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愿你我都能挣脱束缚,活出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的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所著
★曾获日本亚马逊年度销售冠军
(四月底就说要写书评,终于来交出作业啦)
据说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才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幸福的可能吧!
▲ 点击可听
Part1.从“原因论”到“目的论”
(“You are what your choice”)


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 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这是书中让我震惊的第一个观点,也是阿德勒心理学的重要观点。

我们总是喜欢把事情的原因归结于过去。

比如“原生家庭”,“我小时候缺乏关爱,所以长大没有安全感”“我小时候父母工作忙,常把我关在家里,长大后我变得无法适应社会…”

书中残忍的戳穿这一切谎言,用阿德勒的话说,心理创伤并不存在,这些人的归因方式只是为自己当下的行为找借口开脱。无法适应社会,只是自己内心不想挣脱,不敢去试着融入社会,却把原因推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这样就算做的不好,其他人也不会怪罪。
像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里,富家小姐赫薇香因为结婚当日被未婚夫抛弃,无法走出阴影的她成天穿着破旧的结婚礼服沉浸于悲伤中。她的悲伤已经到上瘾的程度,在心理学上被叫做“赫薇香”效应。而她之所以沉浸于此,真的是因为被抛弃吗?

不,我想如果从目的论分析,她是为了让人们不要过分关注她被抛弃的可怜事实,而把注意力放在“她已如此可怜,不能再嘲笑她”,从而获得人们的关爱。

② 你是真的没时间,还是你觉得忙不过来的那些事不够重要?

世人都太习惯为自己找借口,其实我们应该试着多从“目的论”想想,我们的理由是否成立,我们是否只是为了这么做而找理由呢?

拿健身来说,很多人最常说的是,我一天都要工作,回到家已经很累了,哪有时间。可真正把健身放在生活优先级的人,会安排好时间。明晚如果要加班,那明早就晨跑。甚至有些人去出差,都要到酒店的健身房锻炼。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坚持跑步很久了,就算出去旅游,她都早起在陌生的地方跑上几圈再开始第二天的旅程。这种态度和毅力简直让我佩服。

像我所崇拜的潇洒姐说的,没时间是最大的借口,说自己连20分钟的时间都没有,就像一个男的一整天都说自己因为太忙没空和你打电话一样,特别禁不住推敲。

还有一些人总爱说,如果我有时间我一定会去学习一项新技能、完成一个梦想。可实际上,很多人都只是拿“忙”作为借口,来保留一种”如果我去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


我们都喜欢用冠冕堂皇的借口来包装内在理由,试着勇敢地揭开面具,想想你做一件事情真正的原因。这样才能寻得你真正的所爱,你才知道你忙忙碌碌究竟为了什么,你才能真正面对哪些事情是你看重的,哪些是想逃避的。
③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情绪是你的手段”

我承认自己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一旦做事认真起来喜欢皱眉。好像一开始是觉得事情很多很烦恼才皱眉,后面似乎不自觉成了习惯。自我剖析大概因为发现当我表情严肃,别人也就知道我在忙,不会打扰了。这种情绪和表情只是我想安静做事的保护网。(努力改掉这个坏习惯!)

很多不懂得如何沟通的人,往往习惯用吵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之所以在争论时表现出愤怒的状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认为如此一来可以让自己和别人都觉得他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夸张的愤怒表演,只是为了让他赢得争论的手段。正如“赫薇香”效应,也是将悲伤作为了一种手段。

下次当你觉得情绪失控时,冷静下来理性地想一想,你是真的在生气,还是只是想表现出生气的状态?
 
Part2. 做好你自己(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④ “没人这么关注你”

书中提及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这里其实又涉及到目的论,很多时候你自卑的东西只是你的一个借口。“我的家庭出身不好,所以我拼搏起来很费力”。可是你看看有多少成功人士不是白手起家呢?你强调的自卑感,或许只是想为自己的不成功站住脚,博取同情与原谅而已。

有些人总执着于自己的身材不好,感到自卑。我的闺蜜常常告诉我,没这么多人会关注你的!是啊,大家都很忙。你拼命想遮掩想躲避一些弱点,但其实没有必要。面对缺点,“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你应该做的是认清现实,接纳它,然后试着做出改变。

 

⑤ “宇宙的资源如此丰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书中提到,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而不是立体空间。在同一平面内,大家奔向不同的方向,没有高低之分。所以没必要与别人竞争,像海明威所说: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哲学家陈嘉映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梦想的国土不是一条跑道,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差别只在名次有先有后。我梦想的国土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跑的、跳的、采花的,在西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就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

很多人把高考看做集体过独木桥,但其实这不过是一个过程。经历过高考,每个人都有通往各种可能的康庄大道。不必局限于这条出路,人生本就有无限可能。也不必与别人竞争,因为每个人实现梦想的可能性都是平等的。
Part3. 学会课题分离


⑥ “何必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要想过好自己的一生,阿德勒认为必须学会课题分离。课题分离有两方面要求,一方面是要自立,即“我有能力”;另一方面是与社会和谐相处,即“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父母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做什么,因为孩子如何选择人生是孩子自己的课题。我们也无法要求不爱我们的人爱我们,每个人都有去爱的权利,但别人爱不爱我们是对方的课题。

就像有句话说的“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这或许才是最佳的状态吧。不依赖于他人,你的快乐来源于你自己的感受。不要求别人一定要对自己好,因为那是别人的课题。

当面对人生烦恼的时候,用课题分离的方法,或许可以让我们豁然开朗许多。
还有一些人常常把自己的人生交付于父母,让父母替自己做决定。这时候,用目的论想想,将决定权交付于别人,其实是一种逃避人生责任的做法。当这个选择不尽如人意时,你或许就能怪罪:没办法啊,是我爸妈让我这么选的。

认清自己的课题,不再推卸责任,也不再强求他人。
Part4. 从“自我执著”到“对他人关心”
(self interest → social interest)
⑦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有想要的未来的确很重要,但不能为了尚未抵达的美好,就忽视当下每分每秒的意义。

如书中所言,我们要把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因为“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不要狂奔,不要错过风景,慢下来脚踏实地

这才是理想的人生状态。
⑧ “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

整本书看下来,作者给了我们一个生活指南——

寻找“共同体感觉”,也就是一种归属感,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

要获取这种共同体感觉,我们要通过三条路径。

一是“自我接纳”,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把身边人当做伙伴;二是“他者信赖”,无条件相信别人,别人怎么样是别人的课题,我们要做的只是去相信;三是“他者贡献”,获得贡献感,作者直言“幸福即贡献感”,用这个原则指引自己做事就能获得幸福。



不要局限于过去
也不要沉迷于未来
不要慌不要乱
勇敢地为自己而活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正视自己  活在当下


(本文插图均来源于网络)


    关注 陪你BetterM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目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