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洛阳】饭桶篇

 

尽饭桶之责来扒一扒洛阳小吃...



五一小假期

火车硬座、通宵

陕西省榆林市出发

抵达河南省洛阳市…



洛阳城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等学识上的东西小编就不多说了。

作为饭桶,就不由得来扒一扒洛阳美食了…

No.1  不翻汤     ¥ 8~18

洛阳人称其为“九府门不翻汤”,距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相传清康熙皇帝独自暗访民情,途经孟津县小浪底镇时饥肠辘辘,忽然闻到一阵奇香。原来是一户人家的老太太正在烙饼,便上前讨要。老太说:“饼还没翻,不熟。”康熙皇帝饥不择食,说:“不翻不翻,救命要紧。”抓起饼大吃,顿觉美味异常,并为这小饼赐了字。于是,这受过“册封”的小饼再也不用翻了,因此得名“不翻”。



先喝一口汤,烫烫的,酸辣爽口,即使在暑天也叫人胃口大开。再夹起不翻尝一口,入口即化,没反应过来口中已无物,于是,一口接一口。

No.2  浆面条    ¥ 3~8

浆面条,也叫酸面条,其原因是发酵后的浆酸味十足,河南洛阳的汉族传统名吃。

浆面条的历史起源有三种传说,小编说说其中一点:据说清朝末年洛阳一穷户人家,将捡来的绿豆磨成豆浆,隔了数日,发现豆浆发馊变酸,倒了舍不得,遂胡乱丢些菜叶,熬成糊状,一吃味道鲜美,后来家家效仿。旧社会洛阳穷人多,一般人家买不起面粉。常常以菜代面。花个三五分钱上街舀两瓢酸浆,回家做浆饭。



这味道酸的实在,辣的够味。喜欢吃辣的有三种选择:一是大蒜瓣生啃,二是辣椒油搅拌,三是本地土产,韭花辣子酱。

No.3 糊涂面    ¥ 3~8

以前,淇县农村经常吃一种饭食,糊涂面。南方的米,北方的面。 面条是朝歌人喜欢吃的饭食,但那时候粮食紧缺,尤其是细粮更缺。人们吃面条的时候,就是在锅里先放些玉米面、小米之类的粗粮,再加一些干菜、薯干、红萝卜条之类的东西一起煮熬,煮至九成熟,下入少量的面条,熟了,就是糊涂面条。



糊涂面条的原料并不固定,手边有啥就做啥。这样杂七杂八、糊里糊涂一大锅,既省细粮,又好吃,又挡饥,又有营养。

No.4   胡辣汤    ¥ 2~8

胡辣传说来源于清代中叶,大兴于民国初年,之后花样不断翻新。至今行走在洛阳大街小巷口,随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No.5  水席  人均¥30

洛阳水席全席共设24道菜,主菜以汤菜为主,吃一道换一道,如流水一样,因此得名。

全席共设24道菜,包括8个冷盘、4个大件、8个中件、 4个压桌菜,冷热、荤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上菜顺序极为考究,先上8个冷盘作为下酒菜,每碟是荤素三拼,一共16样;待客人酒过三巡再上热菜:首先上4大件热菜,每上一道跟上两道中件(也叫陪衬菜或调味菜),美其名曰"带子上朝";最后上4道压桌菜,其中有一道鸡蛋汤,又称送客汤,以示全席已经上满。



No.6  羊肉汤  ¥ 8~18

洛阳有早餐喝汤的习惯,一般喝羊肉汤、牛肉汤、驴肉汤,中午和晚上则是清淡一点儿的素汤。



洛阳阎家羊汤已传多代人,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而在第二代人阎顺生的独门创新下,调料配置适当,汤味更加鲜美,使羊肉汤达到了更高的一层境界。

No.7   烫面角  

小编原本以为就是煎饺子,结果工艺却大不相同。



创制于民国三年(1914),已有80多年的历史。时有开封人任老大与本新安县人王金斗,于新安县火车站开设餐馆,出售“老任烫面角”。由于配方科学,制作讲究,所制烫面角软皮紧,晶莹欲滴,状如新月,色如琼玉,鲜香不腻,味美可口,时有“名扬龙海三千里,味压河洛第一家”的美誉。

No.8  小街锅贴 ¥ 8~16

小编原本以为是煎饺子,结果工艺却大不相同。锅贴滑嫩口感、外酥里嫩,加上精心调制的酱汁、多变的层次让味蕾得以轻触北方面食精致的滋味儿。

No.9 涮牛肚    ¥ 10~15一把(20串)

价格实惠,色泽诱人。



色香味美、入口爽滑富有弹性,咀嚼意犹品珍,口感丰富,汁浓味厚,鲜香回甜。

附赠两张街上随处可见的手艺人图





当然洛阳小吃远远不止这些,老集张学义果子油茶、丽景门牡丹银丝酥、牡丹饼、绿豆饼、驴肉汤、牛肉汤、“三皮一线”(米皮、面皮、凉皮、米线)………


    关注 90后伪文女青的白日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