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页的序言你见过?-读《阅读的力量》

 

有的时候,光读序言也不亏呐...



找了很久斋藤孝的《读书力》未果,却发现以《阅读的力量》为标题出版了,让我对自己的死脑筋有了新的认识。可以算是目前遇到劝人读书,讨论读书目的,分享读书方法最综合且平均的一本了。

最大特色是有两个序言

先是推荐者序,隆重介绍了作者序并把其精妙之处铺陈开来。等翻到作者序时,完全没有陌生的感觉了。

作者序长达52页,也是目前读过最长的序了,无法跳过的,占小半本书呢!一反我对序言废话偏多的认知,这完全应该当做正文内容的精准概要,以及背景知识介绍来看。写作思路清晰,是我对斋藤孝的一大印象。

两个序言读完,翻开正文,有一气呵成、毫不脱节的爽快感,这个序有必要给满分。

读书力的强弱有标准

如果我们说一个人会读书,一般也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他能读懂?他能活用?还是他读得很快?比较难以量化。

但作者给出了一个标准供参考:100本文库本(一般以文学为主)以及50本新书(知识类为主书籍),读完就说明一个人的读书力比较强。

虽然不能一概地划上一条线来区分,但也有理性的考虑在其中。这两个数字,要达成,需要费点时间和精力才能达成,但又不像1000本这样遥不可攀,在强调需要付出的努力同时,也给了读者一定的希望。

你不妨算一算,这些书,按你自己每个月的阅读量,需要多久才能完成?

日本小学生读书多的真相

还记得前阵子日本小学生机场集体读书刷爆社交圈的事儿吗?感叹过后是不是依然刷着手机?其实也不必太难受。

据这本书中的介绍(日文原版成书较早,数据会有滞后,但国情变化并不会太快,仍然值得一看)

  1. 小学生读的大多是儿童读物,连环画、绘本等也会被统计在内
  2. 到了初高中后,由于课业和应试压力,阅读量也呈现骤减趋势
是不是和我们国内的教育现状也没有太大差别?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应试。如果我们想改变我国未来的小学生阅读量,那最快的办法,就是自己开始阅读。不能强求一个自己不爱读书的家庭里,一定能走出一个爱读书的小孩,这是对教育责任的推卸。这让我想起在书店中会遇到两种不同的家长,一种是给小孩买一堆绘本、儿童读物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另一种是自己挑上几本喜欢的书,然后问小孩你挑中了哪些书,哪几本又是你最想看的。我很好奇哪种小孩子会更喜欢阅读一些。

有老司机带路的阅读是幸福的

当然,我也认为阅读,更多时候应该是一件孤独的事情,是和自己相处。但就像一个人开车上路一样,初期最好有师傅教导一下。这个时期养成的驾驶习惯,很可能会伴随一生。

如果有一个靠谱的阅读老司机,能在人走向成人化阅读的道路上指点一二,想必是非常幸福的。毕竟阅读是一个非自然后天习得的行动,而我们在小学基本识字教育后,基本上阅读也就停留在“大概就是这么一字一句读一遍这回事儿”这种模糊的阶段。

大学里也没有正经教授和研究阅读学这一个分支吧。

所以我们的阅读,容易陷入一些简单的流行文字的阅读循环中,难以更往前一步。

要用下巴颏费劲读的书

作者把书按难易程度分成了乳牙期、换牙期和用下巴颏来读这几种程度。成年人的阅读,应该朝培养用下巴颏来读书的力量,这种阅读费力,但带来的收获非常巨大。关于这一点,他之后又出版了一本《经典的魅力》来进行详述,以后我再安利给大家。

如果再阅读习惯养成的初期,有个老司机能做出必要的指引,很可能会事半功倍。但如果没有这个幸运,虽会绕些远路,但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展,终会接触到那些给自己带来重要影响的书籍。所以,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啃些费力的书,来锻炼自己的读书力,不晚的。

以读书目的为轴线铺开

作者也是有受到修养主义的影响,他对读书是自我修养(building)重要过程的认识挺系统的。全书也是按照

塑造自我

锤炼自我

扩展自我

这样的结构来进行论述。也可以按目的-方法-应用这样的角度来观察全书,有些文字他自己也承认略有激动和夸张,但这种地方,正是显示其对阅读爱之深切,以及对当代阅读的缺失痛心疾首的表现。

阅读存于历史这么久仍没有消亡,只是其载体可能会变化,切莫再以“微信改变我们的阅读”这样的话来给每天的“刷刷刷”正名了。等读过100本书后再来讨论,会更有价值。

这书看来我也会买下一本,时不时回来斋藤老司机聊聊。

关注阅读带来的变化

没准你也会因此拿起一本书

公众号:dutooshao


    关注 书读得太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