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头条:重阳登高知多少?

 

张雄艺术网讯2016年10月9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登...







张雄艺术网讯


2016年10月9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登高望远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的由来与传统

上古时期,秋季登高和春季渡河一样,有着祓禊的含义,即祓除浊恶,净化身心。登高作为重阳习俗,始于汉代,成于魏晋。到唐代重阳登高已广为流行,在唐代,一些著名诗人都以诗篇记载了重阳节的活动。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杜甫《九日》诗中也写道:“去年登高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等。在宋代,登高之风依然风行。《东京梦华录》载:“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在南宋,据《武林旧事》载,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清代,皇宫御花园内设有供皇帝重阳登高的假山。现今,重阳登高在很多地方依旧流行,已成为一种休闲健身的方式。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有关其由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是登高避灾,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登高“辞青”。

登高避灾源于汉代,有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故事。桓景是东汉汝南(在今河南省平舆北)人,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久而久之,登高便宴变成了一个美好、风雅的习俗。

登高也可能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大山中生长的各种植物、隐栖的飞禽走兽以及潺潺溪流,使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温干旱,山间密林可避高温炙烤;洪水袭来,攀上高山可躲灭顶之灾。此外,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因此,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持此观点的人还将“崇”字本身作为旁证:崇,形声字,从山,宗声。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对山岳而言,因为“山”即高山,“宗”为神圣。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蕴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重阳登高——书画界一大题材

作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题材。从古至今,多少诗人留下了吟唱登高的诗作,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杜甫所作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而画家也常常以重阳登高为题材绘制作品。著名山水画家张大千的《重阳登高图》和《大屋山登高》便是以登高为题材的画作。


张大千《大屋山登高》 183×945cm

《大屋山登高》是张大千先生于1963年所作,描绘了大屋山耸立在云雾中的自然景象。此图是张大千先生为其红粉知己李秋君的胞弟李祖莱所作。作此画时,张大千先生虽已六十五高龄,但依旧体力甚健,游兴极高。是年四月张大千亲自东来,在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地举行画展,同时在香港跟他的长女心瑞见面。所有展览的大小事宜,全都是由祖莱夫妇负责筹办打理;心瑞自四川来港之行,也是祖莱代为接待招呼。张大千各地展览极为成功,又和爱女骨肉亲人相见,心情愉快,故有此精心之作,留赠祖莱夫妇以志谢忱。而当时张大千先生身居巴西卜居,思念家乡之情溢于言表,于是带着思乡之情开始了创作。大屋山是距离张大千巴西寓所摩诘八德园二十里的一个小镇,虽以大屋山为题,但将其画成了中国式山水丘壑。同时作品为张大千绘赠宗人张圣和的画作,以纪念重阳节登高大屋山的游历。画家落下款识:十载南荒鬓发霜,犹攀绝斗身强。莫言此土非吾土,更觅何乡老是乡。系臂萸囊辟宁恶,拊心雁序不成行。(时家三兄有自蜀来巴西消息)故人好事情偏厚,自曩蒸糕送草堂。是日宗人圣和送蒸糕。九日大屋山登高,越岁癸卯二月为此图,因书其上。爰。

图中题词所提及的三哥丽诚,曾数度有意自家乡四川来访大千,却因故迄未成行。大千心有所感,遂以年前重九登高之事作成此图,诗中有"系臂萸囊宁辟恶,拊心雁序不成行",即系对兄弟未能相见表示憾意。


张大千《重阳登高图》


张大千先生另一幅登高画作《重阳登高图》,纵84厘米,横37厘米,纸本,设色水墨画,构图严谨,视野开阔,笔墨华滋,气势磅礴。图中左侧山头有一位古装老人,正站立于一巨大盘石之上,登高望远,似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而画面右侧,危崖直入云际。两山之间,是金碧辉煌的楼台、庙宇,掩映于古树长松之下。置身其间,顿觉天高地广,宇宙浩瀚,万千风物尽收眼底,表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重阳登高画面。

在此幅《重阳登高图》中,张大千先生表达的是登高望远,怀念亲友的情感。这在题诗和落款中有明确的记述。其诗云:“书来为说济南事,苦忆关家兄弟贤,正是鹊华好秋色,明湖听曲更何年?”题诗中的“关家兄弟”,是指关友声、关松坪兄弟。据考,关友声(1906—1970),原名关际颐,字友声,号嘤园主人,济南市泺口镇人。出身于盐商世家,家中收藏甚丰,博学强记,琴棋书画诗词无所不工,被誉为诗书画三绝。抗战前在济南,与兄关松坪共同主持齐鲁画社。1935年,张大千携弟子何海霞到济南,在关氏嘤园住一月有余。是时画家在友人陪同下,游山玩水,谈诗论画,听曲品茗,交游甚欢。落款为:“癸未重阳,伯璞仁兄书来属画,兼及乱离,济南关友声兄弟同游事,画成拈二十八字求正,大千张爰,时在皋兰客次。”落款中的“伯璞仁兄”,即著名画家和收藏家徐伯璞(1902—2003),山东肥城人,原为山东省督学,时在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1935年,曾在济南陪大千先生谈诗论画,游湖听曲,故而和大千相交和相知。此“皋兰”为甘肃省皋兰县。1943年,大千先生在敦煌临摹壁画,结束后拟到兰州展览,途中接徐氏索画书信,言及济南游玩之事。是时正是重阳佳节,勾起了画家对故友的思念,大千先生一时兴起,故在皋兰创作了此图。右上钤“两到黄山绝顶人”长方白文印,下钤“张爰之印”、“大千大利”白文印、“蜀为客”朱文印。

在《重阳登高图》中,张大千先生以宇宙之大、莫过我心的气魄,成功地表现出关陇山水的雄伟挺拔及石骨坚凝的特质,表现了画家在重阳佳节时登高望远和怀念友人,并有浓厚的生活情趣。画面上山峰巍峨,重峦叠嶂,庙宇庄严,风景独特。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友。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通过吟作诗词来表达心中的那一份情怀,画家则借用画笔抒发胸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体现了重阳登高的独特意义。




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


    关注 张雄艺术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