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  9.22】 新天方夜谭(五十一)留学深造谋发展,信仰栽培宜当先

 

《古兰经》:“难道他们没有在大地上旅行,因而观察前人的结局是怎样的吗?前人比他们的势力更大,成绩更多;但前人所获得的,对于自己并没有裨益。”(40:82)...



音频


《古兰经》:“难道他们没有在大地上旅行,因而观察前人的结局是怎样的吗?前人比他们的势力更大,成绩更多;但前人所获得的,对于自己并没有裨益。”(40:82)

改革开放以来,国门打开,许多青年学子远赴国外,负笈求学。去伊斯兰国家留学深造成了穆斯林青年学生的向往和追求,先是巴基斯坦和阿拉伯诸国,接着是马来西亚、伊朗和土耳其。从伊斯兰学校、宗教学科,到综合大学的科技、人文学科。其中,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盛名远播,吸引了不少中国留学生。近年来,马来西亚大学,简称马大,来这里留学的中国学生也日益增多,上海的马品夫妇就在该校深造。

马品夫妇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二人虽从上海南下马来,但他们并不是上海本地青年。马品来自云南,妻子来自宁夏。二人同读华东师范大学,读书期间,于周六常来寺里参加大学生学习活动,是学习班的骨干。主的恩典,二人不仅信仰学习日益长进,同时也收获了一份爱情,结为夫妻。在上海工作一段时间后,双双来到马来继续学业。现在,马品在马大攻读博士,妻子则在硕士毕业后应聘了一家公司,开始了幸福的异国生活。

前年去马来旅行,受到他们夫妇的热情款待,由衷的为他们高兴。席间,马品说起了马大,说起了马大的中国留学生,他和几位同学在以往学习班的基础上将学习班办得越来越规范。“你知道吗?马大的学习班也是周六下午,和上海的一样。”“呵呵,这么巧!”“不仅时间,我将原来上海学习班的学习方式也搬来了,先学字母、学礼拜和读《古兰经》,接着再讲座、问答互动。”

于是,在一个周六的下午,阿訇应邀来到了学习班。虽然按照马品之说,学习班模式是照搬上海,但因为开办在马大校园内,在校方的关心、支持下,学习环境和条件是上海难以企及的,当然,他们还有一个品学兼优的马正斌老师。马老师近年来将陈克礼阿訇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教育思想在有关的国际伊斯兰学术会议进行了介绍,引起了伊斯兰世界的广泛重视。

正斌兄和马品兄弟正在筹划一个留学生帮扶基金,以支持、资助品学兼优的留学生完成研究生学业。

华裔穆斯林在海外的历史由来已久,无论早期下南洋的,还是漂泊到台湾、香港,及至更远的国家和地区,华裔穆斯林的信仰传承都相当艰难和惨痛。1661年,郑成功攻下由荷兰统治的台湾,随同的士兵中有不少穆斯林,大部分来自泉州,约有六百多户,定居于鹿港,并于1725年兴建台湾首座清真寺。后来,教门失传,该清真寺竟然演变为祭祀郭子仪的鹿港保安宫,不仅令人扼腕痛惜。

1949年进入港台地区的穆斯林,如今也危机四伏。曾在美国讲学的蒋敬老师,曾想组织在美华人穆斯林抱团取暖,响应者寥寥,计划胎死腹中。因此留学和定居于海外的中国穆斯林,当向其他穆斯林族群学习如何在异国他乡将信仰传承给后人的精神和经验,特别是在非伊斯兰学校的留学生,应建设信仰和团队,重视家庭和传承。

三十多年来,我国穆斯林留学生的人数规模已相当可观,至今留学势头依然不减。归国的留学生除极少数进入体制内的大学任教、任职外,绝大部分进入广州和义乌,从事中阿商贸交易。其中,不乏一些经商不忘初衷的念经人,生意有成不忘资助和支持教门的各项事业,奉献与成绩不言自明。

毋庸讳言,由于留学生的生源学历相对偏低,加上穆斯林国家的高等教育相对落后,这一低一后,致使我们的“海归”不能进入主流,未能以其所学与西方“海归”在各领域进行竞争,莫说科技领域,即便在商贸市场,我们也只占有限的份额。

未来的留学,应当关注高素质生源、发达国家重点大学、多学科方向,应当利用国际化教育市场,培养各领域穆斯林精英人才。非如是,不足以兴教益国。



上期回顾:【新天方夜谭  9.21】(五十)兄弟阋墙,教国两伤


    关注 大白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