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2聚焦4G+上行增强关键技术,完成64QAM+Band3带内上行两载波聚合试验室评估分享是移动互联网的突出...



1


聚焦4G+上行增强关键技术,完成64QAM+Band3带内上行两载波聚合试验室评估



分享是移动互联网的突出特点之一,从文字、图片到小视频上传,尤其对于大型演唱会等热点场景,用户对上行速率突发需要甚至超过下行。因此,4G+上行体验成为保障用户体验的关键环节。3GPP R12版本启用上行64QAM和上行2CC载波聚合技术作为LTE上行链路增强方案。两者使LTE-Advanced上行链路数据速率达到新水平,有效满足新业务对更高速率要求,保持无线蜂窝网络的高质量服务。

目前,中国联通网研院完成上行64QAM+ Band3带内上行两载波聚合试验室容量和覆盖测试,对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设备性能进行评估验证,具体情况如下:

  1. 开启上行64QAM功能
  • 单小区上行峰值速率最高可达75Mbps,从测试结果看,国内外厂家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原因在于爱立信和诺基亚设备在调度上行资源时考虑一些必要的信令开销而强制预留一部分上行资源,导致无法达到理论峰值速率;
  • 上行64QAM上行调度范围基本处于12~18dBm之间,当MCS达到20~22时,网络启动64QAM功能;
  • RSRP达到-85dBm以上,64QAM较16QAM有较明显增益;
  • 上行64QAM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较优的无线信道环境,上行64QAM增益取决于以下两方面:—当网络覆盖MCS处于21~28的比例越高,上行64QAM带来的增益越大—支持上行64QAM的终端渗透率越高,同样也可以提高上行64QAM的增益
2.开启上行64QAM+B3带内2CC载波聚合功能,单小区上行峰值速率最高可111.75Mbps,可以达到两者理论峰值速率叠加的效果

网研院将持续关注主设备厂家上行增强关键功能的完善,加快推进暂无商用版本设备厂家的研发进程。与此同时将积极研究联通现网终端分布情况,根据网络功能演进对定制终端功能进行规划,为网络和终端协同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许珺、李佳俊供稿)

2


天线工参自动感知,助力4G+规建维优



4G+网络竞争日趋激烈,对基站天线工程参数的获取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的天线工参需要在站点现场测量,手工记录,费时费力,且容易出错。在随后的网络优化中,天线的工参往往会适时调整,如果不及时更新,会导致使用错误的工参,影响优化效果。尤其一些恶劣天气、自然灾害过后,由于无法第一时间获取站点天线信息,需要全网巡检并重新上站测量,效率低下。

通过给天线加装传感器,自动感知工参信息,有望解决这一系列难题。网研院推动天线厂商研发天线定位感知单元,内含GPS、重力加速计、磁传感器等模块,能够获取经纬度、机械下倾角、水平方位角、海拔高度,可通过AISG2.0接口(电调线)经基站设备实时回传至网管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和集中管理。按照获取工参方法的不同,主要有三种方案:双GPS方案、电子罗盘方案、和差波束方案。三种方案获取工参的方法对比如下表:

‍方案
方位角
机械下倾角
经纬度&
海拔高度
支持厂商
双GPS
两个GPS位置连线方向旋转90°
重力加速计
GPS
华为、摩比、通宇
电子罗盘
地磁感应器
重力加速计
GPS
京信、虹信
和差波束
和差波束跟踪卫星轨迹,选取最优值
重力加速计
GPS
国人、通宇


为摸底各种方案的实际情况,网研院联合华为组织国内主流天线厂商进行了天线定位感知单元功能验证。模拟现网使用情况,将被测感知单元安装在天线顶部,通过电调线连接RRU,从基站设备管理界面读取各项工参。并设计开阔场景、干扰场景分别验证各种方案的准确性。主要结果如下:

(1)准确性对比:



(2)数据收敛时间:

方位角从感知单元上电开机到数据稳定收敛,和差波束需要12小时,双GPS和电子罗盘仅需要3~5分钟;设备不断电情况下的方位角调节,各方案基本实时响应。其他工参的稳定收敛及调节相应时间均为分钟级。

综上,天线定位感知单元测量工参准确,实时性较高(和差波束方案首次测量方位角除外)。后续,网研院将开展天线定位感知单元的外场验证试点,进一步考察各方案的长期准确性和稳定性,对试点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并探索更具有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推动厂商开发工参管理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历史信息存储、天线身份识别等功能,从自感知向自优化演进,为无线网络的规建维优一体化工作提供支持。

(栾帅 供稿)

3


物联网模组技术研究进展



物联网模组将终端接入网络,提供终端与物联网管理平台及物联网业务平台或应用之间的数据传输。联通网研院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全力推动物联网模组研究,促进物联网终端产业链快速成熟。目前研究成果和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有:

1. 制定《中国联通物联网技术白皮书》,推进模组产业链发展

基于联通网络发展和业务规划,明确模组技术要求,从通信功能、业务功能、管理功能、射频要求、硬件接口、封装方式和电气化性能等方面明确了2G模组、3G模组、4G模组、NB-IoT模组、工业级模组和车规级模组的技术要求。

2. 面向车联网市场,开展4G模组定制化开发

目前联通在车联网市场仍占有一定优势,网研院与模组厂家合作,联合开发4G车联网模组。目前已经完成设计,进入产品选型阶段。该款模组基于高通车规级芯片平台MDM9628,采用嵌入式SIM卡,所有元器件及生产均满足TS-16949标准,支持Beidou和GPS定位,支持多APN同时在线和分离计费,且支持OTA升级,满足pin to pin兼容。

3. 筹备搭建模组认证实验室,聚合模组产业

通过与模组厂家、仪表厂家进行多轮交流,网研院已完成模组认证工作的前期调研。目前进行模组认证方案搭建,同时准备认证实验室建设方案,并同步撰写模组认证测试方法。计划于明年开展物联网模组认证工作,对物联网模组的功能和性能、特别是网络兼容性、安全性进行认证,以此实现保证业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粘性、抢夺增量市场、牵引终端产业发展的目标。

(刘洋 供稿)

4


室内定位研究进展



在室外,终端位置可以通过成熟的卫星系统获得,但是室内无法接收到卫星信号,并且现有定位技术精度较低。终端位置是很多移动互联网业务需要的重要信息,超过80%的无线通信发生在室内,所以室内定位技术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因此,为了满足用户在室内也能获得精确的位置服务,联通网研院立足于室内高精度定位技术的研究,自主研发了一套基于LTE网络的室内高精度定位系统。整个项目主要包括LTE高精度室内定位技术研究和定位设备研发两个方面,目前的研究成果如下:

1.已完成室内定位算法的基础研究。本系统采用LTE上行SRS信号作为定位信号,根据信号到达时间差(TDOA)方式实现定位,该方案需要检测3个不同基站信号到达的时间差来确定移动终端位置。此外,根据不同TDOA估计算法准确度和收敛性能的比较,最终选定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NLLS)的统计信号处理方法进行用户位置估计。

2.完成室内定位系统的阶段设计和研发。系统主要由定位单元、服务器、终端构成。网研院独立完成服务器软件和算法部分,与室分厂家合作完成定位单元硬件的开发。目前已完成系统的实验室性能评估,实验室环境下可达到3米以内的定位精度。

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是采用混合定位方案解决室内环境复杂和干扰较多的问题,在基于LTE的定位系统中加入终端惯性导航等信息,完成信息融合,提高定位精度。

(陈祎、张文浩、刘琪供稿)


    关注 无线研究快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工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