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深度学习”到“精进”

 

知乎达人采铜的两本《深度学习的艺术》和《精进:如何成为很厉害的人》,讲述了如何进行深度学习,真正提升自己。...

点击上方“久久归一”可订阅哦!
今天一次说两本书《深度学习的艺术:知乎采铜自选集》和《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因为它们是同一个作者——知乎达人采铜、同一个方向——前者可以说是后者的一个部分。

我先读的《深度学习》,后读的《精进》。

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在做了一些努力后,比如读书、比如学习某方面的技能,我需要回头梳理思考,如同开始奔跑以后需要看看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我有过很多浅尝辄止,因为我想多去尝试和体验,来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和特长,毕竟这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而我的人生长度是有限的,于是只好努力扩大生命的宽度。

但渐渐的,我也发现了问题——那些我看过的、听过的好像都是蜻蜓点水、清风拂过,我只是知道好像是有这么一个事,但与人分享时无法开口,也不能用它来做什么具体的事情。知识并没有沉淀下来,没有转化成为生产力。所以当我看到《深度学习》这几个字时,觉得应该是我所需要的指导书。结果没有让我失望,采铜用“提问、解码、操练、融合”四个部分系统得介绍了如何深度学习,并配了举例,而我开始有意识的对照着审视自己,来查缺补漏。

再看到《精进》,一是冲着作者,二是冲着副标题以及标题下长长的补充说明。“一个很厉害的人”是个什么概念呢?

作者在序言里提到自己写这本书的原因:“我们总是在惯性中生活,在教导下学习,在成规中思考,在劝解中决定,并在无助的结果中自责。我们着实需要一种智识和能力,去观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发现和实践更多成长和成才的路径。可问题是,大多数时候,当我们对眼前的一切习以为常时,我们连这种“需要”都没有意识到”。所以,厉害就是这种能观察、反思、发现和实践的智识和能力。

这本书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介绍了如何精进。

下面我还是结合书摘做点补充。我把书摘不严格地分为了三部分:概念篇主要介绍一些名词和理论、理念;方法篇是一些具体练习方法;启发拓展篇是可以展开联想的和可以做补充了解的内容。

P.S.到发布前我点保存都提醒说有诱导成分,我筛查了半天才发现是《精进》题目后的一串介绍。

这两本书的信息如下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作者: 采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出版年: 2016-4-1

页数: 304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9990484



深度学习的艺术:知乎采铜自选集

知乎「盐」系列

作者采铜

类别 杂志 / 单行本

提供方:知乎

字数约 27,000 字

概念篇

所谓「深度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东西不只看它浮在表面的东西,而是往深入去挖掘,甚至看到别人所未见的东西。

书中四个部分:提问、解码、操练、融合,分别展示了「深度学习」的一个侧面,既相对独立又深度互联,综合起来可成一相对完整的体系。

更合理的模式应该是「建构主义」的模式,即学习者的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来,而是主动地建构而来,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在一个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一个丰富的情境中,去探索甚至撞击那些新接触到的知识,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交互之后,把这些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评论就是评论家将他观察的途径暴露出来。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及其关联。

所谓灵感,所谓潜意识的思考,并非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有赖于思考者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充足的、多元的思考材料,潜意识的作用是借助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把这些思考材料进行各种组合。可以说,你在灵感酝酿之前,所做的素材准备工作越是充分,那么获得创造性成果的概率就越大。C:在最近的一个关于持续写作的分享中,演讲人也提出,在你没努力之前,不要谈灵感。我深有同感,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等到最佳的时机出现,才能事半功倍。这么说当然有道理。但问题是,你可以容许自己等待多久来等一个好时机出现呢?要知道,所有的等待都是有成本的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C:这句话我很早以前就看到过,第一眼并没有明白,明白以后觉得很能鼓励我,就一直记在脑子里,也经常向别人提,尤其是在处理“我现在做XX还来得及吗”这样的问题时。

组织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在《行动科学》一书中写道,科学理论诞生于“维持其他变量恒定”的理想情境,而实际的问题则处于一个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相互依存又互相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某种独特性。事实上,当人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更依赖于隐性的知识和隐性的推理。行动科学的另一位大师唐纳德·舍恩认为,“三思而后行”并不一定正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是“行动先于思考”的,因为“人们的机智行动是高度技巧及复杂推理而形成的,而其中绝大多数又都是隐性的”,因此在行动之后反思,可能会反过来发展我们的认识。C:这一段是讲为什么复盘有用,复盘就是事后回顾我们所做所想的整个过程

一个人思考问题的周密程度是个人思维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拇指原则”(rule of thumb),它是指由经验形成的、只考虑少数因素的简单规则。

方法篇

具有适应型专长的人则可以「不断进化、扩充他们的核心能力,扩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来迎合需求和兴趣的增长」。

所谓学习,本身就要注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广度不够让人闭塞,深度不够让人只得皮毛。所以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尽量去找最经典、最优秀的作品,进行深度解码、模仿参研

所谓经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长半衰期的作品。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他这样定义经典作品:“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如何才能掌握解码的方法:

一、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

二、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某一句话,我们可以用「延展」的思路来想,去假设,如果我们把它放在另一个情景中,另一个问题之下,是否仍然适用,仍然精辟有理。

三、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操练:把知识当成一种技能来学习

一、写作式操练

二、游戏式操练

三、设计式操练 所谓设计式的操练就是调用已有的知识,去通过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C:这就是learn by doing。写读书笔记也是我的操练。

融合:

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应该能抓住一切机会,在其所学的知识之间创造关联。将原本独立或者疏远的知识加以融合,从融合效果上看,有迁移、印证和互补三类。

一、迁移:

而在实践领域则相反,人们更容易以融会贯通的方式看待问题。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是《黑客与画家》的作者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nham)。这位著名的黑客兼创业导师在书中,对编程和绘画这两种创造性活动的相似性进行了完美的论述,少时学画的经验迁移到了他学习编程的过程中,使他对编程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1.画家学画的方法是动手去画,而黑客学习编程的方法也是在实践中学习。2.画家学画必须要临摹,从大师的作品中进行学习;黑客则是通过观看优秀的程序来学习;3.一幅画是逐步完成的,编程语言的首要特点是允许动态扩展,所以编程中,过早优化是一件危险的事。C:这个例子挺好,尤其最后一条本身也是一条好经验。

二、印证:帮助人探索规律。

在《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中,赖声川先生回忆了自己找到《如梦之梦》创作灵感的经历。这个经历实际上是一连串看似无关的事件的连点成线:C:把这个例子摘出来的原因是——我2013年在上海看过这部史诗级的话剧。

三、互补 互补式的知识融合,是指我们可以对同一个议题,找到完全不同视角下的论述,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对这一议题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将知识进行融合的关键,是能够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在表面上不相干的知识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潜在的相似性、互补性和启发性,找到知识与知识间隐含的联系。

我推崇当代思想家苏珊·桑塔格的生活方式,她说她会思考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情。C:最近听持续写作的分享时,有听众说素材不够,分享人Scalers说那是因为事做少了。每天我们都会接触不少人、物、事,每一样想起来都是可以延展的话题。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这个法则暗含着两层含义: 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长半衰期事件: ● 积累可信的知识 ● 训练实践技能 ●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 提升审美品味 ●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 保持和促进健康 ●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 获得高峰体验

当然,它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杜绝短半衰期的事,毕竟人还是需要当下的快乐和即兴的满足,只不过,它不应是我们生活的重心。

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其实很简单,就是: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先不妨试试这三步: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为此(提早防备人生困局的发生),我初步归纳了四个典型的有关人生选择的隐含假设:

第一个典型的隐含假设是“赛道假设”。C:就是人生就像跑步比赛、起跑线之类的比喻。

第二个隐含假设是“低关联假设”。C:这一点上,我是走了另一个极端——高关联假设,就总会觉得现在做的会强烈的影响将来的某个方面,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事无巨细都不敢舍。

第三个隐含假设是心理学中讲的“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growth mindset),

第四个隐含假设是“零和博弈”。

下面是我总结的三种更加灵活的思维框架,也许能对正寻找新方向的人有所帮助。 第一个框架是“目标悬置”。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

所以对待批评的合理态度是,把批评作为一种“信息”而不是一种“评价”来看待。

所以,如果我们能选择好合适的中断点,中断就并不可怕,切换的损失也可以降到最低,如果说多任务工作有什么技巧的话,那么就是“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C:这是我擅长的,也是我进行多线程任务的窍门,现在有了理论依据更能好好运用了。

正如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所说:“写一篇好散文要经过三个台阶,一个是音乐的,这时它被构思;一个是建筑的,这时它被搭建起来;最后一个是纺织的,这时它被织成。”

(知识的内化)需要我们对行动进行细致的反思,把那些原本并非用语言承载的知识,用语言归纳和总结出来。而这些知识一旦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容易被重复使用和迁移到其他应用场景中。……除了上面的这些问题示范之外,在行动中反思,最好还要注意三个关键点: 保证及时性(做完后马上开始反思)、梳理“反应链”(整个事情发展过程和背后的动因等)、关注意外现象

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入的了解,找到那个正好的“点”,可以映射出最多的内涵,那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探索简化思维之道:1) 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2)给予深入了解的“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进一个“小容器”中3)基于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追求简洁就像一个开放的拼图游戏,首先你得搞清楚自己手中有哪几块拼板,你还要构想出未来这幅图可能的图案,然后你要从周围或者远处的拼板中作出选择,挑选出那些既能与你原有拼板相连接又符合你的构想的拼板。当这些新的拼板与旧拼板结合在一起并逐渐构成一个更完整的图案时,你的世界不仅没有更复杂,反而更简单、清晰了,我想,这就是简洁的寓意吧。C:这个比喻真形象

到底应该怎样努力,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怎样有效地启动、维持和优化对一件事情的投入。C: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 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C:木桶理论更适合团队,若要比喻,个人就是木桶的一块板,而不是用来装水的整个桶,你短你就被换走甚至所在团队整个被换走。你是长板,则每家装水的桶都想要用你来替换短板。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努力的第一个秘诀在于“舍弃”。

所谓杠铃策略,就是同时采取两种极端行动,一方面,也就是在大多数投入中,采用能够抗拒负面“黑天鹅”风险的强韧结构,也就是专注在一个既定的领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拿出较小的一部分时间,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

据悉,世界三大在线课程学院Coursera、Udacity、edX,学生的课程完成率(即最终完成课程并获得证书的人数占报名人数的比例)只有5%—10%。C:另外两个在线课程学院还没接触过呢。比例低,说明坚持下来的人少。

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联结中,一步步地构筑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你个人独一无二的智识。 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认同,做出独立的选择,甚至去做一些酷的事情。C:这是作者的寄语,给读者的建议。

启发与拓展篇

一个具有本质安全性的产品,即便是像核反应堆这类看上去比较危险的东西,也可能被设计得接近于绝对的安全。这个概念对我非常有冲击力,就像上面所说的,我的心理学背景让我只关注于事故背后人的因素,却不曾想到另外一种可能,通过某种更有价值的设计,连让人犯错的机会都没有,这是一件多么有魅力的事情!C:前几天野生动物园里的老虎咬死不顾规定中途下车的游客的事件,让我想到这个问题。

在过去的概念中,受专业视角的局限,致力于通过减少「人误」的几率来提升安全的思想,只是一种在「量」上进行改进的设计,而「本质安全性」的思想却是一种从「质」上进行根本性改变的设计。那么如果类推开来,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种「本质娱乐性」,一种「本质信任度」,一种「本质健康法」,一种「本质智慧术」,一种「本质和平」?C:这是作者做的一个思考的范例,但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联想。

这实际上点出了问题导向学习的另一个益处,就是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

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否善于对信息材料进行解码决定了我们对知识掌握的效果。教育心理学新近的观点认为,对某一事物的知识掌握,应区分了解(knowledge about)和知晓(knowledge of) 两个层次。

拓展阅读:2010年,37岁的苏克成为哈佛法学院首位获得终身教职的亚裔女性。《我想看到的世界》(A Light Inside)就是她回忆自己成长经历的自传。

在自传性质的《写作这回事》一书中,斯蒂芬·金反复强调简洁的必要性,

被誉为英语写作圣经的《风格的要素》一书就极力推崇简洁的表达。

盖洛普公司的唐纳德·克利夫顿(Donald Clifton)提出的“优势识别器”(Strengths Finder)是其中的代表。克利夫顿通过对大样本人群的多年研究,归纳出人可能具有的34种优势,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自我管理》。在这篇文章中,他介绍了一个自己亲自实践了20年的方法,叫“反馈分析法”。

英雄,来扫一下嘛


    关注 久久归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