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的根源

 

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

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地回应。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恼怒。此时,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们可能就会无动于衷:”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虽然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我们还心存疑虑。因此,我们的态度也就显得生硬。

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但无须责备自己。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这个阶段,我们乐于助人。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图文综合自网络


    关注 知不知上父母家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