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江南之西津古韵

 

古色古香的石门,清晰可见的历代名人的题字,都呈现着历史的积淀,行走期间,仿佛穿越了一般。每条街道,每个青砖绿瓦的围墙,挂在房檐的红灯笼……每一处都透着古意盎然。...



因为时间宽松,从金山寺出来,我们直接打车去了西津渡。对西津渡我们知之甚少。当朋友推荐西津渡时,我急急忙忙的请教了百度,也算是有备而来吧。

感觉上西津渡并不大,一眼就能看透,而实际上走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这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街,纵横交错,我们分不清哪里可以看出唐宋明清。当天,游人很少,我们一直没有蹭着导游,两眼一抹黑的走走看看。

虽然看不懂什么,但古色古香的石门,清晰可见的历代名人的题字,都呈现着历史的积淀,行走期间,仿佛穿越了一般。每条街道,每个青砖绿瓦的围墙,挂在房檐的红灯笼……每一处都透着古意盎然。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西津渡”。历史上的西津渡口有很多名人停留过,像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王安石,宋代苏轼、陆游都在此赏景,并且留下很多著名诗作,据说历史上马可波罗也在次候船和登岸。

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船到瓜洲时,见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唐代著名诗人张祜也为金陵渡题咏:“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骑驴上金山”曾是一段风景,现在却成了典故。孩子和雕塑合个影,竟有了带着媳妇回娘家的喜感。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条古老的街道上有许多商家,但是却没有商业叫卖。你问,我答;你不问,我也不语,静静的等待宁静中的商机。依着孩子的兴趣买了两件玩具,商家并不热衷于讲价,一副爱买不买的架势。买吧!孩子喜欢。

救生会是我们看到的景点中唯一收费的一项,从大门往里望去,觉得景色一般,没有进去。谁知事后才知道:创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京口救生会”遗址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中国救捞文物,是中国救捞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它的精彩不在于景色,而是它的历史。因为无知,所以有了几年内无法弥补的遗憾。

经过一条长长的石板路,我们看到了一幢与整条街格格不入的小楼——“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高高的石阶上铁栅栏门紧锁,没有人,我们也进不去,想象不出里面的情景。但知道了这座建筑的前世今生,心情不再怡然。

西津渡的历史、古迹、民风及传统的商业气息,一切的一切都让人不自觉的喜欢。嗯,我开始慢慢喜欢上它了。

一眼看千年。


    关注 蓝调心情z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