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正念吧,也别再发现自我并且伪装自我了

 

不要为正念而正念,你自己永远是最中心。...

小 编 注
中国哲学史为何如今能成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如何根据儒家思想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这些问题你将在下面的文章里略窥到一些思考。


人们往往惊奇地发现孔子、孟子、老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家并非刻板的传统主义者,他们不主张人类至善源自人们限于社会的不同角色。这些古代哲学家们也不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和智者。相反,他们是一些思维活跃、打破社会习俗的激进思想家。

他们寻求通过增强人类的潜能来改善社会。与我们所处时代类似,公元前六世纪的中国也充满了动荡,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如何生活、如何遵循伦理以及如何建立美好社会的争论。

与我们较为熟悉的西方哲学家不同,这些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并不提出一些大问题。他们的主张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哲学,基于令人迷惑的一些小问题,例如,“我们如何进行日常生活?”。这些思想家们强调我们只有从平淡务实入手才会出现巨大改变。

他们的主张揭示了一个真理:我们关于应该如何生活的许多最为基本的假设实际上让我们误入歧途。

那么,什么是我们所提倡的思想?中国哲学家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又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
别再发现自我了

我们的思想家们常常会怀疑真实自我的存在,特别是能否在抽象中发现自我。
这里有一个非常流行的假设:重要是通过向内观察来发现自己的真实情况,一个真实的自我。我们的思想家们常常会怀疑真实自我的存在,特别是能否在抽象中发现自我。

他们懂得:我们的自我多面而肮脏,通过向外而非向内观察来发展自我。

我们的个性通过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塑造: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我们追求的活动。例如,我们与自己母亲讲话的方式肯定与我们与年轻同事、牙医或密友的讲话方式不同。

我们每个人都是个复杂的生物个体,每天也总会遇到其他复杂的生物个体。每次偶遇都会引出不同的情况。真实的我们包括长期形成的行为模式和情感惯性,但这意味着我们也包括有无数变化的可能。
并非真实

我们并非仅是想象中的自己,我们时刻能够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
一旦我们发现了自我,这种假设将继续下去,而我们必须接受并忠实于那个自我。然而,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哲学家孔子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真实性的问题并非不受约束。而是我们相信它的方式。

你觉得已经发现的真实自我是怎样的?

它不过是你在某个时刻的及时快照。如果你忠实于那个自我并让它成为你的向导,它就会约束你。当你认识到自己在不断变化时,它就不让你有机会体验某种成长。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复杂性并学会如何通过自我修养来处理好这种复杂性时,就会有出色表现。例如,当我们懂得只是因为自认为自己性子急而实际并非自己性子急或只是因为自认为内向而实际并非害羞时,我们就进步了。

我们的大多数标签是我们被归属的行为模式,是可以打破的。我们并非仅是想象中的自己,我们时刻能够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
惯例行事

当你微笑,表现得好像没有生气时,或者当你保持缄默而非猛烈抨击时,你是在伪装—行为表现更加成熟
我们崇敬真实的另一面是我们怀疑行为的惯例方式,或者有人称之为“伪装”。让“真实的你”闪耀不是更好吗?

然而孔子教导我们的某些惯例—特别是“好像”惯例—具有变革作用,因为这能够打破固有的行为模式。当你微笑,表现得好像没有生气,或者当你保持缄默而非猛烈抨击时,你是在伪装。因为那些“好像”总是与现实有一点区别,但却非常珍贵。

当我们按“好像”惯例行事时,就会与众不同,而且我们的表现也会更加成熟。这样,我们变成了友善而慷慨的人,而非那种行使权利表达真实但有破坏性情感的人。

随着我们反复按这种惯例行事,让我们的行为引导我们的情感,而非让情感引导行为,久而久之,我们会变得与众不同,而且会变得更加优秀。

认识到世界变幻莫测

处理好改变和曲折——关于机遇的交流、经历、互动——营造可扩展的生活
正如我们经常认为自我是稳定的一样,我们认为世界也是稳定的。当然,我们也意识到生活可能会改变,但是我们也会依赖世界一般可预知的假设而继续生活下去,并且我们应该弄清楚该如何适应社会。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精于计算,我们就会沿着这种学术轨迹继续下去;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异想天开,我们会寻找一个生活伴侣加入我们的冒险旅程。

儒家学者孟子生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他认为世界是碎片化的,变化莫测。他建议我们要处理好改变和曲折—关于机遇的交流、经历、互动—营造可扩展的生活。

孟子不主张为生活做好计划,而只是设定运动轨迹。
停止做决定

当你在思考重大改变时,如果你尝试新的相关体验,那么你的决定将会更加容易。
生活计划出现了什么问题?当你为生活做计划时,你将根据今天的你而非明天的你为将来做决定。

孟子不主张受重大决策约束,把自己框住,而是通过较小且可行的措施来解决重大决策。比如,当你思考一个职业改变,犹豫到底是离职还是继续时,如果小幅度尝试新的相关体验,那么你的决定将会更加容易。

注意你对这些体验的反应,因为他们能够从新的方向为你提供指导。
示弱

认为世间万物是相互联系,而非截然不同的,因此,你能够与其他人保持协调一致
另外一个受欢迎的假设是强有力的胜出。我们常常被告知要坚强并对我们的追求保持坚定。

但是,老子在《道德经》(可能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中主张对公开力量示弱的效力。人们通常认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知道第一次接触老子的学生必须由好心的老师带领着在森林中行走以领略自然界的壮丽。

但是,消极并非其本意。他主张我们应该认为世间是相互联系的,而非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们能够利用我们对所有这种联系的理解与其他人协调相处。

协调相处允许不同类别的影响。在不对别人直接施加影响的情况下,你知道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情况,因此,你能够领导他人,但他们不认为你在支配他们。
无需顺应天赋

在一系列决裂中生活下去,因为这正是长期改变你的意义所在
我们常常被鼓励要发现自己的天赋和优点,并从年轻时候就开始磨练这种品质。如果你热爱运动,就参加足球队;如果你一直热爱读书,就学习文学作品。

随着你的年龄增长,你就培养这种天生的癖好直到它成为你特质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过分在意这种思维,你就会停止做其他一切事情了。

我们的哲学家不鼓励专注于你认为的自己来违背预知的看法。如果你觉得自己笨拙,就开始跳舞吧。如果你不擅长语言,就专注学习法语。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你在这些方面更优秀,而是在一系列决裂中生活下去,因为那正是长期改变你的含义所在。
忘记正念

我们常常所理解的正念(mindfulness)的教义,其实与它的初衷意义早已相反

我们听说正念将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达到平静和祥和。如今,正念甚至被商学院、企业、军队鼓吹为实现生产率和效能的一种工具。


表面上看,正念似乎与儒家注意情感反应的观点并非完全不同。但是,正念的教义,正如其广泛理解的那样,包括向内观察并接受你通过超然非判断所发现的结果,这与正念的初衷意义相反。

但是,佛教的教义主张“无”我。儒家的自我修行也有不同主张。儒家主张入世,并通过这种入世,通过每次偶遇和互动实现自我修行。

这种主张宣扬一种非常积极(非消极)的自我修行方式,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重新思考传统和现代

在使你变得更加优秀的过程中,你所采取的一些小举动最为重要
有一个假设影响了所有其他的同时期假设,那就是:我们已经不受制于传统世界的约束并按照我们的选择生活。但是,如果我们将传统世界定义为人类被动接受事物方式的世界,并努力适应稳定且预先存在的次序,那么,我们便是传统意义上的我们。

我们认为正确的假设往往限制了我们的更大可能性。

《道》是我们的书名,灵感源自《道德经》的开篇词:“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你认为可以为生活制定完美的计划,那么就错过了“道”。相反,认识到我们是不断被拉向不同方向的生物,我们通过互动、经验和回应来实现自我成长。

在使你变得更加优秀以及改善世界的过程中,你所采取的一些小举动其实最为重要。

原文出自《道:关于美好生活,中国哲学家能够教会我们什么?》(The Path: What Chinese Philosophers Can Teach Us About the Good Life),Michael Puett和Christine Gross-Loh合著,维京企鹅图书公司(Viking Penguin)出版。温馨提示:想与朋友们分享此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分享至朋友圈

想保存一遍时刻提醒自己,点击右上方——收藏

您可以添加公共账号,点击标题下方的方相咨询,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来关注我们,以获得更多最新资讯。


    关注 方相咨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