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经》(1—6)桃源客

 

点击标题下「岭南文苑」可快速关注学习《道德经》桃源客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点击标题下「岭南文苑」可快速关注


学习《道德经》桃源客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为道的总论,从第一章到四十几章,他集中诠释了他的道。他认为人们是可以依照道去生活生存的,这里的道不是常说的走路时脚踩的道。对于道的命名,不是人们通常对于万物采用的命名,而是一种抽象的指定称谓。在天地万物出现的初始,事物是没有名称或称谓的。人们对于万物命名,这个世界才有此诞生了。因此,在没有命名的时候,那些被命名的事物的名号是不存在的,人们只想去观察其变化的精妙。待到事物命名后,人们就可以去观察其变化的轨迹或者痕迹。这命名之前和之后,事物是照样在变化着,差异就在说法称谓的不同。这其中的玄妙精微之处,就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路径或者切入点。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章中,他认为:世人皆以美为美,这是在嫌恶自己;皆以好为好,这是虐待自己。有无、难易、高低,前后这些都是在比较中形成的,相互伴随着,且相互排斥。因此,他认为有道的人漠视这些现实,不去计较这些,不和其他人那样去沉湎世务,他身体力行地去遵循道的精神去生活。事物兴起变化发展,他不刻意去促成。他帮助它们成长,却不占为己有。施与它们而不自以为能,并以之为讨价还价的凭借。成就它们,而不居其功。正因为如此,他与万物是融为一体的。这章中,老子说:有道之人遵循道,而不与世人那样汲汲于名利而陷入纷杂中,他们超然物外,与道相契合。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篇中,他认为:社会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因此,有道之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内心谦卑,吃饱喝足,心气平和,筋骨强壮。这样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法,则没有不太平之理。在这章中,他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那些贤人弄智蛊惑百姓,使得他们沉溺于各种欲望的折磨中,才搞得社会不安定,百姓过得很不幸。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在这章中,他对道做了描述。道,它空荡无形,用它时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它深不可测,像是是万物的祖宗;它透彻清明,好像世上不存在似地。我不知道它是谁生出来的,它是一切有形之象的祖先。这里,老子强调了,道是万物之母,万象之宗。言外之意,万物万象不过是道的化身,具体呈现罢了。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在这章中,他认为:天地才不在乎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它们看来,万物不过是祭神用的稻草狗。有道之人也不会理睬世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不动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话说多了难免理穷词屈,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由于道德经是老子用当时的口头话即兴即时所写,我以为最后一句算是对本章中前几句话的自己感慨罢了。他不想继续说,怕说得太不近人情了。

编辑:岭南客

岭南文苑

微信ID:lingnanwenyuan



1.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2.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岭南文苑



长按二维码关注

岭南书院

微信ID:lingnanshu



1.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2.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岭南书院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岭南文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