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农村这些“值钱”的东西,千万别丢了,你家还有吗?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八百多年前,范成大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番恬静的...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八百多年前,范成大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番恬静的乡野乐园。

八百多年后在现代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面对无数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那些袅袅炊烟也只是在梦里还能见到。

还有那些记忆中的耕织种地,也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变成了模糊不清的儿时印象。
下面这些云南农村的宝贝,你家还有吗?
八仙桌




大家知道农村的桌子为啥叫八仙桌吗?原因当然很简单了,每边配上一条板凳坐上两个人,四边就是八个,就称之为八仙。有些桌边桌角都雕刻着一些精美的花纹,特别是年代久远的,现在可以值好多钱呢!
雕花床


在我很小的时候,只在亲戚家见过这种雕花床。据说,制作这样一张床不仅需要木匠很好的手艺,在选择木材上也很讲究。而且雕花床工艺复杂、美观耐看,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民间美术形态的体现,极具民间美术研究价值。
石磨


外婆家有一个石磨,原来就用这个石磨磨豆子、玉米等。有些干磨成粉,有些水磨成浆,相比今天各种机器制作出来的豆浆,少了许多冰冷的机械味儿,多了许多亲情味儿。
灶台


也称土灶,也是农村家家户户必砌的,灶上再嵌一大一下两口锅。那时候主要是烧柴,秸秆等等。引火的时候用一捆松枝堆进灶膛,火苗慢慢舔上来,然后再添上一些比较粗壮的柴火。现在的农村都在盖房子,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干净已经不会在厨房砌土锅了。依然有许多人都怀念土灶出来的饭菜,大概那有一种老家的烟火味吧。
织布机


在我小时候,几乎家家都有一台织布机。还记得奶奶坐在织布机上,双脚踩在下面的木板上,左手扶着线上的木板,右手拿着梭子熟练的织布情景。耳边依稀还响着织布机吱吱、吱吱的声音。那时候的粗布都是用织布机一点一点织出来的,睡在上面有一种硬硬的的感觉。
缝纫机


那时候的缝纫机底下能用脚踩,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而且这个东西在当时并不是家家都有,比较珍贵。现在家里有这个的,可要保存好,因为它已经成为“古董”了。


南方这个东西比较大,一般用它来把米、麦子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北方的舂比较小,一般用来捣碎大蒜,现在很多农村家庭里面还有舂。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里经常能见到。捣这个东西不仅需要力气还需要技巧,特别是捣大蒜的时候,大蒜比较滑,如果掌握不好力道,大蒜容易蹦出来。
纺车


现在的纺车估计要去民俗博物馆一类的地方才可以见到,原来的纺车把棉、麻、丝加工成线。不过现在有很多的乡村地方用这些老物件来发展旅游。
蓑衣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用这句诗来形容农忙之人再恰当不过,而蓑衣的形象也代表这样一群人。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个部分,用“棕”编制的比较简易的蓑衣,比较薄,遮雨效果差。用蓑草编制的蓑衣一般比较厚,还有衣袖,遮雨效果很好,还可保暖,现在几乎再难见到。
草鞋


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草鞋的编织材料各种各样,有稻草,有麦秸,玉米秸,东北有乌拉草,鞋有系绳的,也有拖鞋。在以前,无论男女老幼凡下地干活,不分晴雨都穿草鞋。草鞋既利水,又透气,轻便,柔软,防滑,而且十分廉价。
其实这些东西的金钱价值倒在其次
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纪念意义
这是几代人共同生活的记忆且不可复制的回忆
并且在未来你几乎很少有机会再去回到这样的日子里
当然
除了这些在农村最值钱的还是农民的户口本
『玩转滇川藏』公众号


▍来源:玩转滇川藏

喜欢本文的亲就给个


责编:一个叫春的人   无忧

本平台长期征收普洱本地原创内容稿件(稿费从优,优稿优酬)

投稿邮箱:814796091@qq.com

私信: wuceo2013  lidongchun6868

合作洽商:13099660008


    关注 普洱微生活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