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这些地名就算不认得,也改不得!!!

 

您有一份周末扫盲大礼包,请注意查收!...

登~登~登~
又到了周六调查反馈时间!!!
上周的问卷调查内容,
过完忙碌的一周
你还记得吗?
吼吼,一起来回忆下:
那些一念就错的中国地名
感谢大家周末的时光,
还不忘戳一下我们的调查问卷,
热腾腾的调查结果,
即刻奉上。
在看详细结果之前,锋标君先将参与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为大家奉上:

参加此次问卷调查的男女性别分别占总数的77.08%、22.92%;

年龄多分布于30岁以下,占总数的83.84%;

学历集中于本硕,占总数的90.62%。
那些地名,真的很难读
这10个地名的认读率并不高,所以我们再来复习一遍(偷笑脸):

歙(shè)县、嵊(shèng)州、鄄(juàn)城、砀(dàng)山、邛(qióng)崃、猇(xiāo)亭、甪(lù)直、百(bó)色、铅(yán)山、蚌(bèng)埠

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众多读者中,仅有1人能够将上述10个地名读对8个以上,多数人能读对2-4个,具体比例如下图所示:

看到这个结果,本宝宝就放心了
我国《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字8105个,分为三级。

一级字表为常用字集,收字3500个,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使用度仅次于一级字。

三级字表收字1605个,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信息化时代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三级字使用频率低于一二级字,我们终于找到不认识这些地名的理由了。
读错了的地名,改不得


部分地名有其独有的读音,比如秘鲁,很多人读作[mì lǔ](应为 [bì lǔ])

那些多数人常读错的某些地名,是否可以考虑更改读法呢?

参与调查的76.04%的宝宝们认为,就算某些地名我们容易读错,但这些地名改不得!!!



为什么咧?因为要尊重历史传统和当地人的读法。

以“六安”为例。

从历史角度来讲,“六”是皋陶后裔的封地,《史记•夏本记》记载,帝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这便是古六国的雏形。这里的“六”,不是数字上的6,而是指“六”这个地方。

“六”在古汉语中,通假“陆”字,原意为“四周略高的陆地”,这也符合古六国的丘陵地貌特征,这个读音在《康熙字典》已有注释。

到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封“六地平安,永不反叛”而设六安国,这里的“六地”,也是指“六(lù)”这个地方,而不是指“6个地方”,因此,按照“据义定音”的原则,六安的“六”应当读“lù”音。
改名之争,谁与争锋


“徽州”能否改名为“黄山”?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此前也做了专门探讨:黄山、徽州开撕,复名之争你看好谁?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来看:

  • 5.21%:可取,促进当地旅游发展
  • 65.63%:不可取,割断了“徽州”的历史文化
  • 29.17%:利弊兼有,无需过多去追究


反对更改地名的态度占据上风。

对于地名变更、地名简化(如“大庾”改为“大余”,“和阗”改为“和田”)这一问题,调查结果与上述问题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 64.58%:地名承载着一方的历史文化,不宜改变
  • 50%:能不改就不改,哪怕地名生僻复杂一些
  • 17.71%:地名应好认好记,生僻的地名应从简
  • 1.04%:改个地名而已,不值得各方争议


总之,大家多是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考虑更改地名这一问题的。



如此看来,改名应慎重……

宝宝们,趁着周末有空多看看书多翻翻字典呗!
图片来源:问卷星投票统计、360图片


猜你喜欢



  • 那些一念就错的中国地名
  • 标点符号产生压迫感?这个锅,我不背!
  • 被骗1700万,跟这些翻译纰漏没有关系!
  • 你,敢文身吗?
  • “盐颜”来袭,开启审美新世界大门
  • “美国式过马路”是褒义?你们都错了!
  • 在吗?这到底是不是套路
  • 冰淇淋和雪糕才不是一回事儿呢!
  • 左手“快乐”,右手“安康”,一个都不丢
  • 原来这么多人都不会写论文,这我就放心了
  • 谁更“拒绝繁殖恋”?“时保联”是暴政还是情话?
  • emoji表情理解差异调查反馈


本期撰稿人:彭琪淋 张小丁


    关注 锋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