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与我】拍完了电影《孙中山》 他变成了“花钱的祖宗”

 

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150周年,一个半世纪,时间听起来有点遥远,但是孙中...







今年是孙中山诞辰 150 周年。150 周年,一个半世纪,时间听起来有点遥远,但是孙中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被影视作品多次演绎,并没有远去。那么,特型演员、影视演员、电影导演心中的孙中山长什么样呢?今天,《中山与我》系列带大家由远而近,听电影《孙中山》的导演谈孙中山。



他执导的电影《孙中山》荣获第 7 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并获得 8 个单项奖,空前绝后;

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史诗级电影导演;
他是第四代中国电影导演杰出代表;

他是,丁荫楠。



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


"历史本身是真实而具体的,可在我的眼睛里,它只是一个朦胧的幻觉。"
四年磨一戏,由珠江电影制片公司投拍、丁荫楠执导的电影《孙中山》在筹备了 3 年后,于 1986 年横空出世,那一年正是孙中山诞辰 120 周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倡电影与戏剧分家的美学追求,就是弱化甚至没有故事情节,丁荫楠采取电影诗、走心理的处理手法,勾勒出孙中山先生为革命而战斗的一生。
丁荫楠说,板块结构、造型叙事也就是场面接场面接场面,但它积淀了一个人的灵魂、精神。这个概念是哲学的概念,被造型叙事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是用故事表现。在电影《孙中山》里,尽管舍弃了故事情节,但通过重组孙中山一次次筹备、起义、失败、再起义,充分展现了先生越挫越勇的坚定革命精神,一个有血有肉的伟人形象跃然纸上。
丁荫楠说,当时越战越烈、孙中山越挫越奋,越失败越革命。不服输是孙中山的核心。这点历史上的好多革命家都有这种品质,但谁也没有他那么鲜明。



4 万元的投资打水漂


影片诗意的结尾为人称道,将孙中山的革命悲剧升华。大家也许不知道,银幕上这短短的几十秒经典画面,差点就无法呈现在观众眼前。因为当时美工没领悟到丁荫楠用黑字作别的用意,改成了红字,而这一幕重拍就意味着,聚集在黄埔军校前的两千名群众演员、摄像、道具等等都得推倒重来,4 万元的投资就要打水漂了。不过,为了艺术,丁荫楠坚持重拍。
丁荫楠说,那个时候的 4 万元是不少钱,但红字的绝不能用。因为红字跟北京的葬礼接不上了。一场葬礼的表现全部是黑白的。先生走了,大海一样的人群浮动着他。他在人民的拥戴下,像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坐一条船远去,说明他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山先生的临终遗言,口口相传、代代相承。百年之后,今天的中国已经团结富强,革命先烈当年的未酬壮志,今天一一实现。而孙中山坚定的意志品质也一直影响着丁荫楠,三十年来他的电影《孙中山》不但激励着千百万观众 ,同样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



"花钱的祖宗"


丁荫楠说,自己已经变成史诗导演,没人理他了,那个时候别人给他取了个外号"花钱的祖宗",这个舆论很糟糕,他当时处境很困难。他也学孙中山先生的精神,越战越烈、越挫越奋,守住阵地,做人物电影的阵地,做中华精英的电影,用这个手段歌颂中华民族的精英,用这个精英的精神传扬中华民族。他觉得这是有意义的,这些片子才是留得下来的。


记者陈超平:孙中山的伟大,大家都知道,但要一一细数其事迹,年代似乎有点久远模糊。

△陈超平采访中
这次我有幸参与到《中山与我》特别策划的制作,借着采访的机会,向各位老师请教,补习了不少历史知识。影视届的老前辈们真不是盖的,他们说的孙中山故事和人生感悟,都自带画面,绘声绘色,让人有种记忆可以移植的感觉。

△《中山与我》拍摄现场
来源: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新闻眼》

记者:陈超平

编辑:高维

责编:黄妙杰   何博仪

推荐关注
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官方服务号
"GRT广东新闻频道"
获取新闻资讯及活动信息
请留意我们的推送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关注 广东新闻频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