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作|给听友写信第2封:我们真了解我们的城市呢

 

愿我们在这座城市不仅有赚钱的能力还有更多爱的能力...

听友们:你们好!今日天晴,鸟鸣,音乐中给你们写这封信。

早上来不及照看下自己的起床气,就急急忙忙吃好早饭,还没来得及坐一会,听听音乐看看书,就冲出门去。赶地铁,如果开车可能要更早一点,才能不堵车。

一路上,看看时间可能会晚,于是地铁换乘,上下楼道更加急匆匆了。开车?那更是容易急切烦躁,恨不得赶紧冲到上班的地方。特别理解路怒症,又特别害怕,因为这种情绪病终究容易出问题啊。一天的忙碌,疲惫的靠在车厢边上,拿出一本书,却怎么也看不进去,看看身边一个个漠然脸,或者窗外的树和行人。

忽然,发觉自己一直忙忙碌碌,却忘却了最喜欢的音乐,旅行还有很好美好的事。

1 我们了解这座城市么

生活在这座城市很多年,以为自己很了解,其实却常常是陌生的,这个城市有很多新开的场馆,有很多艺术展和戏剧,还有很多讲座,读书会,运动,公益活动等等。去过一些,大多数却并没有尝试过。

有时就想我们真的了解我们所在的这座城市么?还是只了解自己的同事,还有每天上下班路上的风景呢,有没有真正的走进这座城市?

记得自己小时候从一个西部小城来到这里,第一印象是霓虹灯,大广告,看着就魔幻,因为走不近。第二印象是这里的冰淇淋真好吃,恩,上海人喜欢吃喜欢生活。

如今,在这座城市居住了20多年,还有很多真正的上海本地朋友,我们真正的了解这座城市么?2 听见,我们这座城市的声音

为什么会想到把听见山川定位为聆听和探索城市?是想着能够更深的走进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不仅可以追寻诗和远方,更可以把自己居住的城市化成远方去探寻,探寻它的道路,它的故事,它曾经的历史风云,鲜活的人。

不是只有远方才有故事,家园也有。记得上海有一个摄影家,曾经多年如一日的拍摄从家到工作地的照片,这是苏州河边的一段路,并不高大上,甚至还有点土,在他拍摄的那些年里,有黑白的河流,有民工生活还有居民的日常生活。他看到听到了这座城市的时间。

城市的根本还在人,关注城市,并非不关心人,恰恰是回归到人的本身来。

了解深处的环境,从时间空间和听觉视觉等了解这座城市,其实就是了解我们和城市的关系,了解我们的生命。

我们可以听见这座城市的声音,清晨的鸟鸣,菜场的叫卖声,地铁上报站声,还有路边行道树的树叶声。又或者是商场里播音员的声音,电影里精彩的背景音乐。还有我们自己大声的唱歌……太多声音混杂成了城市的声音。

听见城市的声音时,也许可以回过头来听听我们自己的声音。从这些场景中找到自己,我究竟更热爱鸟鸣,公园吊嗓子,和校园里的读书声,还是饭桌上敬酒,包房里唱歌的声音。或者我都不喜欢,就是在桌前听音乐?

甚至,尝试一种特别的静谧,在深夜,人们都睡了,鸟儿也没有声音。偶尔有远处的两声狗叫,更多的是一种沉默。可是这沉默中却反而让我好像听到了外面的声音,是虫儿出动,或者小区的流浪猫?或者草儿在喃喃自语,夜色中,他们正好可以说悄悄话。

探索这座城市,其实是探索我们自己吧,通过行走城市,走访各种街道,人物,还有听各种抵达城市的课程,我们似乎也更能懂得自己。

走到古老的园林里,听一曲昆曲,似乎整个人和那参天古树一起,摇曳着飞了起来。古老的故事关于真情,艺术还有冲破禁锢。我们呢,在现在这个时代的禁锢中,是不是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是随波逐流,看似努力心却空洞。

书中有云,阅读音乐是摆脱欲望束缚的良药,那么行走也是其中的一种吧,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真实的世界的样子。而不是格子间里的紧张忙碌,和宅家看的电视剧场景。

走走老街道,摸一下老房子,里面的人曾经是海外求学归来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也有艺术家,新闻人,他们的气息和精神通过老房子传递过来。老而不朽的房子本身也充满着魔力,让我们知道他们的命运和我们的命运关照。

探秘,探索秘境,不一定是从未去过的地方,可能是去过却不可知的地方。上海的公园,图书馆,博物馆,我们大多去过一些,但真正并不了解那些树木花草,展览里面的故事。请艺术老师带领我们走进城市艺术殿堂,这是一种抵达的幸福。

再来,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风景,还有城市里的人,我们可以用行走,阅读,还有听讲文化课的方式。还可以像我现在这样,用笔记录用照片记录。

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记录这两个字,不是创作是记录,因为我理解,我们写作的内容,其实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给我们的灵感,并非我们自身的创作。

但是,记录还是需要主观思考的,具有创作的意味,所以还是用城市创作的说法,可以更多的花时间去主动走进和思考。

城市创作,又和其他创作有什么不同呢?

创作主题和形式有很多种,可以写生活,职业,学习,或者仅仅是关于写作本身都可以。关照自身和世界的关系。

城市创作,就是更过关照人和城市的关系,我们的居住,旅行,生活,烦恼,各种。这种关系,可以建立与现实生活更紧密的联系,而不仅仅是那种虚空的梦幻世界。

3 我们正在了解自己城市的路上

是的,无论如何,我们就想好像天气暖了的时候,万物复苏时的生命,在经过各种物质的追逐时,特别向往能够更多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

我们行走世界,我们安置自己生活的家园,我们收集各种可以去的新鲜地方……什么地方来了作家座谈,什么地方开了新的购物中心,新的书店,还有新的演艺中心都清清楚楚。罗列单子,随时准备出发。

可是去的多了,忽然发现,会失望,也会随波逐流,然后呢,就开始选择沉静下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爱阅读的,读书会百日阅读,爱写作的写作课听作家讲座,爱诗歌的朗读还有写作群,创业中的各种创客活动,爱自我管理的那就干脆自我管理训练营……至于城市探秘,其实绝对不止听见山川在做,还有很多行走城市的小团队。

我们渴望参与到这座城市的建设中,不止物质还有精神。学习还有创造。

最终,我们归于自己的内心,和这座城市的任何连接,还是来自我们自身。思考终极关怀,还是当下行动,喜欢社交学习,还是安静阅读,看见城市小人物,还是大规划,历史地理建筑各种,无不是城市和人的关系。

我最喜欢的,是去菜市场感受那份烟火气,据说在不同的城市逛逛集市,都可以有意外的收获。

我们最需要的寻找一种通往城市的路径,这路径更多属于自己。可以结伴同行,也可以独自上路。独立思考,又灵感激发。

所以,当我们结伴时,可以一起出发探秘,访问,当我们独立时,可以沉静写作和阅读。4 我们自己就映照着这座城

是的,我们的言行举止和性格就映照着这座城市。

上海话,欢快爽朗,有古吴方言的遗留,又有外来语,洋泾浜,这是城市过往历史的见证,洋派,移民,市民生活的见证。精明但不世故,理性却也有情趣。从一个城市的方言就可以听出来。

上海人好学,好奋斗,但缺少原创精神,更愿意理性的做一件事。七十二家房客,弄堂故事,还有世博会,环贸大厦,上海文化广场等各种背景,如胶片一样映照我们,我们的内心骄傲又惶恐,最先进的生活方式,惶恐我们内心还是会有一种竞争压力,不能真正放松下来。

我们自己,不能像成都人那样懂得惬意生活,北京人那样文化原创行走仕途,像广东人那样敢于革新,湖南人那样豁得出。

我们只能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特色,看似唯唯诺诺又很精明,其实很坚定也很愿意遵守契约精神,愿意分享。我们不是不讲人情,恰恰因为看中人情,才把契约精神看的更重,为了不伤感情。

上海弄堂有感情也八卦,但是到了新房子,就少了很多浓情,不过,街头还是有很多小超市便利店,小区的锻炼地,还是喜欢聊聊天关心下彼此的。

上海再大,还是喜欢小便利店,小菜场,小马路。

上海的书店再新再大,也还是喜欢去那些小小的独立书店,安安心心只看书不看风景。

我们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和这座城市分不开了,所以看这座城市就是看我们自己。

唠唠叨叨那么多,关于城市,听友们,你们有什么想要说的,可以随时写信给我,加微信w492967563,邮箱492967564@qq.com。

我们穿越城市的两头来牵手吧。

愿我们

在这座城市不仅有赚钱的能力

还有更多爱的能力

听见山川  王小马

2016年10月16日本文原创,图片为网络精选

听见山川》聆听和探索的力量
城市探秘|访问|文化课|创作|影像

主编微信W492967563
邮箱492967563@qq.com


    关注 听见山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