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甲说书】《雪》译后记

 

阿甲老师为新译作所记,先睹为快...

没有一丝风,
也不见阳光——
白雪静静盘旋
悠悠从天降——
白天即将结束,

一家人正在为圣诞节做着最后的准备——

装饰圣诞树,

把用来装礼物的袜子挂在壁炉上,

在壁炉边摆上一盘肉馅饼……

卡罗莱娜·拉贝出色的插图,创造性地再现了20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卡内基文学奖获得者沃尔特·德·拉·梅尔对雪之奇妙的经典赞颂。


《雪》译后记
翻译沃尔特·德·拉·梅尔的这首小诗《雪》,在我是很有趣的一次学习经历。当然,准确地说,是翻译根据这首小诗改编的图画书。

1


缘起



编辑最初约稿时,我首先被图画打动了——非常美,而且相当罕见的纯净!为一首名为《雪》的诗歌配画,大概理应如此。作为图画书,画面也非常有童趣,有堆雪人、打雪仗,还有从天而降的圣诞老人,相当欢快、喜庆。翻译这本人见人爱的小书,一定是蛮快乐的事情吧,所以我高高兴兴应承了下来。

2


诗者何人?



只是,作者德·拉·梅尔又是何许人也?这位英国诗人兼小说家也有译作“德·拉·马雷”的,大概考虑到“De la Mare”的姓氏源于法国之故,不过这里还是依据英文维基的注音译作德·拉·梅尔。他出生于1873年,创作活跃于1910年代之后,在风格上颇有湖畔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一脉的延续,但在超现实的意象上独树一帜,而且极为推崇威廉·布莱克。不过在通常的英国诗歌史中并没有他显著的位置,所以普通的诗歌爱好者可能并不了解他,实际上他主要活跃在儿童文学的世界。

  • 在1953年出版的那本在英语儿童文学与儿童图书馆界奉为圭皋的《欢欣岁月》中,德·拉·梅尔被推崇备至,在全书中出现了至少33次,不仅因为他创作的儿童诗歌是作为好诗的典范,还因为他编选诗集的标准和判断优秀儿童作品的原则也堪称典范。德·拉·梅尔坚信只有最好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孩子,他还坚持创作“不应强加年龄的限制,要充分相信儿童对美与奇妙的本能的反应”。
  • 《欢欣岁月》的作者李利安·H·史密斯赞叹:“德·拉·梅尔的诗对儿童的影响在于它唤醒了他们的心灵、想象力和某种眼睛看不见的美——必须唤醒所有的感官才能发现的美。”
  • 李利安的导师,纽约公共图书馆儿童图书部的负责人、美国童书界泰斗级人物安妮·卡罗尔·穆尔,对德·拉·梅尔也极为推崇,在她出版于1929年的童书评论集《三只猫头鹰》中还有专门的一篇《德·拉·梅尔的生日》,其重视程度颇似“安徒生诞辰日”。


3


探寻原诗



德·拉·梅尔的小诗《雪》收录于1922年出版的《嘀哩哩-往下转:童话诗集》(Down-Adown-Derry: A Book of Fairy Poems),顾名思义,这个集子里的诗歌都带有一点童话趣味。

在翻译之初,我决定先搁置图画,将诗文独立译出,但在反复念诵之下,我感觉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与图画书所创设的截然不同的世界。原诗的意境更为幽静、神秘,并没有一丝欢快的痕迹,而且……等一等,原诗怎么多出了四行?在图画书的文本之后,紧接着:“And from her dark-gnarled / Yew-tree lair / Flits she who had been / In hiding there.”暂译作:“潜伏多时的她 / 从多瘤的紫杉树 / 那阴暗的巢穴 / 振翅而出”。

这里的那个“她”到底是谁?肯定不是那只披着火的羽衣的知更鸟,因为原诗在那里用的是“他”。为什么在知更鸟尖声歌唱后,“她”要振翅而出呢?不知为何,我在这个意象中嗅到了一丝“死亡”的气息。当然也可以解释为永久的安宁,在这最后一霎那的动感之后,又归入了沉沉的宁静。

4


翻译重心:要好听



不过恰如柯勒律治所言,“当诗只是被人们大致地而并非完全地理解时,它所带来的快乐要大得多。”对成人是这样,对儿童尤为如此。德·拉·梅尔甚至认为这正是诗歌吸引儿童的理由,当然他还相信诗歌的音乐感比含义本身对孩子更有吸引力。所以接下来,我也不再纠结于“这首诗最初到底想要传达什么”这样的命题了,而把重心主要放在怎样让这首小诗念起来更好听,多少有点下雪天的感觉上面。

原诗每句保持在4个音节左右,短短的,有种轻飘飘的感觉,我也尽量保持在每句4到6个字。但原诗用了不少发音很轻的唇齿辅音,制造雪花的轻柔感,在中文里不容易找到对应的处理方法,只能寻找感觉上发音较轻的韵脚和字眼,比如“小枝、大枝,/ 草叶、荆棘,/ 冰封的一切 / 静谧、孤寂。”



最后是否有效,只能留给读者来判断了。

5


“第三个故事”



然而,我还是忍不住好奇心,仍想了解图画书文本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处理,终于联系上了绘者卡罗莱娜·拉贝,我想她也许能给我一个答案。

她的答复很有意思,她说本书的编辑交给她的就是这样一个版本,没有提到(她也不知道)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而且编辑嘱咐她,要创作一本温暖、好玩的圣诞图画书,于是她加上了许多自己想象的细节,差不多创作了另一个故事。——确实如此,细心的读者可以留意到,图画书中的故事由那只知更鸟串了起来,从前衬页的飞入到后衬页的飞出,给人留下了许多遐想。

对于拉贝的答复我没有全然意外,某种程度上也在意料之中。她是一位非常年轻的艺术家,在罗马尼亚出生、长大,从小浸润在罗马尼亚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中,英语并不是她的母语。她在英国剑桥艺术学院获得了儿童插画的硕士学位后,应编辑的邀请来为《雪》画插画,这是她的处女作!“狡猾”的编辑并没有让她去深究原诗的文本,而是让她尽量表现圣诞雪夜的欢快与温暖,她近乎完美地完成了任务。


于是,德·拉·梅尔的这首出版于1922年的小诗,配上了一位年轻艺术家在2014年的创作,跨越时空合作,文字和图画各有故事、各有擅场,最终构成了这样一本奇特的图画书。这大概就是佩里·诺得曼(《儿童文学的乐趣》作者,加拿大儿童文学理论家)所说的由文图合奏的“第三个故事”吧。

阿甲 写于2016年2月27日北京


[英] 沃尔特·德·拉·梅尔 (Walter de la Mare) /文
[英]卡罗莱娜·拉贝 (Carolina Rabei) /图
阿甲 /译
北京天略图书有限公司
2016年3月1日 出版
【推荐回顾】

  • 阿鲨鱼斗火车译后记

  • 阿甲笔记 | 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征(写给大声朗读者)

  • 阿甲带你细细读:咕噜牛

  • 【问问阿甲】低幼儿阅读常见问题解惑

  • 【阿甲说书】把阅读当作一种游戏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阿甲说书】总目录,浏览往期文章。



长按二维码,可以关注我们哟


红泥巴微学堂致力于推广儿童阅读。

设有探长探书、阿甲说书、书虫聊书等栏目,带你走进儿童阅读的天地。


    关注 红泥巴微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