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不治之症,越长大越孤独。

 

身处人群,越孤独。...



▲关注「言财」,承诺你成长

-
大学生的心灵栖息地
-


最孤独的不是关在牢里面没人和你说话,而是放任你在天地之间,周围是一群和你一样孤独的人。

——王小波
  你孤独吗?


孤独这个词太过文艺,我怕我讲错,所以只从一个方面展开。

书读多了,会孤独。

▼孤独
孤独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但大多数情况,孤独的本质是缺乏精神交流。

人会因成长而孤独。人不孤独是因为有合适的坐标系,在某个坐标圈层里,有相近的人,和他们有同样的属性和共同话题。但人总在前进和告别,就算你原地踏步,别人也会主动前进以至于抛离,从这个层面来说,孤独其实是不断寻找新坐标和新同伴的间隔期中的产物。

有人说过“一离开书本就会感觉这世界无所适从,我只是因为孤独”。我想很多嗜书如命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



书读得越多越明白,

孤独可以不是寂靜的,可以是喧囂之中、无知音。

孤独可以不是潦倒的,可以是名利之中、无真挚。

孤独可以不是严肃的,可以是娱乐之中、无深思。

孤独可以不是沉默的,可以是鼎沸之中、无良知。

你会明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孤独,和你的孤独的內容不同,不一定比你不孤独。

你会明白,为事业拼搏孤独、为学术执着孤独、为家庭付出孤独、为不平心痛孤独,孤独形形色色,挂在每个人脸上的是淡然,心里装着的却是孤独。

正因为难以理解他人的孤独,自己的孤独又无人知晓,才会有知音难觅的感受,才会在离开书中世界回到现实之后无所适从,没有安身之处。



大学生经常提及的孤独,其实很多时候更像是无聊。我们把无聊跟孤独视为一类,才会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诉说孤独。

周国平老师在《爱与孤独》一书中对于无聊与孤独就作了解释

“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到真正的孤独。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

明白了周国平老师的话,我们也会经常因为难寻志同道合之人而承受孤独。但与无聊不同的是,孤独不是用来排解的,不是用来逃避的,孤独的时刻,是用来珍惜的。

真正孤独的时刻,是会成长的。我想起一个智者说过的:“成长,是不断地跟过去的人告别,也跟过去的自己告别,变的孤独

书读得越多越明白,人不孤独,难以深刻,难以蜕变,难以无畏。
▼接受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从不同维度分析了孤独,但是在充分理解了孤独之后,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排斥孤独、避免孤独,而是如何尊重孤独、完成孤独。孤独,才是生命的真相。

书读的越多,认知更新越快,你想要的是成长,而如果周围的人想要的只是每日找乐趣,你就开始变得格格不入了。

于是我们要学会的是与这个世界沟通,而不只是驻足观望。孤独不代表与世隔绝,更不代表鄙视。



首先,孤独和分享并不冲突。

保持与人交流,是一种态度,不是一项可以被读书削弱的技能。孤独并不能成为沟通能力弱的借口。

解决隔阂的一个有效方式是分享,把自己的知识转化成各个层次可以理解的语言去交流,这是一种很有用的能力。交流之中也许会发现,虽然表达语言体系不同,但事物的道理的本源是一样的。

当看到好的东西,我都会和我喜欢的人分享,无论他处在什么水平,我都会用适应他的水平的方式来和他分享,分享本身是一种反刍,更有助于你的理解,二来,也让你更深刻地从別人的角度了解到你正在学习的东西。

和学电力的讲音乐,他说那首电子乐就像交流电那样闪烁。

和学建筑的讲植物,他说那叶子上的脉络和结构,他说这片叶子的这种树木头用于哪里。

在他们看来,你也不懂他们的领域,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难道不孤独吗?

一定要张开自己、保持开放,知识不是用来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分隔开的,恰恰相反的是,知识应该具备包容性,知识的终点是更好地理解、接纳这个世界的所有。

衡量认知的标准不是读多少本书,回报率更重要。并不是多读了几本书就可以鄙视别人。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学会分享。



所谓「不孤独」,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好。

我们会羡慕不孤独的人,觉得他们很幸福。

我们常常因为和过去道别而惋惜,因为脱离群体而感到孤独。就像我,对于失去的东西,我都会伤心很久,因而羡慕不孤独的人。

当你找到一个合适的群体,发现了一群喜欢同一本书的人,终于不孤独了,可是后来发现每个人喜欢的理由还是不一样,很难有完全的不孤独。

本來你喜欢一支小众的乐队,但是发现大家喜欢了,你反而不爽。觉得大家都喜欢了,便削弱了那种独特的感觉。

这样的种种你经历过,最后就会发现,喜欢一样东西,根本是件私事,有些可以分享,有些完全不必分享。读书也是如此。

所谓的「孤独」,没我们想的那么糟。

思考多了,我们会孤独。

但是多思考、理性判断,我们可以不被社会的孤独所牵制,成为孤独的制造者。互联网时代,各种声音充斥耳畔,批评声有之,支持声有之,形形色色、不绝于耳,当我们随着新闻媒体的喧哗,对事件中的角色指指点点时,我们不是在聆听他人的心事,只是习惯不断的发言,成为了孤独的制造者,提出自己理性的认识。

读书的时候,我们读的是作者的孤独。我们将自己放到作者所处的坐标系中,感受作者的认知,感受着他的孤独。我们对这个世界、自我的认知,又多了一个理性的维度。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理性思考,不轻易被舆论干扰的人。

也许,没那么糟。



我们的认知很大程度是来自于启蒙教育,因此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几乎是终身的。但读书给了我们父辈们看不到的世界观,我们的认知又一次被塑造。家庭对个人的思想束缚开始被削弱,我们变的孤独。

孤独是生命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但是我们要开始学会对待孤独。

读书带来的孤独并没那么糟,而排斥孤独,是因为我们害怕孤独安于现状,希望处在别人圈起来的小小世界里。

遇见孤独、尊重孤独、完成孤独也许才是与孤独相伴的最好方法,由此才能够在孤独中生出力量,遇见更好的自己。

杨绛先生的鸡汤:“你最大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

多读书吧,拥抱孤独。

你孤独的原因又有哪些呢?说说你对孤独的理解吧,分享出来。
往期热门文章
《为什么我想在27岁的时候自杀》
《乔任梁之殇:娱乐至死的时代,别被网络媒体绑架》
《为什么军训后学生会抱着教官痛哭流涕》
《大学应该怎么过》
《这些问题,在大学里为什么没有人能回答我》


    关注 言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