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怎么找到自己想要的?

 

刚刚参与了UC发起的一个“你的阅读日记”活动,根据我喜欢的阅读内容,分析出我的兴趣标签,还可以得出我是一个怎...



刚刚参与了UC发起的一个“你的阅读日记”活动,根据我喜欢的阅读内容,分析出我的兴趣标签,还可以得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对结果还是挺认同的(商界大佬特别符合!)但是我还想到个问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看到的信息太多了,微信公众号、果壳、这个新闻那个新闻的……我该怎么像挑选喜欢的歌一样,从繁杂的信息里找到那篇自己想读的文字呢?

庄小哥: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的确,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把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摆在了面前,那就是多线程任务也开始考验我们的阅读和理解了。在从前,看书这种相对私密、封闭的行为因为载体的改变而面目全非。拿我自己举例,这几年基本上已经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电子书依赖者,出差或在旅途上,总是带着几百上千本的电子书同行,这种状态甚至给了我极大的安全感,我会兴致勃勃地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跳着读至少五六本书,从小说到社科,从科学到艺术,然后,兴之所至就要把一段精彩的文字右键一下拷出来或者直接截屏拿到社交媒体上去分享,乐呵呵地回应下面的评论。



这个行为当中就涉及到了前面说的多线程任务,事实上这是一个行为心理学的课题,此处就不展开了,简单来说,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具有handle多线程任务的能力的,ta的注意力能够同时铺在好几件事情上并且都处理得不错,有些人没有,ta的注意力在一个时间段只能盯在一件事情上。但即便是那些具有多线程能力的人,同时期任务的数量也是有个上限的,不可能想要多少有多少。2011年波士顿大学的S. Adam Brasel团队有个研究就对人在媒体上的多任务行为做分析,谈到疯狂的互联网信息是如何把每个人都拖入了频繁切换的多任务操作,导致注意力被耗散,效率极低(感兴趣的可以去看果壳上的文章《互联网缩短了你的注意力》)。

回到我们的信息浏览问题上来,为了避免多任务切换导致的效率低下,我会为每天的上网浏览设置可执行的原则:首先就是要有明确目标,杜绝漫无目的地什么都看,这一点说来容易做来可能不那么容易,甚至需要有意识地去针对注意力加以练习;其实就是按照时间段进行规划,早上上班路上看新闻类天下大事,午休期间看点娱乐八卦,晚间留给学习充电,当然这样得对订阅的信息来源做分类。

另外有一点,得益于多年的媒体经验,使得我对任何消息的“标题”都很敏感,从措辞、语感甚至运用标点符号的方式上就能大致地断定这条信息值不值得看。

Linkc明天就去春游哦:

(互联网产品设计师)

资讯爆炸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有多严重呢?全球网站数已突破10亿,而微信公众号总量有800万(这是官方说法,民间估计有1500万个),面对如此多的资讯我们该如何选择?



上图:互联网上的内容与5年前相比增长了9倍,达到惊人2ZB(1ZB为10亿TB,来自KPCB,2012)

表面上,我们获取资讯的时候关注内容质量、作者调性,但衡量资讯推荐产品,最核心的维度是推荐效率和发现效果。推荐效率指依据用户行为推荐的内容是否精准,是否能确保用户喜欢。一个产品推荐的所有内容中用户喜欢的程度越高,效果就越好,这是信息检索专业常说的查准率。大部分推荐算法都是基于用户的过往行为找到阅读偏好接近的样本进行推荐,会导致推荐面越来越窄。如果推荐的内容能尽可能覆盖用户喜欢的内容,就说明这个产品的发现效果优秀,这是常说的查全率

一般算法是很难同时顾及查全率和查准率这两个指标的,都会有所倾斜,这是我在选择资讯阅读产品时候面临的最大困境。

之前我的解决方案很原始,就是使用不同类型的、不同领域的阅读产品,和工作有关的会逐篇浏览,一些资讯就随便扫一眼,效率非常低,很多时间都浪费在诸如今日头条、知乎日报这种偏娱乐的资讯产品里。人类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三个关键变革。第一个是印刷术的推广,让知识低成本地传播,在一定层面上达到公平。第二个变革是互联网的发明,进一步降低传播成本的同时,还降低了内容创造的成本,产生了大量的内容。第三个变革是人工智能,它让我们有机会用很高的效率处理大规模数据。



上图:新闻资讯类app众多,但同质化问题极为严重

关于如何选择阅读产品,以及UC的尝试,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针对专业、垂直领域的资讯需求,可以选择专业团队研发的产品,比如丁香园、果壳精选,他们的内容大多由专业人士撰写,由编辑把关和筛选,能够确保内容质量。但这种方式并不适合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大多数用户。

UC资讯在我看来有三个特点。

  • 首先,通过阿里的互联网产品掌握了大量用户行为数据,比如你看了什么文章、每篇看了多久,搜索了什么关键词、点击了哪几个网站,买了什么东西、甚至在线下消费了什么,这些数据能够非常完整地描绘出用户的偏好,更加精准地推荐内容。
  • 第二,UC整合了阿里自家的神马搜索,神马在移动端是仅次于百度的存在,这就让UC推荐的内容范围可以非常广,比仅推送资讯的今日头条在丰富程度上更胜一筹。
  • 最重要的是,UC也推出了自己的订阅号平台,这个平台整合了UC的流量,给写作者更多激励创造优质内容。这些优质内容也会作为推送的重点,帮助用户发现新的兴趣,不断开拓视野。
Internet已经30岁了,如果说互联网的第一个十年是在拼入口,第二个十年是在拼技术,第三个十年是在拼数据。那么,以UC为代表的新兴力量,通过整合资讯、交易、金融数据,正在摸索出一条独特的、解决信息爆炸问题的新道路。

史军:

(植物学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是的,我们关注的信息点都淹没在了海量的信息之中。要解决这个矛盾,其实并不很难。

首先,我们可以关注各大新闻客户端的早晚报,快速获得每天的热门资讯。通常来说,各大客户端会对新闻进行及时的梳理,我们可以在获得资讯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筛选。这点比在海量的新闻中筛选要有用得多。

其次,关注垂直领域优秀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对热点事件,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深度解读。这些公众号或者微博通常会有对热点时间的深度解读。并且会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的扩展,比如我喜欢的“吃货研究所”、“差评”就是此类公众号的代表。

再者,关注喜欢的作者。对喜欢的作者进行持续关注,同一个作者在不同平台会开设专栏。但是同一个作者的风格是不会改变的。



最后,不妨买本书来读一读。因为,我们在进行碎片化的阅读的时候,通常缺乏思考,而整块的内容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形成阅读的框架。比如像《失控》、《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样带有深入思考性质的读物是形成思维框架的好钥匙。这种沉浸式的阅读是网络媒体所无法给予的。虽然,整块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像奢侈品。但是,对于喜爱阅读的朋友不妨去试试,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补充说一下,即便在今天这个内容大爆发的日子,内容发布和生产极度碎片化和分散化的日子,在这个看似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制造者的日子里,我们恰恰不应该忽视编辑的力量。编辑在整个内容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淡化,反而有更强的需求。纵观良好的信源,从《逻辑思维》到《壹读》,从《果壳网》到《科学脱口秀》,再到我们目前打造的少儿科学类的《玉米实验室》,不管是视频、音频、图文还是直播平台,凡是优秀的节目都加入了很强的编辑工作。使得内容的可读性易读性大大提高。



人人都是创作者,这点没错,但成功与否,仍然取决于内容编辑。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为自主选择内容的编辑,但只有专司,精于选择的人必然会成为职业的编辑。而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就享用编辑好的内容大餐即可。
果壳网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玩意儿的果壳
我觉得你应该关注一下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关注 果壳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