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感悟】正视课堂里的掌声

 

正视课堂里的掌声——黄厚江老师随笔新课程改革以后,课堂里的掌声多起来了。有些教师动不动就叫学...

正视课堂里的掌声
        ——黄厚江老师随笔


新课程改革以后,课堂里的掌声多起来了。有些教师动不动就叫学生鼓掌,或者为学生,或者为自己。最近还听到一位初中教师上课,突然来一句:此处有掌声。学生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愣了好一会儿,掌声才响亮地响起。

我反对课堂里总是有掌声。我说过:教师不是歌星,课堂也不是歌厅。课堂是学习的地方,是需要宁静的,过于喧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真正的艺术家绝不会声嘶力竭地喊:来一点掌声!梅兰芳不会,帕瓦罗蒂也不会。

课堂里可以有掌声,但要看这掌声是如何响起的。如果是课堂的确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快乐和享受,学生的确获得了学习的满足和成长,师生的确共同创生了精彩的课堂境界,给每一个置身于课堂的人艺术的享受和知识的启迪,掌声自然而起,我不仅不反对,而且和大家一样陶醉于其中。我反对的是人为的掌声,反对的是教师向学生要掌声,不赞同的是动不动就要求学生为某个人鼓掌,尤其是并不值得鼓掌的时候,大惊小怪、小题大做地鼓掌。

教师要有自知之明。当掌声响起的时候,要冷静地看一看、想一想,掌声是为谁响起的。如果掌声是为学生精彩的学习表现而响起,为学生走出了一个错误的认识而响起,为学生精彩的辩论而响起,为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而响起,为学生敢于和老师争辩、敢于向教材向权威质疑而响起,这样的掌声应该响起。如果掌声是为教师的表演而响起,为教师作态而响起,为教师的要求而响起,这样的掌声便有些无聊和无趣。但现在课堂上这样的掌声不少。

即使当掌声是为学生响起的,我们还要冷静看一看、想一想,掌声是为学生的什么表现响起的。

我听过一个语文教师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屏幕上自然是一轮圆月,一个男生在舞台一角时而仰首望月,时而作挥毫疾书状,另一个男生在舞台的另一角时而仰首望月,时而低头作思念状。这时音乐响起,一女生着一袭长裙,手持话筒从边幕处款款走来,口中唱着歌曲《明月几时有》,歌声很美。于是掌声响起,经久不息。教师颇为得意,听课老师很是佩服。我心里却实在不是滋味。这是语文课还是音乐会、舞台剧?学生会唱歌,能演戏自然是好事,但这毕竟是在语文课上。再说,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习不会的知识,这样展示学生本来就具有的才艺,能说是教学吗?而其他几十个学生来上语文课,就是来看演出吗?所以,这样的掌声尽管为学生响起,我也并不赞赏,因为它既不是教育,也不是教学,更不是语文。

记得我小时候读书,老师训斥最多的就是:上课不许讲话!家庭联络书上的缺点最多的也是“上课讲话”。不让学生讲话,自然不好。但现在不少教师似乎就喜欢上课热闹,恨不得将各种音响器乐都拉上课堂才好。教师闲不住,教室里静不下来,似乎成了常态。这应该不是什么好事。

细细想来,教师们喜欢热闹的背后,首先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就变着法子,让学生说,让学生跳,让学生开心;新课程强调活动,于是就将各种艺术形式搬进课堂,吹拉弹唱,声色电光,全套都上,以为这就是新课改了。另一个原因是教师的素养。学科素养不足,教育智慧不足,教学水平不高,不能通过学科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不能依靠教学智慧引领、点拨学生,就只能靠这些东西凑合,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再者是一些“专家”和“领导”的误导。“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宫中尚促织之戏,于是就有了促织的悲剧。


    关注 洛阳师院研究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