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书斋与语境 ——趣谈我的书斋生活

 

涵芬斋闲谈系列...

书斋与语境
——趣谈我的书斋生活
张斌/文
黄健秦博士嘱余写一篇关于当代文人语境的文章,一直不知从何谈起。黄博士是研究语言学的,在语言学方面有很大的造诣。而细数自己的学习经历,寥寥数句,非常简短,没有一丝专业基础,要笼汇语境的材料确实有点犯难。在与黄博士的闲聊中,让我发现了周边的许多事物,都可以是自己选取的对象。专业的文章无从下手,而身边的经历也许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



八年前,我用自己的一套住宅房,改造成了属于自己的书法工作室,恩师陆家衡先生为工作室取名“涵芬斋”,涵乃包容,芬乃德行。从这开始,我有了自己尽情挥洒书法的一片空间,从2米的桌子,变成4米的桌子,再变成现在6米的大画案。许多王铎、傅山、徐渭风格的大草作品,都在工作室创作完成,这逐渐成为了我的创作空间。家里的书籍放不下了,工作室也成为了自己的一个阅读空间,创作累了,一杯茶,一本书,可以放松一下自己心。



时间长了,往来朋友多了,来工作室喝茶聊天的朋友也多了。起先,闲聊关于书法的内容,关于收藏的内容,关于沉香的内容……零零总总,闲聊的东西多了,大家的兴趣点就多了,各类朋友也会纷至沓来。我的书斋,也在逐渐转变初始功能。由一开始的纯粹艺术空间,成为了朋友间欢聚的场所。欢聚间所形成的这种语言环境,我想这应该是一种书斋语境吧。而且这种语境的形成是先有书斋,再有语境。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缺一不可。



如今,在自己的周边,也有许多朋友创立了工作室、读书会,有的还建立了书院。创立的初衷也许各有不同,但是,当经济与文化相衔接时,社会的稳定程度会更高,社会会更加和谐,同样,人的精神追求也许会随着语境生活的改变而改变。天天堆长城、时时点鼠标的常态,似乎在随着大众对文化的趋同而改变。北京的凤凰画馆,一直在录制《磊落说》这样的闲谈性专题,背景是画馆,有竹、有茶……,配合其上镜的还有文人的书包、帖架……,其它书斋、书院所创立的衍生品也在不断走进我们的生活,茶叶、器皿、烟酒……,都可以成为一种文化的品牌。我认为语境应该是随意的,是一种散淡,有时创意转瞬即逝,有时一切也都会是浮云。



在北京读研期间,抽空我会经常拜访在京的一些名师。除了汲取各类知识之外,我还特别留意他们的书斋或工作室。地方有大有小,但都很朴实,他们以实用为第一要务。身在期间犹如进了一个万花筒,各类书籍、器物、作品等琳琅满目。许多老师一坐就是一天,他们经常说的就是:宅在家多舒服啊。石开先生还自刻一枚“闭门不出老宅男”的闲章来应景。有人要字画,涂鸦几笔,有人约稿,构思几日,白天一壶茶,晚上二两酒。多下的时间,就是朋友间的交流。交流可以和风细雨,也可以面红耳赤,艺术观点间的碰撞,艺术思想间的暗合,都可以在书斋的语境中激发。这些也许不在是技术层次的修为,而是传统文化艺术“技进乎道”的升华。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不问政治,潜心学术。取斋号饮冰室,在2015年匡时“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专场拍卖系列中,在众多档案资料中,发现了许多他与朋友间闲谈所建立的学说,这不可谓是书斋生活的一大贡献。

……



书斋与语境,相辅相成,共融共生,今后也许会成为大家追求平常心是道的坐标。



本文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关注 涵芬艺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