。
泉州市见龙亭小区(詹秋冰 摄)
(三)大力培养闽南建筑文化人才

闽南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做保障。

一是政府应大力扶持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古建筑相关专业课程,培养高技能、高学历、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二是组织闽南建筑技术人才,进行相应的培训学习、技术交流和现场观摩,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

三是引进古建筑优秀人才,并将其置于重要位置,尤其要注重民间手工技师的培养,让传统工艺能更好的传承下来。

四是完善奖励机制,对那些在工作中表现优异、成果显著的人才,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让他们能安心创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引入商业经营模式来保护传统街区
(四)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的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是闽南建筑文化精髓所在,这些传统的东西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及社会的关注。积极实施泉州西街片区、聚宝街和海丝申遗点的文物保护修缮及环境整治与提升,力争使闽南建筑瑰宝尽快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



泉港区后龙镇土坑古民居群
泉州后城府文庙、西街、中山路和聚宝街以及南安蔡氏古民居、泉港土坑村古村落等历史街区依山傍水的筑城格局都具有博大精深的建筑内涵。泉州浔埔民俗村,“浔埔女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它的蚵壳厝、簪花围、妈祖习俗是一道蜚声海内外的民俗景观。


南安蔡氏古民居(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打响闽南建筑文化名片

一是市旅游部门要会同文物、宗教等部门充分发挥我市优秀的传统闽南建筑众多的优势,因势利导,开辟专题旅游线路,运营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以及古街巷,如开元寺、西街片区、中山街、聚宝街、府文庙、蔡氏古民居、天后宫、洛阳桥、安平桥以及浔浦民俗文化村、泉港土坑刘氏古村落以及樟脚村的彩石民居都是丰富的旅游资源,从而利用旅游作为媒介深入宣传和弘扬闽南建筑文化。


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规划鸟瞰图
深入挖掘闽南建筑文化意涵,许多闽南古大厝和古街巷都有生动活泼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些都是传承闽南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泉州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内涵。

三是加快闽南建筑博物馆建设步伐,使其成为弘扬闽南建筑文化的重要阵地。


泉州钟楼片区改造设计图
四是成立泉州市闽南建筑文化旅游开发集团, 整体开发并宣传弘扬闽南建筑文化精华。

五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和地方小食品将是闽南建筑文化的合理延伸,闽南古大厝建筑模型、燕尾脊和飞天斗栱等古建构件模型多是文创行业和旅游商品的良好元素,应予深入开发应用成为深受游客喜欢的伴手礼。


晋江五店市——捏面人
总之,对闽南建筑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可以是“抽象性的继承”、也可以是新旧技术的交融、亦可以是东西方建筑美学的大糅合,创新与传承手法的多样性则确保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泉州市见龙亭小区规划图
一座城市的发展与兴盛可以浓缩为建筑发展的缩影,城市建设既要尊重单个历史建筑的现状特征,还应坚持历史建筑与空间环境整体改造的思路,即在充分领悟闽南建筑文化的精髓,抓住其地域性的本质内涵,将其传统的设计创作的手法与现代思想及科技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泉州市浮桥街改造设计图
随着我市“环湾、向湾”规划目标如期实施,城东和东海片区如市交通科研楼、东海学园等一批建筑在适宜的技术运用与闽南符号的提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都是新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的有益探索。

编辑:吴伯涛‍


    关注 驻村泉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